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83|回复: 1

[作曲技巧] 贝多芬部分作品赏析(一)

[复制链接]
Fobap 发表于 2014-12-16 15: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贝多芬部分作品赏析 :9 ~9 G2 `& M, |* P; c
  1、《第五交响曲》(命运)
* m4 k! L8 D  r0 u- V% J+ H# b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统一、更尖 锐。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有人曾经说过:“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
/ H/ C+ N0 ~# [9 C" W+ s- I  c小调 第五号交响曲 《命运》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 x0 G& B) o! E4 X
) U4 Q0 L/ B! r% t, Y3 H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 m! o3 v! S9 z0 m" f' k/ V
2 i) {1 i7 ~, o' Z" j4 C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 f& N1 Y9 Q0 r/ R' R: G: h9 u9 k! T7 s4 N. F+ U) R5 i% |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 3 U! I3 Y2 l. `
4 ^3 c7 t; R# p5 t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 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 ' q& J0 [) q5 l* R- D
9 M' r" i0 @$ w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0 P, @; y8 w, K+ B6 m
0 {! R# ^- E; d$ G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 }9 l4 }* ]8 f2 [; o7 [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恩格斯说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2 A0 p6 ~/ Y; R7 H8 ~

; H1 u( b. G8 d/ v  U" {2、《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 O+ ]+ x. n4 G0 Y

7 ~3 A3 ^: z4 `5 k6 S9 v5 ^' [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作于1807--1808年,1808年12月22日与《第五交响曲》同时首演于维也纳,1809年出版。标题性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特点,他的第三、第五交响曲都是标题性的,而最突出的是《第六交响曲》(田园)。贝多芬为每 个乐章加了小标题,还在总谱的扉页注上:“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这对人们理解这部作品特别重要。
* V- _9 U8 n' M, a$ E+ }    贝多芬非常热爱大自然,大自然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02--1808年间,耳疾严重的贝多芬常隐居于维也纳郊区。他有时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有时漫步在淙淙的小溪旁,凝神思索万物生命的实质,细心洞察大自然的奥秘。从故乡莱茵河到维也纳郊外,贝多芬从大自然的怀抱中产生创作的灵感、获得心灵的欣慰,。 & Y8 r% G. I) G5 e5 |
   《第六交响曲》就是通过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景象的描写,反映人的崇高精神世界以及自然和生活的伟大。
7 l6 I$ c" \! j- }" u% D    这部交响曲共五个乐章,后三个乐章的演奏不间断。
  B0 [& ]  {% }$ G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不过分的快板,奏鸣曲式。整个乐章的音乐愉快、明朗、淳朴、和谐。乐章一开始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这个主题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浓厚的乡村风味使人沉浸在春天的原野中,温柔的轻唱又渲染出无限的欢乐。 ! i7 T6 [8 J  a; s" j# s
   主部主题之后是呈示部的连接部,由管乐奏出的连续三连音音型,它以轻弱的力度奏出,犹如小溪的流水声,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8 ?- n( Y/ I& V- _
    副部主题是主部主题形象的继续,它建立在C大调上,使人感受到更加清新、欢愉。旋律流畅、恬静,充满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气氛。 - F  c  N5 {0 B' B* x" I
    接着是弦乐与木管先后奏出的副部主题第二部分,仿佛一问一答,构成自然和谐的画面。 在展开部里,贝多芬只运用主部主题中的少量音型为素材进行发展,他以精湛的技艺,创造性地运用调性的色彩和力度的对比等手法,描绘出一幅辽阔无边、充满生机的田野风光,荡漾着乡村生活的欢乐。 % M/ j9 K  {$ q6 M0 o  E7 j& [
    再现部与呈示部没有多大差别,但木管乐器的运用更巧妙,令田园风味更浓。
$ Q  C  c4 ~2 @: y% S! }- ~    尾声将结束部主题的下半句变成三连音进行,增强了怡然自得的情绪。 7 }0 \1 \2 a# F' d

, m' ^8 P) G, i2 w) M/ L4 j" F! f    第二乐章:《溪边景色》,稍快的行板,奏鸣曲式。呈示部开始时弦乐器奏出了稍有起伏的潺潺流水音型。在这个伴奏背景下,第一小提琴奏出了柔美动听的主部主题。
: P$ H7 W. E1 J  ]    副部主题先由大管奏出,后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加入。这个流畅的主题好似溪边美景中又传来牧人的笛声和乡民的歌唱,表现出清新抒情的气息。 2 @7 X4 H: v+ d1 b) P9 i, E# s" L
    展开部由一个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开始,着重发展主部主题的素材,调性的变化及各种乐器色彩的变化,使主部素材得以充分展开。
8 y2 z' _' r8 V6 c0 w6 _    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增加了大管、单簧管的分解和弦及双簧管的三连音,将潺潺的流水描绘得更加生动。
1 @6 y& ]  v# X( W7 ~( S    尾声十分著名,贝多芬用长笛模仿“夜莺”,双簧管模仿“鹌鹑”,单簧管模仿“布谷鸟”的鸣叫声,描绘出一幅阳光和熙、鸟语花香、充满了诗意的动人画面。
0 s4 |5 d( C/ P  t& m- k4 N! G    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快板,谐谑曲。这一乐章的音乐欢快而有舞蹈性,表现了一个形象鲜明的风俗性乡民集会的欢乐场面。第一部分开始是一段三拍子舞曲,曲调轻快急速。
! K, |( k$ X! w0 ?& c    这一主题反复发展,力度不断加强,强烈全奏之后,双簧管奏出了牧歌风的优美如歌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第二部分主题。 5 t5 J3 R$ O) d! U  B" [6 S
    大管吹奏的简单音调陪衬着这支旋律,好像是一支乡村民间乐队在演奏,而其中有位乡村老农,拿着古老的风笛也到场助兴,但他只能吹出Fa、Do、Fa,乐队转调时他只好停下,到乐队转回原调他又响起来。乐章的中段是源自奥地利的二拍子舞曲,它粗犷活泼,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好像穿着木履的农民们的到来。 4 r) a' [4 d2 f3 ~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音乐又回到三拍子的舞曲,但比前面更活泼、热烈和喧嚣。
: V: Z$ d4 C5 C    当舞蹈进行到最热烈的时候,突然,远处传来了雷鸣,狂欢的集会被打断,人们各自散去,随即进入第四乐章。 ! r4 r- N( Z  P8 T
    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自由曲式。这个乐章贝多芬运用了不协和和弦、频繁转调、色彩性配器、形象化旋律等手法,刻画出一幅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生动景象。弦乐快速跳弓像带着雨点的狂风在咆哮,低音提琴混沌的呼号像乌云笼罩的大地,短笛尖锐的呼啸更增添了恐怖的气氛,一场惊骇的狂风暴雨已来临。接着,一个半音阶伴随着不协和和弦从最高点迸发出来,长号和定音鼓雷鸣助威,爆发出强大的声势,显示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 % H! l$ C) M- V+ [# o6 P  D% ]8 @
    随后,音乐渐渐平静下来,一场暴风雨过去了。木管乐器奏出温柔的旋律,像是远处又传来悠扬的牧笛声。
$ A* _( B! A4 [. Y3 X    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激心情》,奏鸣回旋曲式。这一乐章紧接第四乐章连续演奏。雨过天晴,大地恢复了宁静,天上架起了彩虹,到处是一片清新的景色,鸟儿在枝头歌唱,牧人又吹起那悠扬的牧笛。双簧管和长笛衬托出由单簧管、圆号奏出的牧歌风格的引子。
3 T* W7 \! D! J& f4 ^: J% c    这一牧歌风格的回旋曲引子之后,第一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题,这是一支具有阿尔卑斯山区牧歌风格的旋律,它表现了乡民们愉快、幸福的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热望。 & Q) ~3 s2 _! J- s
' g' }; W5 ^% h4 ^/ L8 E! V# o8 l
    这一主题,经过两次简单的变奏,引出第一插部的主题。 + _9 G$ ?7 D1 w9 n) n. A3 }) @
    这个欢快的主题动机构成一个展开性的段落,很快回到主部主题上。第二插部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
7 D8 E1 ~# U' `( h1 V    乡民们的舞蹈越来越热情强烈,如同节日的欢庆。第三次出现的主部主题非常流畅,充分表现了乡民们喜悦的心情。然后经过稍为激动的第一插部再回到主部主题的尾声。 % ]; K( R- }+ U, t
    这一乐章的尾声长达100小节,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它进一步重复、变化,发展了主部主题,把暴风雨过后人们愉快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表现得十分真切、动人。 1 v+ p* e. ?6 U$ t1 |, Z
9 \* i3 k7 w* A, h
3、《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第四乐章(op.125)9 H$ g) x' U) H) a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孕育于1814年,1823年完成,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前后经历了十年的时间。这部作品是
$ @) i& I" B- _4 {8 C, g贝多芬音乐艺术创作成就的总结,它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境界、生活热情和艺术造诣,是他的艺术创作中占首要地位的作品。就像瓦格纳所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这部四乐章作品,从悲剧性的斗争场面经过积 & z4 l  S+ @! \: o+ h2 v
极的行动和哲学性的静观思考,发展成为一首全人类胜利的欢乐颂歌,体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得到自由欢乐的崇高理想。
  `# K* S" Y1 W: M2 u    把席勒的诗《欢乐颂》用人声写进交响曲,以表达对人类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贝多芬生平的一大夙愿。为实现这一宏伟的构思,他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终于创造性地将《欢乐颂》用合唱的形式写进了《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
2 e( A  B0 l" f: ?9 X# F章。这是这部交响曲中最为辉煌的部分,也是贝多芬交响曲发展的顶峰。 / M& S  D6 J( m9 f8 J* I+ W( h
  [0 R; r" e+ ~2 p/ ?3 m5 S0 C& F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Fobap 发表于 2014-12-16 15: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乐章:(合唱),急板、变奏与回旋的混合自由式。经前三个乐章的铺垫后,进入了急板的第四乐章----人们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和深沉的思考,所期待的欢乐就要到来。
+ m8 S* j# v9 Z    这一乐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器乐部分,包括序奏、宣叙调、前面三个乐章的回忆和欢乐主题的出现;第二是声乐部分,是一部用庞大的人声合唱写成的回旋变奏曲。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总结,即前三个乐章是“通过斗争和思索,寻求自由和欢乐”,而这个乐章是作出“斗争取得了胜利,欢乐战胜了苦难”的结论,这个结论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亿万人民团结起来”是乐章的中心思想。 9 a0 i3 ]2 e; N2 X
   乐章开始是一段狂风暴雨般猛烈的号角声,这是引子,它嘹亮雄伟,像怒潮般的冲击,瓦格纳称之为“恐怖的号角声”。 但它立即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宣叙调所否定:“不,这会使我们想到过去的苦难,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原来,贝多芬的构思是在这段宣叙调的地方加入人声,但后来又觉得还不是时候,因此,他把唱词乐段向后推移。 9 A" L) o( v! u: m' Z+ [( `
   不过这些原稿中留下来的唱词,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多芬的构思。
1 F/ J# G3 n9 {- r! h   接着,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重现,又被一段段宣叙调一一打段。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出现后,低音乐器回答道:“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着管乐吹出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立即又遭到拒绝:“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于是管乐又吹起第三乐章的慢板主题,回答仍是不满意:“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我想,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最后,木管乐器隐约闪现出《欢
; t  |) W  S; v" y( V+ J: _# k' N乐颂》主题的片断,才终于肯定:“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这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境界。这时,从乐队深处,像是从远方,缓缓地传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咏出的一支纯朴的旋律,乐章的主要部分开始了。 , p' W* X9 G% s6 A/ n* J. M
    这是《欢乐颂》主题的全貌展现,第一次展示无任何伴奏,随后逐渐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这个欢乐主题一次次重复着,音响逐渐增强,声势越来越大,直到发展成为乐队全奏的高潮。突然,“恐怖的号角声”又闯了进来,这时回答它的是人 声了。首先独唱男中音揭开声乐的序幕,唱出了贝多芬亲自写的宣叙调的歌词:“啊,朋友,你别旧调重弹,还是让我们来唱一些更动听的、更欢乐的吧!”紧接着,男中音独唱《欢乐颂》。 8 |0 ~# j/ k! P- z. k& `
    在后面的发展中,以独唱、重唱、合唱的形式唱出了席勒《欢乐颂》的诗句,音乐的主题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形象变化, 有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风格,有豪迈战歌般的男高音独唱,有庄严、肃穆的圣咏旋律……然后,转入快速的进行曲,这是由欢乐的主题演变成的一支活泼而热烈的进行曲。越来越热烈的进行曲,将乐曲推向又一高潮。# x; K3 G+ A4 `- I
* B/ p% b, |, c- v7 r* M
4、《第三交响曲》(英雄)
& d0 ?5 ]$ G4 a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E7 v+ q! F4 ?6 @% z7 ~* T  w4 b% J# E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 y; q" C- r2 U* v6 i; ^
4 P8 ~( D" s( e4 ?6 P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 C7 [% k. I/ _4 c2 Y5 B+ t* z/ h1 m0 B" i# G/ x+ y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外形精致、巧妙,变化无穷。 8 Z  b" |, ^7 K( A. ~& t
- y6 E9 p) G/ ^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甚慢板,c小调,3/4拍子。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
2 N: ?7 D8 G. C6 u8 Z$ r! s, i: u. O& {1 C7 W  S1 _+ i1 W; z
  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整个乐章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力度逐渐加强,显得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 1 v1 {1 \$ [/ y. a5 F4 v# n3 a- j

" X4 a3 D8 L: l# @1 n2 E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降E大调,2/4拍子。乐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 + i' ]8 p3 O# x/ d) [
5、《第七交响曲》(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响曲)- c( A% l4 _6 w0 |3 N( O9 ]2 \, @, o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号)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他曾设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用来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似乎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优雅而欢快,充满一丝明亮。第二乐章:大地——忧郁的小快板,带有葬礼进行曲的风格,虽然旋律并不快速,但是依然不乏舞蹈的节奏感。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一上来就表现出愉快的感觉,会让人不由得跟随他手舞足蹈,跳跃的热情一轮高于一轮!第四乐章:舞蹈开始趋于疯狂,似乎有酒后起舞的味道,高潮迭起,让人感觉呼吸都会跟随急促起来!酒色和毁灭——人们沉湎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用火毁灭了世界。贝多芬用最迅捷、最激昂的手法,写出了这个十分出名的快板,似乎是天下无双的!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1 E) U/ [) }  Q" D9 b6、F大调第八交响曲(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
) C8 I$ }" }( B    贝多芬作品93号,完成于1812年的10月。贝多芬在第八交响曲的手稿上标注的日期是“1812年10月,于多瑙河上的林兹。”这部交响曲贝多芬采用了明快的F大调,而在他其他交响作品中同样采用F大调的还有F大调第六交响曲,可见其风格也应该是清丽、自然、快乐的。在篇幅上,该曲是九部作品中比较短小精悍的,似乎很不起眼,但是却也含有十分独到的特点。
' J  l  D0 m- V6 `/ g8 Z) e& Z: b  1814年2月17日该曲在维也纳的舞会剧院首次演出,随后立即获得极大的成功,由于反应强烈,这次音乐会的全部节目几天后又重演一次。首演时F大调第八交响曲被插在又一次上演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贝多芬的极受欢迎的《惠灵顿大捷》和《维多利亚之战》的中间。当他的友人指出这新的第八不如其它作品受人欢迎时,贝多芬咆哮地说:“那是因为它比其他作品好得多!”与A大调第七交响曲比较起来F大调第八交响曲的整个织体更是无比地细腻,更为精致复杂。在某些方面它更为大胆,尽管看起来它比较严谨。
- f+ f0 U2 l) k% V& o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7 t5 ^) Z, E7 T  T7 U' V    第一乐章:富有生气的快板。交响曲以一个十分可人的工整而对称的短小主题开始。初听起来,它像是出自十八世纪晚期的那些写轻松愉快交响曲作家的创作室。 在这里,贝多芬好像又暂时地回到过去的洛可可式的雅致中去。但这彬彬有礼的一躬还没有鞠完,他就忘掉身上的化装舞会服装,又拿出老样子,大摇大摆地走来。这导致他很快地进入第二个主题;这里,他迟疑一下,好像又在和旧的古典公式开玩笑。他就是这样继续地走,品尝着每一次前进的步态,每一次音乐的变化。对这些,他都用卓越的熟练技巧和机智加以处理。 他把主题一分为二,在不同的乐器上加以发展,构成小型的交响高潮。开头素材的再现和活力充沛的尾声在意想不到的文静幽默中结束。
9 Z0 n, b1 J! W9 X$ |: n    第二乐章:诙谐的小快板。在传统的慢板乐章的地方.贝多芬写了一首可爱而短小的Allegretto scherzando。后来,它用这个主题即兴写了一首开玩笑的轮唱曲:“答,答,答,我亲爱的玛扎尔,愿你生活的好.很好很好……”。“答,答,答”,在木管上这种整齐的响声就是指节拍机。
1 @% J4 N9 o. k7 z- D6 C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为了和这部交响曲其他乐章的轻松活泼保持一致,贝多芬在这里又回到了十八世纪的小步舞速度,但在风格上则不尽相同。和传统的小步舞曲最接近的,是传统性的但极优美的圆号二重奏,它开始了中间的三声中部。# n5 A2 k8 A- _* m: i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闪闪发光的舞曲性末乐章的曲式介于回旋曲和传统的交响奏鸣曲曲式之间。回旋曲的叠句在屏息,低声的耳语中开始。; }* a6 ^8 \4 I1 p1 Y
F大调第八交响曲到处洋溢着一种复古气息,从中可以感觉到早期莫扎特、海顿交响作品中蕴含的古典韵味,缺少了贝多芬一贯以来突出的个性旋律,并且很多乐评人评价这是贝多芬的倒退。但是很多人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让人愉快的优秀交响曲,其间充满了智巧、幽默的成分。0 U( H  n, C& O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5-8 15:48 , Processed in 0.05933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