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种忏悔, 我准备不间断地听布里顿、海顿、肖邦、蒙特威尔地、利盖蒂以及其他作曲家的唱片, 我没能把他们放进我的榜单,但他们的音乐支撑着我度过每一天。”. E: L7 l/ U- Y% x* [
K$ [( U3 b; ?% Z; h
' D- o0 k1 D& I, `/ t( F5 _6 l2 u2 W0 T
译者按:我同意这位评论家的说法, 即“十大”比“五大”和“二十大”都难排。 我想,巴赫、贝多芬、莫扎特位列前三,大部分古典音乐爱好者恐怕都能同意。 再往后分歧就会相当大, 因为音乐欣赏说到底是主观的事。但现在我们评的是“最伟大作曲家”而不是“我最喜爱的作曲家”, 因此还是要制定客观标准的。 上面这位评论家并未明示他的标准,但我感觉对音乐体裁和语言的创新、对后世的影响、所属的年代和音乐流派, 甚至人品都是他考虑的因素。我觉得这就使他的评判标准未免有不够一致之嫌。 而且我认为评选“伟大作曲家”,实际上是评选他们的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当今受众的影响力,而与作曲家的人品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 如果纯以人品论, 那么莫扎特和患梅毒而死的舒伯特恐怕也并非洁白无瑕。而以维也纳古典乐派已经有3人上榜而拒绝海顿更是令我费解: 这又不是评十大元帅, 有必要照顾到各方面军、各野战军的派系平衡吗?至少我个人以为, 海顿无论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这两大古典音乐体裁的奠基者)还是其作品的popularity上,都胜过巴托克乃至斯特拉文斯基。 以popularity而论, 则恐怕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和马勒也胜过以上两位。因此Tommasini的排行榜, 特别是舒伯特以后的6位, 恐怕也只能是他个人的意见而已。 看来,评选“十位最伟大作曲家”真的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 l8 u3 T' k- w( j1 |* w; W! r
# X1 S+ L4 ^2 ?' }$ |% i9 z3 I/ k! @ ( o% O4 L) |8 a$ P3 f! j% g
+ N: m/ I6 ^3 N# x; c+ I, t/ x: w
补白: 冒着被Tommasini列入阿尔比诺尼爱好者同类, 以及各位同好猛抡板砖的风险, 我还是斗胆列出我心目中的“十大”,或曰“十位在我的音乐世界中位置最靠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 也热切期望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十大”:9 m' Y* n# _4 N }- F, }# I
& t5 O8 D* M5 Z. g2 S( q% j
+ ^& x4 G0 o) y/ B. j' S. {- r! v- i, [( j( A" t+ j* n
前三名:巴赫、贝多芬、莫扎特(与Tommasini全同)0 b' h1 [* c" G4 [. q4 s( t+ I
' [+ b: D4 m, d8 r) x: m第四至第十名(以字母顺序排列): 德彪西、海顿、马勒、舒伯特、肖斯塔科维奇、西贝柳斯、瓦格纳
! x+ [* ?- ?8 r; A% C# a2 t3 d) w( h$ g
( I5 n9 I8 L! T+ O) l" H0 D; V西方古典音乐大师简介1
/ |" n5 v ?$ b, U& f7 U——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F2 ~0 t- T. r6 k$ N
小约翰•施特劳斯,老施特劳斯之子,奥地利小提琴家、指挥家、圆舞曲及维也纳轻音乐的作曲家。其创作以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称为“圆舞曲之王”。4 P6 q. C5 D! b* Z1 w8 z
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他的父亲。他作有五百余首作品,主要是生活舞蹈性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舞曲、进行曲及一些轻歌剧等。他的创作核心是圆舞曲,以民间舞曲的节奏和其它表现手法为依据,旋律酣畅,节奏自由,音乐语言真挚而自然。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约翰•施特劳斯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
, m' W- W+ F4 ~5 h 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爱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 c Z3 Y; x, {) C3 l
——瓦格纳 WAGNER; [4 F; F' j1 R8 Q# ~8 c. Z* ?
理查德•瓦格纳是十九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影响巨大的歌剧改革家。他一生所作的大量艺术探索与实践,给后代作曲家带来了不可泯灭的影响。
. T( z1 [" b5 {1 }7 G; J) G' E: D瓦格纳于1813年5月22日出生在德国莱比锡的一个小官吏家庭。他出生后才五个月,父亲便去世了。瓦格纳的继父是一位戏剧家、演员和业余画家,他对瓦格纳很关心,培养了他对绘画和戏剧艺术的爱好,这使瓦格纳从小就具备了良好的艺术修养,也是他后来创作歌剧时能自写剧本和歌词的原因之一。瓦格纳的艺术才能显露得很早,在上小学时,他就对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德国民间传说以及诗歌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音乐方面他也同样天赋过人,八岁时就能熟记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的片断,并能在钢琴上弹奏它的序曲和其它音乐片断。瓦格纳上中学后开始创作悲剧剧本。十五岁时,当他听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后,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和鼓舞,并决心从事音乐事业。# k0 R- g& C f9 ^& K _
1830年,瓦格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降B大调管弦乐序曲》,可是演出却遭到了失败。从此他便决心致力音乐理论的学习。1831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得到了著名教师万里格的悉心指导,掌握了严格的作曲理论知识。在这期间,他写了不少作品,但上都是属于学生时代的实习创作,其中较为著名的有《C大调交响曲》等。* x, z& z! c, {' q
瓦格纳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在歌剧改革与创作方面。他一方面对当时德国歌剧舞台上的意大利和法国式歌剧那种肤浅轻佻的内容与风格抱有反感,一方面也看到了德国民族歌剧的许多弱点,于是他便以大胆的手法对歌剧艺术实行改革。他以歌剧应综合戏剧、美术和音乐为一体的观点为原则,创作了他称之为“乐剧”的新型歌剧。在这些歌剧作品中,音乐和戏剧等艺术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种整体的艺术美感。另外,他在歌剧音乐的写作中,加强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并独创了“主导动机”的新手法,使音乐形象变得更具体、更鲜明。
) U+ k1 z" u+ h6 j瓦格纳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大多充满宗教和神秘主义色彩。瓦格纳一生共写了十余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有《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赛》、《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四部曲、《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许多管弦乐序曲和钢琴奏鸣曲等作品。
P o1 m Q! i3 v5 p5 | o瓦格纳的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具特殊意义,他的作品影响巨大,许多后代的作曲家都以他的创作力为榜样。现代“十二音体系”的创建者勋伯格的许多现代音乐写作手法,就是受瓦格纳的音乐、特别是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影响创作而成的。
6 z3 l- W* L( B; M' u, w* A1883年2月13日,瓦格纳因心脏病在威尼斯逝世,终年七十岁。2 w! [( r: ^5 L) N/ v/ h
——维瓦尔第 ANTONIO VIVALDI4 z4 y, _# F5 u0 I# H
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1678年生于威尼斯,1741年逝世于维也纳。
; K6 h/ m( F b: `: z9 A1 F维瓦尔第的父亲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幼年便从父亲那里得到音乐的熏陶,并且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资。维瓦尔第热衷于宗教与神职,并于1693年削发作了神父,后来竟生出一头红发,遂被人称为“红发神父”。( W/ P- o) _7 m; e( Z, H( S
维瓦尔第在小提琴演奏与作曲技巧上素负盛名。他先后在教堂、慈善院的音乐学校任职,1718年任菲利甫亲王宫廷乐长,172年在维也纳任查理六世的乐长。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维瓦尔第还先后访问过德国、荷兰等地的音乐名城。积极从事音乐活动,给当时欧洲各地的音乐界以很大的影响。2 V) U9 M0 g* M9 U
维瓦尔第确立了协奏曲的音乐体裁形式,并尝试交响乐的写作。这些都给后来的巴赫、亨德尔等音乐家以重大的影响。他的创作范围很广,早期以声乐、歌剧为主,中后期以器乐、协奏曲等作品为主。其中著名的小提琴12部协奏曲《和声与创意的尝试》是传世的佳作。6 b, \! P! { v1 O) U0 d
维瓦尔第一生穷困,他在维也纳逝世时已是一个被遗忘的人。直到死去一个世纪后,他的作品才被人们发现。当他的音乐再度在世界乐坛上竞放异彩的时候,这位死于穷困的音乐大师已在维也纳的贫民墓地里躺了一百余年了。2 l" g2 I& k. }: z: u! v# X
——斯美塔那 SMETANA7 o' X$ C* l$ |
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贝德里赫•斯美塔那,1824年3月2日生于莱托米希尔,1884年5月12日逝于布拉格附近的精神病院,终年六十岁。. P) q$ e8 q, P
斯美塔那是捷克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他出生在一个酿酒商的家庭里,很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他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六岁举行钢琴演奏会,八岁开始作曲。他的启蒙老师是捷克卓越的音乐家约瑟夫•普罗克什,斯美塔那从他身上得到了很深的教益。1843年,斯美塔那参加了反抗异族统治和推翻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革命失败后他被迫流亡国外。1856年,他担任了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的指挥。1861年又回国担任了布拉格合唱团的指挥,并且频繁地从事各种社会音乐活动,领导和扶植捷克的民族音乐事业。1874年不幸双耳全聋,最后因患精神病而死。
. u4 ?; Z7 I# x斯美塔那毕生辛勤创作,写出了许多具有高度价值的作品。如著名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自传体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以及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由于对捷克民族音乐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被后人誉为“捷克音乐之父”,“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者”。
( B% |* a7 W& O. n, W3 v斯美塔那的创作风格先后受到德国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的深刻影响,后来又深受李斯特交响诗的影响。晚年在创作上着意汲取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波西米亚素材,提倡发展和体现民族音乐风格,成功地把通俗题材加以美化和艺术化。他的创作范围广泛,有歌剧、合唱、交响诗、室内乐和钢琴曲等等,其中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一剧于1866年上演,使他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他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
& h3 ^6 @" e# j此外,他还创办过音乐学校,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有许多有成就的音乐家都曾受益于斯美塔那,其中包括著名的捷克音乐大师德沃夏克和雅那切克等人。
& p0 ]- g- k( v5 p5 X1 |——西贝柳斯 SIBELIUS
. b2 b, y# ~- i; c芬兰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杨•西贝柳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最伟大的作曲家。在世界音乐史册中,西贝柳斯的地位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i4 I' s- b6 n# L$ d; S: X
西贝柳斯于1865年12月8日出生在芬兰的塔伐斯特胡斯。他的父亲是一个外科医生,双亲都十分喜爱音乐。西贝柳斯九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十四岁学习小提琴,并经常在钢琴上创作一些小小的旋律与和声,渐渐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十岁时,他写出一首供小提琴和大提琴拨弦演奏的乐曲,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首乐曲。
( H- o' g$ E; T' `/ E( {1885年,二十岁的西贝柳斯进入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但他对于法律课程不感兴趣,却常去音乐学院教师西拉格那里学习小提琴,并向该院院长魏哲柳斯学习音乐理论。后来,他终于按照自己的意愿,离开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而进入音乐学院。188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1889年至1891年,赴柏林和维也纳深造。1893年学成回国,担任赫尔辛基音乐学院的教授。+ j$ V* E4 v. ]' `3 T- @, B; V7 P5 u
西贝柳斯的作品具有十分强烈的芬兰民族气息。他从芬兰民族史诗卡列瓦拉中提取素材,并广泛动用芬兰民歌旋律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由于西贝柳斯从小热爱大自然,故对祖国那迷人的北欧风光怀有深沉的乡情。因此,他作品中大自然的气息十分浓郁,听报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他的旋律迷人、流畅,人们听着他的音乐,就仿佛看到了那冰雪弥漫的北欧风光。他的音乐使人仿佛置身在那苍茫无际的大森林和恬静清澈的湖泊之中,如诗如画,诱人神往。" C: v5 y( M* Y0 @) o
西贝柳斯一生,对于芬兰民族音乐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对于世界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是浪漫主义交响音乐的杰出继承者和捍卫者,在自己的交响乐作品中,把古典主义的优秀传统、浪漫主义的丰富情感和强烈浓重的民族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独具一格,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 x; ^* `6 E5 ^9 \/ h& F" w+ j( _' b
西贝柳斯留下的作品繁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七部交响曲:交响诗《芬兰颂》、《图奥涅拉的天鹅》、《冰川古史》、《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弦乐四重奏《内心之声》等。 1914年,西贝柳斯访问美国,逗留期间,曾在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短期任教,还获得过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国后,西贝柳斯隐居乡间,1929年终止创作。1957年20日,九十二岁高龄的西贝柳斯因患脑溢血在艾诺拉逝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