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两岸联合制作音乐剧《微-信》 & v0 E* [6 x2 m1 D3 F 1 E2 I; l) Y6 M' @! r 是做一道判断题,还是一道选择题?这恐怕是音乐剧《微-信》策划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经过两岸同仁热烈的讨论,最终大家选择了后者。爱与被爱存在很多种可能,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更加千姿百态,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和交往也愈发莫测。在一部并非命题作文的原创作品中,做选择是因为有问题,提问题是因为务追求,而这个追求,也就是这部作品选择“两岸合制”的初心。* c% b b' S/ t! f
7 n3 q6 }! {8 C( z
应该说,目前华语原创音乐剧发展之路上,光明的前景和尴尬的现状并存:一方面,急功近利的创作导向和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阻碍了精品的产生,是为“根不牢”;另一方面,专业人才短缺与产业模式脱节也造成了原创市场的萎靡和小众化趋势,是为“叶不茂”。在这种现状之下,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只能是死路一条。那么,《微-信》要凭借什么脱颖而出呢?两岸合制、年轻时尚、院线运营,这三张名片代表了创作团队的努力方向。% c& B) l; M9 b6 Q/ m: s
4 x* e4 h$ V, k6 r
所谓“两岸合制”,不仅体现在投资和版权上,更体现在从策划到制作、再到首演及后期运营的全过程中。出品方上海中演公司、厦门闽南大戏院、台湾音乐时代剧场,共同组成策划创作班底,贯穿项目始终,这在华语音乐剧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在叙事风格上,把内地擅长的“大场面”与台湾擅长的“小清新”有机结合,通过抽丝剥茧的多线叙事,一步步揭示出主人公群体的最终选择,这不仅是对叙事技巧的考验,更是两岸创作理念的一次交融与升华。音乐的创作也融合了大陆和台湾流行音乐的元素,并不盲目追求炫技,而是通过流畅自然的曲风,让叙事在音乐中行走。四位主演,两岸各半,都是实力唱将。他们在彩排中互学互鉴,互补性极强,就连演出时微小的表演风格差异也为这部剧增添了几分乐趣。' Y: D: I `5 s/ H
" W2 c5 b# e$ y/ r6 h) b0 D. W 年轻化、时尚化、科技化,是这部作品的追求,也是其立身之本。《微-信》的策划制作团队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这在很多人看来不啻为一次冒险,但就是年轻化的创意才有可能被同样年轻的受众所接受。且不论两岸青年成长背景、社会环境所导致的认知差异,就是相同社会中“青年群体”的指向也是极为宽泛的。80后还能对前网络时代有些许感知和记忆,90后几乎已经习惯用网络参与社会表达,而00后则不可想象没有社交软件的世界。面对这种分野,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可谓极具代表性。这种代表不仅是为了建构和叙事,更是为了讨论和揭示当下时代青年群体和个人的多面性,使观者能够借此审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自己。喜剧元素的运用,使观者能够以轻松的心态去思考这一切。很多桥段中为了加快节奏,仅用一两个社交软件的提示音,就将观众带入规定情境,在删繁就简的同时也使观众会心一笑。作品的视觉呈现游走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最大限度地利用灯光及投影,让舞台上出现的每个元素都必不可缺、富有新意,恰如其分地表达虚拟和实境。% z( X# w) {# N* m9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