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独立文体,散文诗有个漫长的生成、演进过程。无论中外,都是这样。
“散文诗”,法文叫potits poimeson,英文叫poemsi prose,德文叫Gedechte in prosa,俄文叫CTUXOTBOPeHHe B ПPO3e,公认的看法,“散文诗”这一文体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文学。约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在法国即有人以“poemes en prose”称呼费奈隆(1651—1715)的一些作品。而比费奈隆更早的法国作家蒙田(1533—1592),他的享誉世界文坛的小品文(Essais)中许多作品即是后世所称的“散文诗”。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诗人阿洛修斯·贝特朗(1807—1841)的著名作品《黑夜的卡斯帕尔》,更属于典型的散文诗了。当然,现代意义的散文诗,一般公认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首创先例的。他在创作了诗集《恶之华》之后,从1857年开始即以“小散文诗”(Lespetits poemes en prose)的文体创作并发表《巴黎的忧郁》中那些作品。当时,他声称创作这样的作品是受到阿洛修斯·贝特朗的《黑夜的卡斯帕尔》影响:“至少有二十回,每当我翻阅阿洛修斯·贝特朗著名的《黑夜的卡斯帕尔》的时候”,“我想自己也不妨做一些类似的工作,以他描绘古代珍奇多采生活的方法应用到现代生活的描绘上来,更确切地说,描绘一种现代的、更抽象的生活。”无疑,由于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的成功创作和广泛影响,他对现代散文诗的确立和发展都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继波德莱尔之后,不仅在法国本土,而且在欧美各国和一些东方国家,作为自觉的文体意识,散文诗的创作都蔚然成风。比如英国,虽然远在十七世纪以前就有“诗意的散文”的传统,并且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涌现了诸如托马斯·戴克(1570?—1641?)、德莱蒙得(1585— 1649)、布朗(1605—1682)、泰勒(1613—1667)、赫士列特(1778—1830)、德昆西(1785—1850)等一批创作“诗意的散文”的著名作家,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可视为英国散文诗的滥觞,但真正现代意义的散文诗出现在英国文坛,却是十九世纪末王尔德将波德莱尔的散文诗介绍到英国之后的事情。其他如俄、德、美等欧美国家以及印度、黎巴嫩、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现代散文诗的兴起也都是在波德莱尔之后,主要是二十世纪初以后的崭新文学现象。
在中国,现代散文诗是随新文学一起诞生的。本来,中国古代文论中并没有“散文诗”这一文体名称,作为文体概念,它应属“舶来品”。最早出现“散文诗”一词,是在1918年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期上。这期刊物上有刘半农翻译的印度诗人拉坦·德维的《我行雪中》一篇作品,在“导言”中称它是“结撰精密的散文诗”。此后,《新青年》、《时事新报·学灯》、《晨报》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语丝》等报刊,大量译介屠格涅夫、泰戈尔、波特莱尔、王尔德等人的散文诗;同一时期,一批新文学作者也开始用这种文体进行创作。在新文学史上,写出“第一首散文诗”的是沈尹默。他发表于1918年1月号《新青年》杂志上的《月夜》,虽然还是分行排列,并且押韵,但由于其散文化特点,实乃中国现代散文诗的雏形。到刘半农在《新青年》五卷二期上发表《晓》,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完备形态已经确立。此后的六七年间,是中国现代散文诗创作相当繁荣的时期,从鲁迅、郭沫若到冰心、瞿秋白、徐玉诺、徐雉、高长虹、沐鸿、焦菊隐、汪静之、郑振铎、滕固等一大批散文诗作者都是卓有成就的。特别是鲁迅,他不但于1919年八、九月的《国民公报·新文艺》上以《自言自语》为题连续发表了七篇散文诗(《序》、《火的冰》、《古城》、《螃蟹》、《波儿》、《我的父亲》、《我的兄弟》),成为中国现代散文诗园地当之无愧的最早的拓荒者之一,而且于1924.9—1926.4创作了《野草》里那些散文诗。《野草》的诞生不仅标志着中国现代散文诗告别了它的幼年时期而走向成熟,而且为中国现代散文诗在世界文苑争得不朽的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