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音乐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尼与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国在政治经济。音乐文化等诸多方面有较为密切的交流。在成为荷兰殖民地后,荷兰的音乐文化渗透进来,融人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岛屿的国家,种种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乐文化演变成今天这种多样化的局面。提起印尼音乐,人们会很快想到(梭罗河)、《哎哟,妈妈》、《照镜子》、《星星索》等充满热带民族风情、优美动听的歌曲。
: H% ?. L& G& c3 W4 n9 S. m! w/ _( v# M' {! Z ~! d: q
# M( j; n2 F' t$ o# C. }/ H: O
印尼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音乐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尼与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国在政治经济、音乐文化等诸多方面有较为密切的交流。在成为荷兰殖民地后,荷兰的音乐文化渗透进来,融入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岛屿的国家,种种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乐文化演变成今天这种多样化的局面。' D; g' F) X, G# i4 z
( W+ y0 \7 z! b1 \3 Y0 ~% T5 s5 M" Q; E( ~
提起印尼音乐,人们会很快想到《梭罗河》、《哎哟,妈妈》、《照镜子》、《星星索》等充满热带民族风情、优美动听的歌曲。然而,这只是印尼音乐的一部分,而最具代表性的、最体现印尼传统音乐文化特征的、在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的音乐种类是甘美兰音乐,它是由中爪哇岛发起来并流行于全爪哇岛和巴厘岛的一种音乐。) a6 n& i$ Q) v$ H1 C
F5 r( x! n: c' C! U7 K" s
' @2 K* [ K& _2 ]; E% Y
甘美兰Gamelan-爪哇语主要是指以打击乐为主的合奏音乐,同时又泛指一切合奏音乐和演奏这些音乐的乐队。甘美兰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8世纪的佛教庙宇的浮雕上,就刻上了甘美兰乐队所使用的一些乐器。到了13世纪末至16世纪初印尼的麻嗒巴歇王朝时代,大型的甘美兰乐队的乐器已基本备齐,并分为室内、室外两种乐器组合的形式。到了16世纪以后的马打兰王朝时代,二者又逐渐统一起来,形成了规模相当大的甘美兰乐队,它的音乐则用于戏剧、舞蹈、影戏的伴奏,同时也用于各种宗教仪式。在爪哇和巴厘岛上甘美兰乐队颇多,特别是民间群众自发的甘美兰乐队随处可见,如今它不仅成为印尼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世界人民了解印尼音乐的一个窗口。) F# p/ p- C& {8 F
, B+ ?: S/ X, L
. T. ^' Y+ S2 m# r |
甘美兰乐队中最早的乐器是锣,其数目由单个逐渐发展为多个,现在乐队的乐器有以下四类,第一类:锣属乐器,包括大吊锣、中吊锣、小吊锣、大釜锣、排锣。第二类:排琴属乐器,包括木琴、共鸣筒、金属排琴。第三类:管弦乐器,包括列巴布(甘美兰乐队中唯一的弓弦乐器)、切连朋(拨弦乐器)、竖笛(吹管乐器)。第四类:鼓类乐器,甘美兰乐队中使用的是双面长鼓,大乐队中通常为大小两个鼓,小鼓的声音重于大鼓,而大鼓为雄性,担任主奏,小鼓为雌性,担任助奏。+ I: O6 p+ D# d
8 }3 n6 H* a; e8 K9 k6 b/ V) I& _5 f8 p4 O
5 P5 Z$ X/ C! q! n0 s在上述13种乐器中,第一类中的前五种为节奏性乐器,在合奏中用来划分句逗,第一类的第六种乐器和第二、三类中的全部乐器均为旋律性乐器。以上乐器是大型甘美兰乐队所必需的乐器,此外,还有一些大乐队和民间乐队偶尔还加入一些助奏乐器,如各种碰铃、铙钹、竹木或金属的拍子板等,然而,这些助奏乐器的存在与否,均对合奏声部的构成无大的影响。在一些乡间的小乐队,其编制较随意,但锣与金属排琴是不可缺少的。$ b4 H- h! x1 M* F. f
; p9 s. v& G6 U. l
8 ~, u9 }- y! W3 I
在甘美兰乐队演奏的音乐中,有一个女声或男声齐唱声部,他们的歌唱柔美、轻盈,与各种乐器的声音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令人陶醉。
4 L; x& e. ?0 h; i* q% }5 f4 Z9 A5 S) M6 I' c% \/ q5 j
2 u( N3 o% T6 ~+ g
甘美兰音乐是一种支声体的多声音乐,凡听过甘美兰音乐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甘美兰音乐既复杂又简单。复杂是因为它有多层的音响、多条独立的旋律线和各种交错有序的节奏,它区别于西方音乐中的主调和声音乐和复调音乐,也不同于东方国家的齐唱、齐奏中派生出来的支声音乐。简单是因为一首长大的乐曲其核心旋律似乎是固定不变的,不断循环往复,好似有始无终。1 `3 u( c5 c, d# q$ u$ H" z( X
) S* r" \2 b. `9 ?- h
; |8 J* s2 E8 ~9 m7 R4 K7 a
甘美兰音乐使用两种不同的音阶,每种音阶有三种“帕台特”(帕台特含有调式、音域、旋律型等多方面的意义),见下表:
; Z; O2 h' v. K- [4 W7 f9 ]" P& s& j; M/ t F; T. J3 }1 c S
8 z) I: z- w! a: l
不同的帕台特表现不同的特定内容,并同时间有联系(即演奏时间有约束)。如:帕台特“涅姆”的乐曲多表现幸福的情感,并在晚上9——12时演奏。在这点上它与印度“拉格”的时间学说有相似之处。关于甘美兰音乐中这两种音阶,近百年来有不少西方学者曾研究过,但结果不尽一致。
/ T0 N7 z4 X' x; E& L
9 v6 G) c8 h5 h( u" x2 y ?3 m) Q; R# O0 i
甘美兰音乐的曲式结构都具循环性,每一音乐段落可以不断反复,大吊锣声音的出现标志着前一个循环反复段落终止与下一个的开始,乐队鼓手似乎有指挥的作用,如果没有他转换乐段的暗示,乐段将无休止地一直循环下去,这一特征与印尼宗教的“轮回”观念有关系。6 l8 u! h3 b% W0 Y, U
7 J: [* c* g9 I7 b7 H, ^
) N. i4 D; f4 I0 {$ n此外,甘美兰音乐采用2的倍数式节拍,每首甘美兰乐曲都有一段序奏,把乐曲的中心内容显示出来,并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序奏的长短无规定,可长可短。通常爪哇岛的甘美兰的序奏短小,巴厘岛的甘美兰较为长大。
3 I' E; a! _+ v; I( N1 H$ f
: }4 t. c9 p' o- ~5 x, }4 ^) z0 R! p8 ]2 x1 z- A' L# R1 i
甘美兰音乐在印尼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是宫廷贵族和民间百姓普遍接受的一种音乐,特别是在民间,是村社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与戏剧、舞蹈混生发展的一种艺术,适用于各种典礼、仪式,以展示其威严与权力,并对宗教有着深远的影响。5 c+ P& U: S k9 N4 H- Y3 J& Z l
. j2 b) \2 Z, G, ^# N1 L$ V; E% ` B
甘美兰音乐流行于印尼全岛,由于甘美兰音乐起源于中爪哇岛,因此前面我们所讲述的均为以中爪哇岛为主的甘美兰音乐,其他地区的甘美兰音乐在结构、音阶等方面与中爪哇岛甘美兰大体相同,但在乐队编制、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上各地均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在甘美兰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爪哇岛和巴厘岛。然而两岛的甘美兰音乐亦存在着差异。 L5 I" P) R) }* J! R- J0 \
& ?8 J" A4 T. i. z
/ M* J, ?# F) b% q& w/ c" }巴厘岛的音乐奔放、热情,有时可以说是近乎于粗野。它的甘美兰乐队演奏的速度、力度对比十分强烈,音乐的快、慢、强、弱转换突然,时而如急风暴雨,时而又雨过天晴,音乐进行极富戏剧性。它的甘美兰乐队中的金属的或竹制的打击乐器占支配地位,有的乐队甚至没有管弦乐器,如果有,其音响在合奏中也很不引人注目。乐队的许多乐器都成对使用,相同的两件乐器在定音上又略有差异,合奏时,音响颤抖起伏、音色更富于变化。这种乐队演奏出来的音乐音量很大,听起来颇有华丽辉煌之感。它的甘美兰音乐在创作上多采用声部镶嵌重合的手法来构成旋律,多用培罗格音阶。通常节奏较快,风格粗犷活泼,它的戏剧题材多来自民间故事,它的音乐,扎根于人民生活之中。而爪哇岛的音乐则显示得斯文典雅,近乎于单调平淡。爪哇岛的甘美兰乐队也以敲击乐器为主,但管弦乐器所起的作用要比巴厘岛的大些,管弦乐演奏的对位层部在合奏层中作用极为突出,有些乐曲还以管弦乐器独奏为引子,故此,整个音乐听起来有柔美细腻之感。由于它源于宫廷,宗教色彩较浓厚,因此,它的创作风格典雅、纤细,音阶多采用斯连罗音阶,节奏也比较缓慢,它的戏剧多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故事为题材,深受人民的喜爱。& k) u$ A% G% I1 a8 x* n* Q$ _/ F, i
$ D# r# y& W: H% M/ f, r
; Q& U a) E; G' f/ s造成爪哇岛和巴厘岛音乐差异的原因是与其社会、经济、文化及宗教等诸多因素有关的。爪哇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其中,中爪哇的甘美兰乐队是在苏丹王宫廷中培育起来的,虽已流传到民间数百年了,但其本质上还带有宫廷音乐的特点,其形式也比较完整规范。而巴厘岛在印尼独立时还是一个村庄集体所有制的社会,村社居民无一例外地参与各种民俗节日与宗教活动,因此甘美兰音乐的演奏必然带上了村社群体文化的特征,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民间艺术的风格。爪哇人民笃信伊斯兰教,教规虽未阻止其艺术的发展.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它的风格。而巴厘岛人信奉印度教,崇尚艺术,这也许是促进其奔放活泼风格自由发展的原因。% T1 m* j$ E4 U& X; T% y
3 b+ x% Z# ?/ r
1 I& g. G8 f$ K- p- i$ R爪哇岛和巴厘岛的甘美兰音乐不仅深受印尼人民的喜爱,同时,也正逐渐被世界人民所认识。从19世纪初起,一些西方音乐学者便开始研究甘美兰音乐,在欧洲和日本,甘美兰音乐已成为民族音乐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印尼的一些艺术团体也走出国门,参加各国举办的“东方艺术节”,表演甘美兰音乐,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美妙的音响和独具特色的乐器,甘美兰音乐——这一独树一帜的印尼音乐,不仅在印尼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人民了解印尼的传统音乐文化打开了一扇透明之窗。
" e5 Y0 P" u, H( k) o( d( w$ |' n7 M/ s. D, S7 p+ v' X'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