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41|回复: 3

小提琴协奏曲

[复制链接]
audioapp 发表于 2015-10-26 07: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小提琴协奏曲的结构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是协奏曲音乐体裁的一种。协奏曲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大约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经文歌的一种,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并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协奏曲;如维瓦尔蒂的四季协奏曲。     

      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莫扎特大幅度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同时为自己的协奏曲创作了华彩,他最终确立了.巴赫开创的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这一规则,把第三乐章写成回旋曲式,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如第20钢琴协奏曲,),而贝多芬则把协奏曲作为整体加以构思,开创了乐章间不间断过渡,以及作曲家事先写定华彩的先例(如第5钢琴协奏曲),他也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并进一步加强第一乐章的分量(如小提琴协奏曲)。      
      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更加注重独奏乐器技巧的展现,后来出现了大量炫技性的协奏曲作品,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平衡逐渐被打破(如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协奏曲也更注意旋律的优美可歌,注意乐曲的技巧性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表达。贝多芬在他的创作中加强了协奏曲的戏剧表现力,强化了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联系以及对音乐素材的分享,特别是使主题得到了真正的交响发展,这些努力都在勃拉姆斯那里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扬。进入20世纪之后,协奏曲的创作变得越发多样,既有新古典主义者按照传统模式,追求古老精神的作品)。      
       小提琴协奏曲一般多为三个乐章结构,也有单乐章和三个乐章以上。以三个乐章为例;第一乐章多半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往往有两个呈示部,协奏曲的第一个呈示部近似前奏,只由乐队奏出,在这里两个主题都用主调陈述,而且它的呈示都比较紧凑、压缩,好像还只处于胚胎阶段似的,有时个别主题甚至还暂不露面-。总的说来,作者这时候好像有意贮存音乐形象的强大表情力量,留待独奏乐器去发挥似的。到第二个呈示部,独奏乐器加入进来了,乐章的基本主题由独奏乐器充分予以揭示。这时,不但乐章的第二主题按奏鸣曲形式的基本要求转入新调,而且连呈示部的连接段和结尾段也都成,为技巧辉煌的段落,它既丰富了呈示部的对比素材,又衬托出富于旋律性的基本音乐形象。类此的"双呈示部。秦鸣曲形式,是古典协奏曲的第一个特点。其次,为了丰富独奏声部和为独奏者提供炫技的场所,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总有一长段华彩乐段的穿插,这华彩乐段以乐章的基本主题素材为基础,由独奏者单独表演,这种表演有时是即兴性的,即听任演奏者尽情发挥,所以作曲者只在乐谱上指出华彩乐段插入的地方,而不把这段音乐写出。但是由于即兴发挥有时会破坏乐曲的统一,所以,在贝多芬之后,这种华彩乐段一般都由作者亲自写出。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通常总是慢速度的,便于独奏乐器抒发其歌唱性特点。为此,作者有时还为它冠以浪漫曲(Bomance)或小歌(Canzone)等小标题。曲式结构多为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第三乐章时常带有活跃欢快的特性,往往用奏鸣曲形式或者回旋曲式。所谓回旋曲是由一个基本主题素材同其他各种不同主题交错构成的,由于音乐常常回到基本主题上来,因此有了"回旋"(Rondeau)的名称,这种曲式可以标明为ABABA或ABACADA。

【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Paganini Nicolo 1782-1840)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是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被人们称为"小提琴之王"。
帕格尼尼小提琴艺术的最光辉的成就在于他自己演奏自己的作品,帕格尼尼生活在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时期,他和同期的其它作曲家不同,作品中没有去强调理想或是浪漫的主题,而只是为小提琴艺术而创作。但是也正是这样执着地追求,才使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日臻完美。他首创的双泛音,跳弓,弓杆击弦以及单弦演奏等技法,其影响不仅在于以后的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与演奏,甚至还涉及到钢琴演奏和配器法的发展。比如他的24首随想曲的一些新技巧就由李斯特和舒曼移植到钢琴练习曲中,由勃拉姆斯和拉赫马尼诺夫用于钢琴变奏曲中。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艺术确是无人能及,他拉琴时情绪激动,似痴似醉,如魔鬼附身,像火一样的浪漫热情和强烈的持久力,更是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听众。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在后世的人们看来充满着传奇与神秘的色彩。传说格格尼尼练琴与调音从来都不在公开场合进行,而他的手指又比常人柔韧灵活,以至一些研究帕格尼尼的学者甚至从医学与生理的角度去探讨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但是不管怎样,天赋如果没有被刻苦"开发"的话,也就不成其"天赋"了。
帕格尼尼的主要作品首推6首小提琴协奏曲,尤其是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原作为降E大调,但这给演奏带来极大困难,帕格尼尼为了演奏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他把四根琴弦定音比正常定音高半度,按D大调(也就是降E大调的音高)奏法,出来就是降E大调的曲子了。后人的演奏却是按D大调演奏,曲谱也标示D大调。”

【莫扎特】
     莫扎特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协奏曲,有编号的有五首:第一号降B大调,作于1773年;第二号D大调,作于1775年;第三号G大调,作于1775年;第四号D大调,作于1775年;第五号A大调,作于1775年。在这有编号的五首协奏曲中,经常被演奏的是后三首,其中尤以第三号与第五号最为美妙。
有人以“天上"“人间”来分别比拟莫扎特第五号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和第三乐章。第二乐章中那种和谐如蓝天白云,天使飘飘的神奇魅力的乐音,让人宛如身在天堂;而第三乐章中引用的那些乡村舞曲,土耳其舞曲和一些巷尾小调的旋律,就像是欢乐人间的真实写照,让听者在惊喜中回味无穷。这张唱片上收录了格吕米奥与戴维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共同演绎的莫扎特五首小提琴协奏曲,对于这五首协奏曲的演绎,法比学派大师格吕米奥的成就长期以来无人可与之匹敌。其中第五协奏曲第一乐章激昂的主题被他演绎得雄浑有力,音色炽烈,为无数乐迷所钟爱。

【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 (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
德国作曲家,与舒曼同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门德尔松的音乐活动是多方面的,他首先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受到欢迎,后来他担任一些歌队和东队的指挥,并开始进行创作。1843年他创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对德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门德尔松的作品以管弦乐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乐》和《意大利交响乐》。作为当时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门德尔松也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无言歌》便是其突出的代表,这48首短篇钢琴曲感情丰富细腻,形象具体真诚,形式简洁完美,手法朴素且极富于歌唱性。因此非常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尽管门德尔松的作品不像贝多芬那样充满时代的气息,但他在创作中保持了严肃的态度,在尊重古典传统的同时,丰富了创作题材,完善了表现形式。他的作品把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作品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创作风格素以精美、幽雅、华丽而著称,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门德尔松被认为是继贝多芬之后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长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对德国、捷克以及斯堪的那维亚的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有:五部交响曲(以《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最著名)、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梦》》、《芬格尔的洞窟》最为著名)、《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合唱作品有清唱剧《圣保罗》、《耶利亚》、《耶稣基督》、9首诗篇歌、9首经文歌;戏剧音乐有歌剧、戏剧配乐;室内乐二十余首;钢琴作品有随想曲2首,前奏与赋格6首,无词歌6首。管风琴作品9首以及几十部歌曲与主调合唱曲。
门德尔松在欧洲音乐史上一个“幸运儿”,他有非常富有和幸福的家庭,姐姐是他珍贵的挚友,他有属于自己的乐队,可以经常指挥自己的作品,没有一个音乐家曾有他这样的条件,他有机会旅行演出,邂逅结交同时代的许多著名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肖邦,他十次到英国,指挥过伦敦管弦乐团,出任音乐总监,做过莱比锡著名布业大厅音乐会指挥。生前就为世人瞩目。条件虽然优越,但他热爱、沉迷于音乐之中更加勤奋的工作。终于使身体受到损害, 1847年去世,终年38岁。  门德尔松由于从小受到严格的音乐训练和顺利的生活创作经历,他的作品更多轻松优美,富有诗意,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浸透得柔美的诗情让人萦绕难忘。有人曾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本质上是英雄的、男性的;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本质上是优美的、女性的。如果把前者比喻为亚当,那么后者就是夏娃了。”由于门德尔松对古典音乐传统的潜心研习,他的音乐风格在浪漫中具有古典音乐的典雅之美。在严谨的结构布局中创造精美的诗情。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他的钢琴小品《无词歌》中。  除了作为一个作曲家,门德尔松还是被人们称为最早把巴赫的音乐价值挖掘出来的人,他在20<岁时指挥演奏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将巴赫的伟大揭示出来,成为人们称道的一个历史功绩。他还曾和舒曼等人于1842年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MENDELSSOHN:Violin Concerto in E mell
门德尔松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OP. 64,完成于1844年,为当时格万特豪斯乐团首席小提琴菲迪南-大卫(Ferdinand David,1810-1873年)而作,构思诞生于1838年。1845年3月13日由大卫首演。这首协奏曲,是门德尔松所有作品中最杰出者,也是浪漫主义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佼佼者,与贝多芬、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并称为四大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共3个乐章:
01.jpg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10-26 07: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1.热情的很快的快板,E小调,奏鸣曲式。
以弦乐分散主和弦的喃喃低语开头,主奏小提琴奏优美而又带有忧郁的第一主题。主奏小提琴技巧复杂的经过句后,第一主题再由乐队呈示。在双簧管与第一小提琴表达后,主奏小提琴又展示技巧。第二主题为G大调,先由长笛与单簧管四重奏表现,主奏小提琴接替后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主奏小提琴发展第一主题始,木管呈示第一主题开头动机而加人,主奏小提琴再由开头动机进人华彩。再现部第一主题由长笛、单簧管静静地开始,主奏小提琴反复。第二主题再由木管以E大调再现,主奏小提琴反复。结尾主奏小提琴的华彩转向急板而达高潮。

2.行板,C大调,三段体。
第一低音管以B音始,转人C大调后,主奏小提琴奏极优美的主题,乐队伴奏。中段由第一小提琴与双簧管呈示庄严的主题,主奏小提琴装饰变奏。第三段发展第一段。

3.序奏为不太快的稍快板,E小调,以第二乐章中段主题为基础发展。主部为活泼的快板,转成E大调,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开头动机反复4次后,活泼地展开第一主题,经经过句,第二主题以B大调由乐队呈示,主奏小提琴接替。发展部由主奏小提琴以第一 主题始,出现新旋律,乐队与主奏小提琴的表现交替。再现部第一、二主题同时以E大调呈现,结尾部主奏小提琴奏长大的颤音后,乐队以辉煌而结束。

【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约1678-1741)是巴洛克鼎盛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出生在威尼斯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圣马可大教堂乐队的小提琴手,维瓦尔第自幼跟父亲学习小提琴和音乐,1713年起任威尼斯贫女音乐学校的音乐指导和乐长,并每月创作两部以上的协奏曲供这个乐队演奏。除作有大量由一把小提琴及乐队来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外,尚作有不少用两至四把小提琴或木管乐器来演奏的协奏曲和实为管弦乐重奏曲的大曲等,作品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而著称。此外,还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三重奏鸣曲、奏鸣曲等。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大约创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五十岁时发表并献给波希米亚伯爵W·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声与创意的尝试》共十二部协奏曲中的第一部到第四部,合称《四季》,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采用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时期的特点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四季》由四首三乐章的协奏曲构筑而成,分别描绘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维瓦尔第在每一曲的总谱扉页上各附有一首解释音乐的14行诗,用以说明音乐的特性,并且还把这些诗行分散地写在各乐段或乐句上,使音乐和文字联系起来。其实,没有这些文字的辅佐,维瓦尔第那细致入微的刻画已经使他所要描绘的内容赫然易见了,加上这些文字,只是更加强调出作品的标题性而已。因此整部作品情景交融,绝不是难以进入的艰深之作,即使初听古典音乐者也可一听之下,“入耳即溶”。

《四季》之《春》。E大调。
第一乐章(快板)以回旋曲形式写成,其主要主题华丽而洒脱,具有欢快的春天气息。开曲即展开轻松愉悦的旋律,使人顿时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和生机。描写的是春光重返大地,小鸟欢愉地歌唱,森林枝叶随风婆娑,呢喃私语。突然,电光乍闪,春雷惊蛰,万物苏醒。这一乐章是整部《四季》中最为著名的乐段。
第二乐章(广板)很短,描写的是静谧而悠闲的田园风光:“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在簌簌作响的草丛中,牧羊人在歇息,忠实的牧羊狗躺在一旁。”是春雷过后,雨过天晴,小鸟又唱起了动人的歌曲,牧羊人和他忠实的小狗在鲜花丛生的牧场上悠闲小憩的恬静景致。乐章猹始是小提琴声部以很弱的音量奏出的附点节奏音型,以及中提琴那有点唐突的、仿佛是牧羊狗的吠叫声的切分音型。在这个背景上,独奏小提琴以优美而恬静的旋律牧歌般地唱了起来。
第三乐章(快板)描写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乡间的欢乐景象:“伴随着乡间风笛欢快的音响,在可爱春天的晴朗天空,仙女们与牧羊人翩翩起舞。”乐章的基本主题是一首当时颇为流行的西西里舞曲,它一开始就出现在独奏小提琴和小提琴声部,低音弦乐器奏出的和弦节奏和管风琴浑厚的音响则着意渲染了舞曲的欢快情绪。

《四季》之《夏》。g小调。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你可以听到闷热的酷夏午后,牧人慵懒、牛羊萎靡,只有杜鹃、斑鸠依然窃窃私语,不甘寂寞。忽而一阵凉风掠过,带来乌云满天,一场夏雨即将来临,随着豆大的雨点开始打落,惊恐的牧童仓惶躲避,不住哭泣。
第二乐章(柔板转急板)。隆隆闷雷惊醒了牧童的白日好梦,他试图再睡,无奈蚊虫嗡嗡飞舞,扰得他烦躁不已。
第三乐章(急板)。风暴终于来临,狂风怒吼、电闪雷鸣、摧枯拉朽,似要将夏日的烦闷一扫而光,酣畅淋漓。

《四季》之《秋》。F大调。
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
第一乐章(快板)即呈现出一个金色的收获季节。在庆贺丰收的欢腾气氛中,农民载歌载舞,兴高采烈。男子汉们更是痛饮美酒,一醉方休。
第二乐章(柔板)是一个醉汉沉睡的幽默特写。
第三乐章(快板),是描写森林狩猎:号角四起,枪声阵阵,不时有犬吠传来;猎物带伤逃窜,奄奄而死。

《四季》之《冬》。f小调。
其中的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描绘冬天的难以抵御的严寒:“北风凛凛,白雪皑皑,冰天雪地,战栗不止,顿足奔跑路途艰,牙齿格格直打颤。”
第二乐章(广板)则屋外下着冻雨,屋内人围坐在火炉边,品尝热酒,感受温暖安宁的浪漫气氛。此情此景与户外冰天雪地对比鲜明,更显醉人。
第三乐章(快板),则着重刻画一个滑冰的场景:“冰上溜,慢慢行,谨防滑倒要小心,忽然急转而摔倒,爬起身来又急跑,不料滑到冰窟边。” 返回屋内后,再聆听户外“风神们的开战”。
这首作品的结束语,维瓦尔第这样标示:“这是冬天,但这样的冬天带来欢乐。”
整个《四季》中的四首协奏曲,主题鲜明,各异其趣,然而听起来却一气呵成。你不得不叹服各乐章间的起承转合是那么的丝丝入扣,作曲家手法高超,写景、写人、写情,甚至写具体情节,都有神来之笔。或挥洒泼墨,或工笔细描都有画龙点睛之功,生动地再现出一幅幅大自然风花雪月的优美画卷。难怪这部作品几百年来一直是世人百演不倦、百听不厌的经典之作,也是帮助初入门者接近古典音乐的必听教材。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10-26 07: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柴可夫斯基】

柴氏一生只创作了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它如今的流行程度已和贝多芬、门德尔松、布拉姆斯的同类曲目并驾齐驱了。而西贝柳斯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也是他一生的唯一,它位居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音乐之列。他于1878年3月17日动笔,4月11日就完成此作品。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柴氏应其友Leopold Auer而写的。此兄当时拒绝演奏( 不适小提琴演奏 是当时使用的字眼 )。这个曲子就这样束之高阁, 直到另一位小提琴新秀Adolf Brodsky 同意姑且一试时才得以公开於世。1881年12月04日全曲由Brodsky 在李希特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中首次演奏此曲。不料恶评旋踵而至;当时维也纳评论界泰斗Eduard Hanslick 曾说:"听众可以看到小提琴已非在演奏,它在猛拉后支离破碎,反弹而将演奏者打得鼻青脸肿。”柴氏至此再度陷入低潮,然而Brodsky 不为所屈、继续在莫斯科和伦敦演奏此曲。他的坚忍不但赢得柴氏的感激,也使这首杰作得以获得世人的接纳。不过Auer也赢得柴氏的谅解,在独奏部分略作修正,而成为今天的标准版本。
   本协奏曲分成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属轻快音量大的处理,引导听者神往而进入乐章的转折、夹杂着婉约的柔细渐渐加强而倾泻出源源不绝的音符,听者听过这个乐章,无不轻快哼着本乐章的高潮,心情飘到金黄色的国度。

   若说金黄色是第一乐章,那第二乐章也就必然是蓝色的!第二乐章充满渴望而带忧郁,听完第一乐章轻快稍带激昂的旋律、情绪一转,带到另一国度,更加引导听者出神的聆听、和第一乐章一样,以特有东方的娓婉柔转,空明的木管带出听者的灵魂,转而消失在在宇宙间。
接下来,跳出强而有力的第三乐章,第叁乐章轻快而更加入狂热、活泼的气息。渐次的加入,使狂野有如舞曲的节奏强烈勾划出多彩刺激的游牧生活,并夹杂间奏,引人联想大漠草原荒凉景象,接着一直催促下去,使温度上升至极高到结束,让人有高烧不退的感觉。

【巴托克】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
现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自幼学习音乐,十岁登台演奏自作钢琴曲。1903年毕业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1907年任该院钢琴教授。
1905年开始从事匈牙利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东欧各国、北非和土耳其,收集民歌达三万首以上。并对民歌的结构来源作了科学的分析,写了三部论著和数篇文章。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形成了以民间特点为主,充满节奏活力与丰富想象的独特风格。

【布鲁赫】
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第26号
   布鲁赫也象其它许多小提琴协奏曲作者一样,并不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但是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努力,为小提琴而写的一些作品却很闻名,而这一首《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感情丰富、旋律浪漫抒情,恬美而温柔,并带有一些甜蜜的伤感,具有演奏家所喜爱的演奏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列为世界“十大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十九世纪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8226;约阿希姆曾说:“德国人有四部小提琴协奏曲。毫无疑问,贝多芬的协奏曲是最伟大的开山之作;勃拉姆斯的协奏曲在严肃性和内容的深度上可与贝多芬的协奏曲媲美;布鲁赫的协奏曲最美妙迷人;而最令人感到亲切的心灵之珠玑则是门德尔松的协奏曲。”
《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作于1866年,作者亲自指挥,通过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和萨拉萨蒂的演奏之后,便象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那样闻名于世,成为众多小提琴家常演曲目之一。当时作者年仅二十八岁。

【贝多芬】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他一生中较为幸福和创作蒸蒸日上的时期。此时他已经以《第三“英雄”交响曲》等作品的成功而获得作曲家名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首演并不成功,直至38年之后,在门德尔松的指挥下,由年仅18岁的约阿希姆演奏之后,才成为久演不衰的传世之作。而此时贝多芬已经去世17年了。
贝多芬为当时维也纳剧院乐队的首席克来门托量身订做了这部作品,是本文所说“柔美三巨著”中最后在1806年底完成,于当年12月23日由克来门托担任独奏首演。不过当时由於这位小提琴大师对这部作品漫不经心,而热衷于表演自己迎合听众炫耀演技的作品,首演后并未受到好评。在被冷落了近40年之后的1844年,经当时年仅12岁的19世纪德国伟大的小提琴家约阿西姆在伦敦与在门德尔松的指挥之下的爱乐协会乐团的演奏演绎,她才大放光彩。据门德尔松所说,第一乐章曾被听众的掌声打断多次。在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其实并无份量,甚至可以说是无足轻重的。然而,在音乐史上的同类体裁作品中,她却被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们几乎公认为最完美的作品。贝多芬在音乐史和音乐爱好者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她旋律优美,情感朴素而又热烈奔放,受到了音乐爱好者最为广泛的喜爱,是古典音乐曲目中演奏录音最多的作品之一。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
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十三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他曾从师戈赛尔、马克逊学习钢琴,一生中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8226;阿希姆的赏识与支持。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曲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而仍带有自己的特点。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凋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六十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l897年4月3日他在维也纳逝世。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构思之宏伟和规模之庞大,同他的先辈有很密切的联系:他的音乐戏剧性可说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兴趣显然效法于舒伯特,他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使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吸取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他的作品成为继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如果同奥地利交响乐作曲家布鲁克纳相比较,布鲁克纳的九部交响曲好象都是从一个统一的结构派生出来的,而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却各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各自形成一部独特的音乐戏剧:《第一交响曲》象史诗那般宏伟,可以看到贝多芬"从黑暗到光明"的构思的强烈影响;《第二交响曲》是风俗舞蹈性的抒情诗;《第三交响曲》是一曲悲壮的颂歌,但它的戏剧性的终曲却令人神迷心醉;而《第四交响曲》的戏剧性发展则几乎达到古典悲剧的境界. 就其历史功绩而言,在德国音乐史中,人们时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与贝多芬相提并论,把他们比作三个主要支柱,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位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

【巴伯】

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81)恪守自己的创作原则、创作风格,坚持表现自我内心的情感,追求旋律优美、可听性强的音乐效果,形成以歌唱性为主的特点。他创作的器乐作品的旋律具有鲜明的歌唱性,被评论家称为"没有歌词的旋律"。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特别针对巴伯创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为对象,并以最具代表性的第一乐章为蓝本,对乐曲中歌唱性风格的体现,如音乐体裁、结构、调式、调性等,及其小提琴的技术,如运弓速度、力度、动作等,进行客观地分析、论述和总结。

【西贝柳斯】

芬兰民族音乐之魂 最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也许就是《芬兰颂》—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它的作曲者就是伟大的芬兰人西贝柳斯。
1905年秋天,他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公演于柏林,著名的理查·斯特劳斯担任了指挥,斯特劳斯特地要求乐队排练了三次,足见他对西贝柳斯及这部作品的重视。后来,著名小提琴家海菲茨也经常演奏它,使之风靡世界乐坛。今日,它足以与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同类曲目并列。
音乐家西贝柳斯是芬兰的"民族之魂",是芬兰民族的自豪,他是民族乐派的代表。这首《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小提琴文献中的杰作。本文从此作品的旋律特点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从而使大家对西贝柳斯的音乐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西欧音乐从19世初纪开始 ,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 ,民族乐派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音乐发展主流。让·西贝柳斯便是这一时期民族乐派中一颗耀眼的星星 ,在他的众多音乐作品中 ,交响乐及交响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他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是他众多交响音乐创作中的杰作。这部作品在演奏技巧及音乐表现两个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圣·桑】
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同时集钢琴家,管风琴家,教师甚至记者等多项头衔于一身。五岁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管风琴和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终其一生积极从事各种音乐活动。
圣桑在音乐理念上倡导传统形式的古典音乐,反对理查,马勒等人的音乐中过分的甚至扭曲的自我表达,同时也反对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新音乐。其作品数量繁多,几乎涉及所有领域,技巧纯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色彩丰富,且通俗易懂。同时代法国作曲家古诺称赞其为“法国的贝多芬”。

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此曲创作于1880年,次年在巴黎由萨拉萨蒂演奏。第一乐章以变相的奏鸣曲式写成,其中第一主题极富戏剧性;第二主题较柔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强力度,最后再现部以华丽堂皇的尾奏结束这个乐章。第二乐章类似船歌摇晃摆动的旋律极其著名。小提琴柔和的奏出第一主题时、长笛与双簧管接续以彷彿回声般优美的爬音;中段没有发展部而是再现第一主题;结束时小提琴的泛音和木管的琶音营造出绝妙的效果。第三乐章以一长段坚决有力的序奏开始,然后是活泼热情的迴旋曲主题与几个插段交替出现、自由地变化发展。全曲最终速度健快,以副主题所构成的结尾华丽地画下句点。
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 作品第61号:近代法国音乐之父圣·桑共创作了三首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A小调、op.20,作于1859年,为萨拉萨蒂而作;第二号,C大调、op.58,作于1879年,为比利时小提琴演奏家马西克(Martin Pierre Joseph Marsick,1848-1924)而作;第三号,d小调,op.61,作于1880年,为萨拉萨蒂而作。前两首至今已很少被演奏了,唯有第三号以优美的旋律及近似古典协奏曲的牢固乐曲结构,成为圣·桑器乐作品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此曲创作于1880年,次年在巴黎由萨拉萨蒂演奏。第一乐章以变相的奏鸣曲式写成,其中第一主题极富戏剧性;第二主题较柔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强力度,最后再现部以华丽堂皇的尾奏结束这个乐章。第二乐章类似船歌摇晃摆动的旋律极其著名。小提琴柔和的奏出第一主题时、长笛与双簧管接续以彷彿回声般优美的爬音;中段没有发展部而是再现第一主题;结束时小提琴的泛音和木管的琶音营造出绝妙的效果。第三乐章以一长段坚决有力的序奏开始,然后是活泼热情的迴旋曲主题与几个插段交替出现、自由地变化发展。全曲最终速度健快,以副主题所构成的结尾华丽地画下句点。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10-26 07: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维尼亚夫斯基】
波兰作曲家和小提琴家亨利.维尼亚夫斯基,在1835年7月10日生于华沙东南部的卢布林城一个医生家庭里. 1843年秋,母亲便带他到巴黎投考音乐学院.1846年毕业时以其惊人的辉煌技巧和比他这个年龄所能理解和表达的更强有力的感情,演奏了意大利的作曲家维奥蒂(G.B.Viotti,1755-1824)的《第十七小提琴协奏曲》而获得第一奖,创造了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的记录.毕业后,继续留在巴黎跟他原来的老师学习.1848年,维尼亚夫斯基同他的一位后来成为著名钢琴家的弟弟一起到俄国、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旅行,开始他的独立的音乐会活动,获得很大的成功.1849年初,维尼亚夫斯基又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翌年学成时同样获得第一奖.学习结束后,他的艺术生活的新阶段就开始了.
1851-1859年间,维尼亚夫斯基多次到俄国旅行演奏,几乎走遍俄国的欧洲部分.由于当时住在彼得堡的鲁宾什坦的邀请,维尼亚夫斯基在1860年终于来到这深深吸引着他的城市,这一住历时十一年之久.在这里,他充任薪俸不高的宫廷小提琴乐师,在芭蕾演出时担任独奏,此外,他还是俄罗斯音乐协会交响乐队的首席、音乐学院小提琴与室内乐合奏课的教授,有时还兼任指挥.
1872年初,离开他在彼得堡的职位.维尼亚夫斯基早在尚未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前便已开始作曲,他的第一号作品是在十二岁时写出的.
1872年早秋,他同安东.鲁宾什坦联袂赴美,举行一系列音乐会,1874年,积劳成疾的维尼亚夫斯基回到欧洲,在巴黎开演奏会,同年秋天应聘接任比利时小提琴家维厄当(H.Vieuxtemps,1820-1881)因病空出的布鲁塞尔音乐学院教授职位,但为斯甚短.1877年又继续他那不停顿的演奏旅行,并参加鲁宾什坦组织的、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举行的俄罗斯音乐会;他在柏林的一系列演奏会成为轰动一时的重大事件.
1878年底,维尼亚夫斯基到莫斯科时已患重病,但他还是以其巨大的感染力演奏他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879年,原定的南俄之行因病取消,心脏病和水肿病使他卧床不起,病中一度住在崇拜他的梅克夫人家中,受到过十分殷勤的照料.1880年3月31日,维尼亚夫斯基病逝于莫斯科,他的最亲近的两个朋友---鲁宾什坦兄弟一直守在他身旁.

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 作品第22号: 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维尼亚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出版于1870年。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4/4拍,奏鸣曲式,具有狂想曲的性质,朴素而单纯。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行板,、降B大调、12/8拍,三段体。这个乐章以维尼亚夫斯基的浪漫曲而著名。其主题与伴奏部上行的三连音以及下行的四连音,不仅都同样甜美,而且配合得天衣无缝,以“优美地唱出”来形容应该十分相称。整个乐章细腻优雅,诗意中的乡愁之感尤其动人。
第三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2/4拍,回旋曲式。正如原谱中“吉普赛风格”的指示,曲调十分热情、奔放。这种吉普赛风格洋溢在整个乐章之中,最后在辉煌的音响效果中结束全曲。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4-25 01:47 , Processed in 0.09511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