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年初,总是各家机构和各个行业进行年度盘点之时。有的是以新闻性和事件性为考虑的盘点,诸如各类“十大”,如“十大唱片”,“十大演出”,“十大新闻”等。也有的是以统计数据为基准的分析,比如英国网站Bachtrack的2015年最繁忙的指挥和乐团,还有北京市演出协会出具的2015年度全年数据报表。就机构而言,它们出具的更多是自家经营状况的年报。前不久我在香港,便得到了香港管弦乐团和香港小交响乐团的2015年年报,事无巨细地罗列了你想知道的关于乐团一年财务状况的所有细节,专业到简直让没有财务经验的读者看不懂,但数据翔实分类清晰,引用乐评人周凡夫的话,一切收支都透明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而且年报在机构的网站可以下载。 P. R4 X# i4 q, j1 g% d* p
1 M9 e/ n! q! D3 E8 l) A8 p 也许有人会说,音乐会质量好坏与否的检验标准是票房和观众反应。此话固然有一定道理,但观众有可能受到现场群情激昂的气氛影响而被蒙蔽判断力,出票有可能被炒作和大企业包场所左右。相比而言,独立乐评依旧是优于前两者的检验保障。比如去年年末,郎朗在伦敦与埃萨-佩卡-萨洛宁执棒的英国爱乐乐团的一套驻场音乐会上以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献演英国观众,加之稍早其与哈农库特及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唱片获得几项大奖(诸如2015年的德国“回声古典”大奖),可谓风头正劲。尽管现场观众反应热烈有加,起立鼓掌,但郎朗的这套音乐会却遭致英国五大报纸——《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电讯报》、《独立报》不约而同地差评如潮,且矛头直指郎朗的莫扎特,有的甚至打出两星低分。五家报纸的乐评人步调如此一致,可谓史无前例。据我分析,其中必然有公关拙劣导致集体反水的原因,“排华”嫌疑更是重重,但五篇乐评却也提供了不同于对郎朗一直爱护有加的美国和德奥乐评的观点,让人从另一个视角观察郎朗在境外的口碑。6 [. S. }# q0 Z1 }/ Y0 w, E# n
& a; E' _- g+ F! L& ~ 这也是《2014香港古典音乐年鉴》的诱人之处。如果说千余场音乐会的信息罗列使得这本年鉴成为外界了解香港全年演出现状的惟一窗口的话,那百多篇乐评便直观反映了百多场音乐会的演出水平,构成了仅次于现场录像和录音的忠实复刻,乐评人也自然升格为音乐会的“质检员”。得益于香港的地缘优势和音乐会资源、出版资源都相对集中,这本《年鉴》的出版志在必得。内地的年鉴制作方和演出商,更可以通过香港《年鉴》,反思乐评界和演出生态的矛盾关系。那些认为乐评人必须站在主办方一边,乐评必须为音乐会唱赞歌的观点,真的可以改改了。8 x3 B% k% K0 q! C z
# Y( u V6 i% ~2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