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20余万音乐教师,这里面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教师,有近2亿学习音乐的学生。面对如此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国的声乐教育应该走向何方,如何探索,目标在哪里?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校长郭萌黎在3月23日北京举办的中美声乐教育高峰论坛上表示,21世纪中国需要综合的声乐表演和声乐教育人才,而这需要通过国际交流去实现。 据了解,中国音乐学院及其附中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为新一代国际化声乐人才搭建教育桥梁,共享国际教育理念和实践。“当前,社会各界对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中国音乐学院秉承办学理念‘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探索培养规范化、系统化、国际化的高水准声乐表演人才。”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王士魁表达了中国声乐教育界的共同期望——期待包含中国神韵的中国歌剧,走向世界各大剧院,让西方音乐文化的精髓落实到中国文化的本真中来,“用母语展示中国文化,唱出我们的心声”。 声乐是一门科学 你知道歌者梦寐以求的高音highC,声带每秒钟的震动次数吗?美国国家古典音乐表演艺术联合会艺术总监李莫曾在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嗓音病理学硕士,他从专业的角度对high C进行了描述:声带每秒钟震动达到1000次左右。“声乐训练,其实就是声带黏膜层与气息、咽蒂的搭配。歌唱家不用扩音器,却能让声音到达超过100人的剧场的最后一排。经过训练的歌唱家能达到3000赫兹这样的声音能量。而人耳的结构对3000赫兹有种特殊的反应,可以说有种无形的快感。” 如今,国内外的声乐教育都很重视科学的发声方法,嗓音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普通人在感觉肌肉疲劳的时候,或许第一选择是去睡觉、休息,而运动科学的专家会建议做肌肉拉伸。当歌唱者的声带疲劳的时候,如何缓解呢?李莫介绍到,做三到五分钟的两个八度的大滑音练习,也可以放松声带,达到疏解疲劳的作用。对于声带损伤,研究者也发现噤声不是唯一选择,或者不是最好的选择。原来声带的黏膜层和韧带层之间有一个空隙,当用科学的方法发声时,这个空隙将自然分泌一种消炎抗菌的物质。“所以,练声能让六七十岁的老师仍然保持年轻的声音。声乐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给别人带来快乐,也让自己更加富有朝气。” 如何预防嗓音病变呢?休斯顿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辛西娅-克莱顿给出了一系列建议,诸如保证睡眠时间、充分饮水、经常洗手、保持室内湿度以及用恰当的发声方式和说话方式等等。她认为,对于歌唱者来说,保护嗓子,一定要做到不要吼叫、不要在嘈杂的环境大声或大量说话、不要经常清嗓子、不要过多饮酒等,尤其是不要摄入对身体有害的药物或毒品,唱歌的时候不要过多地推自己的声音。“比如,如果演唱的时候脸红红的,或者能听到呼吸的声音,或者唱完之后感觉声音与自然说话不一样,那就说明过度用声了。如果唱完嗓子哑掉,有持续性咳嗽,或者唱某个固定音区很困难,那就应该去看医生了。” 在美国的音乐学院里,声乐教师的办公室往往都有人体解剖图、频谱仪、发声动画等辅助教具,声乐老师也将学生细分为听觉型学习者和视觉型学习者。对于视觉型学习者来说,教师对演唱曲目的抽象讲解和亲身示范,往往接受效果欠佳。而各种辅助教具,能够更好地帮助这类学习者理解怎样科学发声,像弹力球、吸管能帮助学生找到咽蒂和气息的感觉。 青年学生学声乐,要小心,再小心 伊斯特曼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罗伯特-斯文森一直在从事青年声乐训练工作。当他谈及此话题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小心,再小心”。在美国,音乐学院的本科学生一般年龄也是18岁,而18岁时,有的学生生理上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声音还很稚嫩。如何教授他们的声乐方法非常重要。“教育,需要很多耐心。一方面,学生需要有很好的声音天赋;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让学生的声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罗伯特-斯文森的这个理念源于他的老师帕瓦罗蒂。“帕瓦罗蒂有个特点,很慷慨,不论是给予年轻人建议还是他自己的时间。有一次,他走到钢琴边,一只手弹起琴来,边弹边说,钢琴琴键是完全自由的,但是非常难控制的。歌唱者,最重要的是作最大的努力让声音获得最大的自由。”罗伯特-斯文森认为,这需要师生从技术的角度深入合作。当学生对技术的掌握越来越纯熟后,声音就越来越有自由度,这与钢琴教学完全相反。看到参加2016年第13届美国古典声乐家国际声乐比赛的中学组选手演唱超乎自己能力范围的高难度的咏叹调,他坦言,这样弊大于利,演唱可以有一定的挑战,但必须小心,因为他们的声音还在发育过程中。他建议青年学生,唱的时候,不要试图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是把声音放松。 由于这次比赛与赴美深造直接关联——优秀选手会获得美国音乐学院专业录取及奖学金,中国赛区优秀选手能直接晋级美国现场总决赛阶段比赛,中国赛区未被直接录取的选手自动进入美国音乐学院留学评估系统且有机会获得美国百所音乐名校录取的宝贵机会,所以“如何成功面试”和“歌唱职业发展”也是论坛的议题。对于想申请本科学位的青年学生,波士顿大学音乐学院任教的詹姆斯-戴姆勒建议青年学生选择与自己年龄相符的作品,让面试官听到不同的演唱速度和风格,了解其嗓音的可塑性。“我们不想在台上看到的是一个机器人,我们想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角色。”参加论坛的多位美国音乐学院的教授都表示,学生要展示的应该是声音的内在真实,而不是模仿出来的声音。不管是准备比赛还是准备入学面试,小心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精致准备,不犯哪怕小小的节奏和音符的错误,语言不仅能准确发音还能深入理解涵义,着装得体而不夸张,关注内在的真实表达而不是依靠肢体语言的形式化表达,完美地展现声音的灵活度和对声音的控制能力等,都是极为重要的。“你选择咏叹调,但又没有安全的方式去唱出高音,无疑等于自杀。”天普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克莉丝汀-安德森说。 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声乐学生毕业去哪里?继续读硕士、博士,还是果断地去舞台寻找机会?“恐怕这得根据自身需求,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教授迈克尔-莫劳介绍到,在美国,如果选择教学方向,也是要求有博士学位的。如果选择表演方向,学生首先要清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状态、未来方向在哪里,其次要了解歌剧院在寻找什么样的角色和声音。选择后者,则不能留恋学校,因为三到五年的博士学习,也是舞台上最珍贵的时间。 但是有几个声乐学生能够很顺利地直接成为演员呢?参加青年艺术家项目或者各类比赛,就成为让歌剧院、经纪人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在美国有琳琅满目的青年艺术家项目,通常与各大歌剧院、音乐节合作,有可能是夏季短期项目,也可能是一年到几年的长期合同。据美国国家歌剧联合会调查,不同的声音类型在歌剧院的选拔配比是女高音2.5%,次女高音6%,男中音、男高音10%。所以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想在歌剧院获得角色,竞争非常激烈。水准高的项目,录取比例甚至是1%。但相比较而言,在歌剧院实习,并不是青年学生的首选途径。 具体谈到比赛,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声乐学科教师容世杰还是提醒青年学生,不同比赛的要求也不相同,一定要有判断,哪个更适合自己。而且评委会的构成不同,评判侧重也不一样。比如,歌唱家看声音技术和热情,教授看未来发展,艺术指导看乐句是否连贯、风格把握好不好,经纪人看艺术感染力、有没有票房。他说:“中国声乐不成熟,起步晚,但进步大。我们的难点是与西方文化不同,语言和思考方式都不一样。但在技术上,尤其男高音,在国际上竞争力很强。学习西方古典声乐,最终还是需要把西方的研究成果、技术方法与中国自己的歌唱结合在一起。”声乐教育家马子兴认为,通过中国声乐教育工作者的多年努力,如今意大利美声唱法和汉语语音已经能够完美结合,这也极大地丰富了美声唱法的内涵。汉语语音因为四声声调具有了说唱性,语言的起伏具备了简单的旋律。“如果插上歌唱的翅膀,也会是最美好的一种语言”。 流行音乐唱法,只是音乐剧的表达方式之一 在声歌系,音乐剧的学生选拔是更为困难的事情。音乐剧看似简单,有好嗓子的学生都跃跃欲试。然后,对于音乐剧的教师来说,找个能唱、能跳、能表演而且能够在音乐剧市场中幸存下来的好苗子,非常不容易。一个在美国百老汇工作的音乐剧演员,要承受一周演八场戏的压力。“除了勤奋付出和认真研究,成功、生存没有捷径可走。”纽约大学音乐学院声乐表演系副系主任黛安娜-赫尔德曼表示,能够做到四点平衡,首先要取决于天生资质,但这些相关的技巧也是可以学会的。 黛安娜-赫尔德曼在与选手们进行交流时,发现中国选手一般认为音乐剧就是流行唱法,而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声乐技巧对于音乐剧的演唱非常重要。基于流行音乐唱法,只是作为音乐剧的一种表达方式。流行方式的演唱,更适合于女性有非常低的声音或者男性有非常高的声音。声音的位置是混合式的。基本上,音乐剧的演唱是以头声来演唱的技术。现代的音乐剧的作品,也不适合年轻的音乐剧学员。建议青年学生选择经典音乐剧作品练习。而且,单纯的模仿也不是合适的学习方式。学音乐剧,可以从独白开始,然后配上音乐,这样12小时内给你一个新的作品,你才能胜任。” 音乐剧在美国很受欢迎,声乐教育从孩子就开始抓起。你很难想象幼稚园的小朋友们在社区红红火火地演出音乐剧。“美国很重视儿童音乐教育,把音乐当做寓教于乐的事情,以挖掘孩子们的音乐潜力。”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教授李棠强调,音乐剧是跨艺术门类的培养项目,孩子们很喜欢,但由于孩子们声音在发育,老师们不能给太重的作品,保护他们,是老师们的责任。同时,孩子们演唱也要尽量去理解唱词的内容,知道自己在唱什么,才能够与听众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目前,中国包括儿童在内的音乐剧发展,也开始有了一系列令人可喜的成果。“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现在中国的音乐剧的创作已经超过歌剧创作,有很多原创音乐剧在发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作欣透露。她希望对音乐剧感兴趣的孩子们,能够迎难而上。“音乐剧的声乐是多元的,涵盖很多风格。在打好声乐基础后,要进行多种尝试,在声区转换、应用音色上,都要有所转换。另外,一定要注意表演,才能打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