|
本帖最后由 诗耕 于 2014-6-8 20:59 编辑 * E' @; K" U' ^" F! q7 n' g; J
白桦 发表于 2014-6-7 12:25 2 S. Z- a* y7 d6 c$ K) m
诗耕老师:% M+ t! B, c2 X$ ?/ g6 n
感谢你对《开不尽的桃花人面》作的修改和指导,我对于您这次提出的三个意见,仔细思考 ...
p. x/ S0 [( g; J* m2 K) @桦白老师:
# I' o0 G0 Z: }. m 您客气了!切磋探讨对双方都是有益的,这也让我在不断学习中获取了进步。% b. C* a% ]7 i1 P1 G( z f. `
1、这个“开不尽的桃花人面”的歌名,是不能把它看作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格的。单看这个句子,它是一个偏正式动宾结构的无主句。主要语病是:动词“开”与后面的宾语“人面”搭配不当。1 _' f+ }; Y( f7 w! J
所谓通感,即感觉挪移。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即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9 a6 S, \) n+ d- j1 k" F! C
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有两句典型的,运用了这种修辞格的句子:8 k; H9 s2 ?8 z) J* Z$ h9 j# h/ Z4 T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嗅觉“清香”挪移为听觉“歌声”。)
+ L3 [, o* C' n, M" c$ C (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月色”挪移为听觉“名曲”。)而且,这两个句子中都用了比喻词“仿佛”,直接把这一种感觉像另外一种什么感觉连接起来。(也有暗喻而不用比喻词者), |6 c, s! t4 t8 Z) L( e$ [
而“开不尽的桃花人面”则不具备通感的条件,故只能是一个病句。所以,建议您还是再行斟酌。
2 W7 Z4 Z0 x8 ]9 b! b/ z& t- y/ c: S3 `6 j5 @
2、再说反复,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同一单词、词组(也叫短语)、语句或句群等。重复部分往往含有强烈的情感或优美的旋律。毫无疑问,也会起到一唱三叹的效果。0 X" u/ v/ s' {, d; a0 r. {
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如:
# T/ ?. }& C' B0 y4 T- \0 s% t (1)连续反复
4 E1 [( r7 V: H- P0 \ 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
; {5 L) M* q! P& X6 K ……6 `4 N; V: ?2 q; A3 v+ u6 a
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 ) H+ o% x) o' I3 h- R& {
——在这里,在这里,
8 W8 t3 ]2 q, o 在这里……
" w" Q* \+ S* V& v2 w; }! z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 k& B8 \/ X. k2 Y* {4 w. m
——在一起,在一起,
* K8 G2 F3 j- [8 | 在一起…… " ~2 A! K+ l5 C% R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 b( }: H, w C g (2)间隔反复0 t9 f8 n5 s, p
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林莉《小巷深处》)
! m) Y7 h, t$ z& L+ o h& b: Z1 L 很显然,“叩门环”虽然出现了两次,但均不属于反复的修辞格。而依然属于重复,起不到一唱三叹的效果。老师可考虑换个说法。# H, j. ?7 ?( Y' `9 |
9 A: d0 h, a. o: x 3、最后仍然回到歌词的结局上来,这首歌词所写的故事,本来就是个大团圆的结局。但为了不落窠臼,我非常赞同您的看法:“写成大团圆的结局,又不能写的太白了,话不能说的直截了当才好。”之所以要这样做,正是因为要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能不能写成既是大团圆的结局,又不明确交代出来呢?我想,只要再下点功夫,完全是有可能的!老师别急,好事多磨啊!
, W O( t ]' Y z; l0 X; X
& W: ?! l: r5 n! s7 I (我的回帖尚未写完,朋友喊我有急事了,我本没打算发的,不知点错了哪里就发上去了——现在打开电脑才发现,抱歉!应以此贴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