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56|回复: 1

[缩混] 再谈音响、唱碟、听音乐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27

听众

741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5296
sina 发表于 2016-5-3 06: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常在唱片行手端同一曲目的三、五版本,逐一查核诸乐章时速差别,从未遇到哪两个版本分秒一致。从作者、演奏者、听者三面看,恐怕没有比音乐更为主观的对应关系。人人拜倒的名曲,难以设想一个人人拜倒的演奏版本;一曲经典,又会出现许多版本,各有各的好。这情形,倒是可以叫做“一花独放,百家争鸣”,不必,也不可能获得结论、定论、公论……
  遵编辑嘱,他说,自己的CD收藏,也无妨写来荐给大家听。
  我的CD,量少、面窄,谈不上收藏。少,因为不是发烧友。窄,一是因为少,二是买了的,未必见好,没买的,也并非不喜欢——少年时,我想听,甚至想去偷唱片,可是想到脑仁儿疼,也不知上哪儿偷得到。如今,每次在纽约唱片行瞧着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千万张CD,无从下手挑,还是脑仁儿疼。“收藏”近十年,卖掉送掉过半,我的取舍只为两个字:耐听。目下,自以为值得推荐给“爱乐者”的版本:不过如下几枚:
  卡尔-彪姆(Karl Bohm)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雷哈多-沙依(Riccardo Chailly)指挥,布拉姆斯第一、第二、第四交响曲。
  卡拉扬指挥,苏菲-穆特儿小提琴独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尼可拉斯-汉诺考特(Niikolaus Harnoncourt)指挥,莫扎特歌剧《后宫诱逃》、《女人都如此》、《唐-乔万尼》、《魔笛》。
  克劳迪欧-阿劳(Claudio Arrau)钢琴独奏贝多芬朔拿大作品第二十七号之一、“热情”、第一0九、一0六、一一一号。
  塔里赫四重奏乐团(Le Quatuor Talich),全本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我的趣味,自然远不止这点曲目,以上,是我听到现在仍然无话可说的版本。
  自从有了音响、CD,你钟爱的音乐家、音乐曲目、音乐类别,同你最满意的演奏家、指挥家、录制版本,就此分成两回事。在绘画世界,每件经典都是各自称王的,印刷品再忠实,再精良,也不敌那独一无二的原作、真迹。音乐无形,有形的,只是乐谱和手稿。我曾在大英博物馆隔着玻璃细看从巴赫到瓦格纳的手迹,它们历历在目,一声不响。
  什么是音乐“原作”?又该如何定义?这里的电台常有新版CD广告,记得有套伯恩斯坦专辑,广告一播,先是贝多芬“第九”第四乐章的首句,随即就听一位男子昂然念道:“由于伯恩斯坦,贝多芬才具有伟大的力量!”
  怎么办?倒好像贝多芬先得留下红利分给日后的伯恩斯坦们。现在老伯死了,贝多芬的“伟大力量”又该记在谁的账上?录音设备?还是发明、完善录音技术的一代代技师与科学家?
  我不喜欢伯恩斯坦,只收藏他两枚CD,一是柏林墙倒塌后他指挥的“贝九”,看在历史的面子上,作文物收着。另一枚是他指挥的莫扎特《安魂曲》,给封面设计诱惑片刻,买了,听了一遍就送了人——好在我不是音乐家,不怕担“臧否人物”的罪过,又好在我是唱片行的消费者,有权取弃。直话直说:CD市面上当红的指挥家,听了又听,如克劳迪亚-阿巴多,雷哈多-穆迪,小泽征尔,祖宾-梅塔,帕尔曼,斯特恩,海菲兹,布兰德尔,我都不喜欢,不收藏。卡拉扬、海廷克、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大卫-柯林斯,阿什肯纳济,我佩服,有保留地喜欢,选择时很小心,很犹豫,他们次品较多。当红的明星,有当红的道理,某一曲,某一段,好的,但我取弃的原因,是耐不耐听。
  为什么不耐听?这就是评价CD的难处:音乐无有“原作”。或者说,凡曲目上演,CD上市的,全是原作。贝多芬在手稿上断然批示:“必须如此!”我猜,后人亦都在诚心遵从他的“必须”,结果呢?仍有许多截然不同的“如此”。我常在唱片行手端同一曲目的三、五版本,逐一查核诸乐章时速差别,从未遇到哪两个版本分秒一致。从作者、演奏者、听者三面看,恐怕没有比音乐更为主观的对应关系。人人拜倒的名曲,难以设想一个人人拜倒的演奏版本;一曲经典,又会出现许多版本,各有各的好。这情形,倒是可以叫做“一花独放,百家争鸣”,不必,也不可能获得结论、定论、公论。
  我不信任CD的文字介绍,也不信任年度获奖CD名单。就因为张张CD都是“原作”,我非得自己听过,而“自己”也难信任的。购买CD,其实是个无止境的上当过程。你不可能拆开封套,听过,再付钱,即便回家初听尚好,再听,乏味了,弃置了。比较稳妥的办法,我以为一是收听无线电,好版本响起来,赶紧备好纸笔,等曲子结束后听播报指挥家、演奏家是谁,乐团又是哪家。然而年复一年地听,好东西还是可数。另一办法,即由自己格外信赖,趣味品鉴均十分投契的朋友介绍版本,既听且聊,尔后买下,私人的口碑,永远比商家的广告可靠。
  好。绕了半天,来说说以上几枚我所得意的“收藏”。不过对挂一漏万的这么几枚,我只能提供一份偏见,一组形容词,一个音乐外行的絮叨。
  先说“贝九”。我有六个版本,听过的,不下二十个版本:问题可能出在这是如雷贯耳的“贝九”。多数指挥难免指挥得过于用力,结果,我们听到的是企图“伟大”、“崇高”的诸般挣扎和努力,而不是伟大,不是崇高。彪姆的这版,是临死前的录音。怎么说呢,他中规中矩,让“力量”自己发生。彪姆是德国派指挥家的老姜,诸位发烧友该比我更知道的。我有他指挥的莫扎特交响曲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号,也好。
  对于叫做“风格”的那种东西,对于个人才情和表现手段刻意张扬凸显的作品,我敬而远之。再举一例:指挥布拉姆斯,也极易刻意为之。布拉姆斯已经是个“刻意”的“贝多芬”,我们可别再刻意对待他。布拉姆斯式的恢宏博大,兴高采烈,以及日耳曼人的盛怒与威严,往往在明星型的指挥家那里被夸大其词,而词不达意了。年纪很轻的沙依不然。他也懂得,并精于让力量自己发生。他并且很懂得布拉姆斯委婉的一面。
  沙依的版本极少,没有次品。罗西尼的序曲,我以为他指挥得最好,罗西尼的喧哗热闹,在他手里变得镇定、纯粹了,剧场性转化为音乐性,而且仍然十足罗西尼。
  浪漫派的歌剧,我只能听选曲。我偏爱全本歌剧的均衡与整体感。汉诺考特驾驭莫扎特歌剧,把握均衡与整体胜于其他指挥家。明星如杰姆-莱文、雷哈多-穆迪、乔治-索尔蒂,歌剧版本多,声色富丽,全局却每流于涣散,更在巴罗克歌剧的精神传达上见绌。
% U" ^& w, ~: P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27

听众

741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5296
 楼主| sina 发表于 2016-5-3 06: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廷克也善把握整体,气势连贯,但他的强度与巴罗克气息,略逊汉诺考特。
2 l! x; U! W. ~" H4 z1 @& J: ^& [4 ]; Z
  歌剧的临场观看与在家静听,效果大不同。凡给我“看见”的歌剧,都好,因为眼睛很忙。' B3 W+ ^! E5 S" h  }5 G7 c+ x0 a
3 c# V, \3 o5 q* E" @8 {8 \
  在家静听,最计较是室内乐与独奏。拿破仑说:“大就是美,足以掩盖一切瑕疵。”对不对?交响乐仿佛如此,独奏不然。浪漫派的独奏小品多珠玉之作,但市面上有太多不忍卒听的版本,全是名家弹奏的。比如肖邦作品的CD,我至今不敢贸然买,巴罗克的东西,“个人”、“才情”不易介入,海顿、斯卡拉蒂、巴赫的大部分独奏就像背书朗诵般过一道,好听,那是原曲好,十八世纪之前的作品,同浪漫主义美学比较而言,那时的人,还无所谓“风格”之说。所以儿童弹奏巴赫,我都爱听,儿童不晓得什么是“个人”,什么是“风格”。
6 m! c* n* @, o. x$ ]$ @1 z% [
  阿劳死了,我有时会想到他。在我,他比霍罗维茨耐听。老霍那是星宿下凡飘到音乐厅,他的琴声琴艺,那是风流精辟,而台底下有人围着听。昆德拉讨厌他(兼以讨厌拉赫玛尼诺夫),有道理的,虽然我疑心其中或有捷克人对俄国人的宿见。阿劳弹琴是给自己听,沉静内向,周围是空旷的。叔本华谈音乐,以为即便没有人类,宇宙间也会有音乐,这话,先就是人在人间说的,但点出音乐的神性。独奏珍本,听来僻静、安详,全然的孤单,仿佛只是音乐自己在听,你正好悄然在场,也听到了。
5 J; k# d/ F- ?. Z, J1 o1 j( n) w( u/ I
  阿劳八十年代的版本,苍老浑朴,有跌宕断续之美。晚期弹贝多芬朔拿大,乔里尼弹出伟人的性格,阿劳弹出大师迟暮的境界。大卫-柯林斯指挥,阿劳独奏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尤其是第四阕,我以为是同类版本中最厚重的。这种厚重感,倒是二十世纪的演奏美学。: O% B; v! M7 C4 q/ s& [" K. U, B

( T$ Y* I" Y1 i3 @8 X  想到明星演奏家,就想到舞台,及台下满满当当的人。电视播放帕尔曼访问前苏联,前呼后拥,他呢,借张爱玲的形容词,是“做张做致”。他奏帕格尼尼,不二人选,但在俄国人面前拉柴科夫斯基第一号四重奏慢板(那段把托尔斯泰惹哭的民歌调子),简直轻佻。另一位美国小提琴明星艾萨克-斯特恩,七九年访华而有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我看了生气:他动不动就叫音乐学院的孩子停下弓弦,自作聪明地说:“要有表情。”于是花枝招展示范一番。后来,他听一位年仅十岁的男孩用大提琴以毫无表情的方式演奏巴赫,老头子不吱声了。镜头直指他那张肥脸:分明是妒嫉的表情。
; `0 D+ I# D9 E1 e' Q9 _) x  K/ O. l, n. C, X
  前几年在乔治湖一场晚会上听那已经出国的男孩演奏,他长大了。我告诉他,我以为斯特恩妒嫉了。他咧嘴笑道:真的?!- V8 m1 H! E6 E( l
: Z' k, L( }0 l( m. y
  现在我要郑重介绍捷克塔里赫四重奏乐队,那是阿城郑重介绍给我的。那四个人的演奏,不是好,精彩,而是厉害,凶狠,不得了。大概因为关在铁幕里吧,中欧、东欧的天才们只好将性命全班都寄托给艺术了。我自以为在该乐队找到了“原作”:四重奏的原作。纯粹的素描,素描中的极品,干净、清澈、牵动神经。欧美四重奏名团也听过不少,同塔里赫比,散漫浑浊,修饰的,软绵绵的,太生或太熟,有欠雕琢或过于雕琢。听塔里赫,既是弓弦的语言,又是心灵的语言:全然自在自为,音乐与音乐的对话,或生猛决断,或甘洌温存,以至气若游丝,塔里赫转换语气呼吸时最是令人吃惊而折服。而且塔里赫版本音质绝佳,发烧友不是苛求音质吗,听听看,那是直见性命的质感。
& O; W( M/ Y( {. S# W
, l* v- I1 |4 K) K. p  塔里赫只出了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全本四重奏,包装简陋,甚至连份该团简介也没有。只知该团的灵魂人物,即塔里赫先生。4 m: d4 j4 f& v3 n/ r; V

$ k( U% }1 J- ~9 T8 t  卡拉扬、穆特,大家熟悉。穆特长成美人了,每奏完一段,立刻抬头朝着指挥憨笑,美人加天才的憨笑。美国,还是奥曼迪的费城乐团过硬。美国有一件孤零零的大师级作品,八九分钟,是塞缪尔-巴伯的《弦乐上的柔板》,我听过十几个版本,奥曼迪最好。七二年他率团访华,指挥钢琴协奏曲《黄河》,唱片上有他和江青的合影,我居然听过这枚陈年唱片,很好:正派、真挚。4 ~! d1 K! R+ z9 \4 o) @5 s

# o% L! O' C& \9 r! W& A4 D7 [0 j1 ?  才情功力,有时不及真挚要紧。哪怕刚好获得一片真挚的“背景”,甚至真挚的假象。贝多芬“第九”我还偏爱一件早已被遗忘的老版本:严良堃同志一九五九年国庆十周年录音。它比西方许多“贝九”版本,比小泽征尔一九八一年来京指挥中央乐团的“贝九”,都要好得多。为什么?因那时我们的大神话还在,我们不知道自己多么真挚。6 }9 g) ]: u# ^' [7 j7 J

# \" k8 G* _4 P2 O$ \  一九九一年,我听纽约合唱团出演“贝九”,简直业余水平。合唱起来后,声部溃不成军。这就不是真挚的问题了。我常在想,也许非西方文化的国族在朗诵西方文化语言时,有种天然的真挚足以哺育奇特的功力,焕发充沛的才情。不少亚洲演奏家在此间独具一格,是不是这缘故?二十世纪是个演奏的世纪,演奏,是技巧加上领会,因此演奏这片天地遂天然地开放给西方文化以外的人。
6 e* F+ r/ J: _$ |4 C, c) k: b- R# J- @9 }# u3 ?  |4 q
  然而明星如马友友,近来我不那么喜欢了。他是“教养”上的而不是“本质”的“西方人”。我听过两位欧美大提琴家(忘了名姓)演奏巴赫,听出一项区别:前者是卓越的表达,后者是自然的流露。9 ]( {$ t: |2 U& p

% k, B" R! D( j) Q7 F, X: O  说来说去,言辞而已,总之还得坐拢来听。可是听得越多,可取的越少。这是不是雅文化的尴尬(流行音乐无所谓好不好,只看你要不要听)?记得在中国,只要是古典乐,所有版本我都欣然认同,没有意见,怎么现在弄得这样子挑剔。
2 P1 h6 ^3 a) T7 a5 i8 w
5 ?% v& n9 p* g3 Q- s+ Q2 M( F+ N- Y  忍不住又要说到消费文化。当今西方音乐,不论古典、流行,这样地繁荣昌盛,不是音乐文化使然,而是投资运作构建而成的艺术景观。“文化工业”走到今天,早已不是“为消费者而制造商品”,而是“针对商品而制造顾客”。捧角儿,争场子,古已有之,莫扎特小小年纪就戴着假发满欧洲“走穴”去了。问题是当年维也纳与巴黎伦敦的“听众”,和今日西方的“顾客”,有什么不同?当今顶尖的乐评“家”与音乐“人士”,和当年作为歌德音乐秘书的门德尔松,和亲手撰稿办刊物的舒曼,又有什么不同?( {9 E4 e( n+ W/ H6 N# _' s

" G# ]3 _0 e' Y9 P5 ]4 v/ j  大陆有一出电视连续剧《武生泰斗》,讲的是民国时期的夜夜京剧,那时,军阀警察,市井无赖,都爱戏懂戏,一位长年“蹭戏”、站在过道暗角落里喝彩的清末遗民穷死了,老主角长叹一声:“您这一走,真懂戏的人可就没啦!”但戏班子上上下下还是没人敢轻忽:一句唱腔走板,半个筋斗翻错,台底下的倒彩,可就喝起来。九十年代的北京京戏看客中,懂得喝倒彩的爷们儿不敢说绝迹,但吉祥剧院一拆,便是在新场子里那么一喝,味道也异样。# N, U, J' G" W4 f
! ?5 N7 J6 W/ Z: K
  你看西方的CD评语,全是说好话。乐评家、经纪人,有时只是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年龄际遇中的权宜之计。古典音乐早已从宫廷沙龙里解放出来,还诸民众了。民众拿什么还给古典音乐?我看大概就是唱片行每年每月的利润吧。上当?消费者就是冲着上当来的。( T9 I+ E' Q. ]# t5 `- `  L  Y

6 y6 ?# L, v# q$ @  大陆中国终于抖擞精神步入消费时代了。朋友——上海人现在作兴叫“朋友”——您上过几回当?  h' U; r( O  H* O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6 07:58 , Processed in 0.143797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