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 s; H5 n, b4 b5 ~: G; K" Y) X" E标签: 诗词 分类: 诗词理论
1 I- {0 l8 |' Z, q" n 一、填词要注意句式) z/ Y& q) u3 [
对初学者来说,熟练掌握词的基本句式犹为重要。我看过很多初学者,拿到词牌就填,只顾平仄,不顾句式,没有按照词牌中,词的基本句式要求填词,而是一味乱填,读起来特别的别扭。所以,要想把词填好,使之读时朗朗上口,顿挫分明,悦耳味厚,就必须熟悉词的基本句式。词的句式比较繁富,现分述如下:
3 O5 ]6 H& ^7 q+ g 三字句句式一般有上二下一和上一下二之别,但语气连贯并无停顿。如“柳丝长”(温庭筠)“鬓微霜”(苏轼)。9 s% `8 h) l) X! ~; r' e
四字句句式一般是上二下二,常常连用。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也有作上一下三的,如“对长亭晚”(柳永)。
- i! c" ~! Y6 x8 N8 j' \! [% G- c) D 五字句的句式一般有三种:1、上二下三句式,如“春山烟欲收”(牛希济);2、上三下二句式,如“了不知南北”(秦观);3、上一下四句式,如“念五陵人远”(李清照)。
1 Q0 T' u9 }# C& w8 Q/ q' i6 u 六字句的句式一般有三种:1、上二下四句式,如“何逊而今渐老”(姜夔);2、上四下二句式,如“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3、上三下三句式,如“但目送芳尘去”(贺铸)。; T% k9 L8 l$ @- ^) [
七字句的句式一般有四种:1、上四下三句式,如“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2、上二下五句式,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3、上三下四句式,这种句式一般词谱中都加顿逗,如“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4、上一下六句式,如“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 v% S" F& K- ^
八字句的句式一般有三种:1、上三下五句式,如“但屈指西风几时来”(苏轼);2、上二下六句式,如“应是良辰美景虚设”(柳永);3、上一下七句式,如“正江涵秋影雁初飞”(辛弃疾)。
/ e& D) z, C; S9 b u 九字句的句式一般有五种:1、上三下六句式,如“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柳永);2、上六下三句式,“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3、上二下七句式,如“
) D( _/ q: y+ _$ T& t2 h- v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欧阳修);4、上四下五句式,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5、上五下四句式,如“敛余红犹恋、孤城阑角”(周邦彦)。上面4、5两种句式,有的词谱定为两句。
/ d; l$ S' ^' n* h2 G 十字句很少见,句式以上三下七为主,如“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
; R3 X- i. w# _ 十一字的句式,有的是上六下五,有的是上四下七,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苏轼)。这两种句式,有的词谱定为两句。
' e0 y# L3 r) f' E5 L3 i
; T% x- c& _+ B2 \( ^ 二、填词要注意对仗
" b3 X! @' e* j5 b& L1 I- V 对仗--就是辞赋、骈文、诗、词中的对偶句。上下句词语相对,句法结构一致,称对仗。“仗”,指仪仗,因古代仪仗多成对,故取比喻。
* f# A6 I" h! P 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词的对仗,有些象散文的对偶,有以下几个特点:/ E! b/ a. N% R: p" X$ E
(1)同字相对。如:“春到—分,花瘦—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吴文英《一剪梅》)前者两个“一分”相对,后者两个“头”字相对。0 v3 _- ?, Z; u1 X1 C: h. M% k
(2)不拘平仄。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住长江”重出,平仄也全按词谱,不要求相对。(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
! w {" ^7 Q) y5 U7 Y' g$ A (3)同韵相对。如:堂阜远,江桥晚。(上片)旗影转,鼙声断。(下片)韵脚“远”、“晚”、“转”、“断”,都是仄声,属于同韵。4 m( l; [) s5 t* M# C
9 Y. i. O/ f1 O+ e% P
这些对仗的特点,在律诗中,都是不许可的。而词调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只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能对仗;律诗格式一致,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调成百上千,对仗依词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相邻两句字数相同,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调而定。所以说,词的对仗,既广泛又灵活。说广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对仗,凡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对仗,而且普通对、扇面对均可。说灵活,这些地方也可以不对仗,对仗方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现分述如下:: S" L. s1 Z' R) Z. v3 K s
(一) 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有可能对仗:
3 C- I: `+ Z9 j$ T2 B 三字: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转朱阁---低绮户(苏轼《水调歌头》) 天地转---光阴迫(毛泽东《满江红》)。 : U+ X! d: I/ L
四字: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晏殊《踏莎行》);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 1 v$ Z' I2 U2 ^, o6 W* u7 c" B
五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 $ ?+ ?( E) I6 x0 `5 s9 i+ Y
六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 3 ^ v9 N) P+ l: y3 K7 ]' S7 ^
七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如《浣溪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毛泽东《满江红》)。
. f' a% r, `+ b" i 八字和八字以上的句子相邻者几乎没有,但是有两句对两句的八字扇面对。如《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一字豆“惜”字抛开,“秦皇汉武”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对“稍逊风骚”。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 5 j# f7 |2 O! ^, {& G( r
词里面这种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 0 y" w8 U% J" ^
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吴文英《高阳台》)
9 R6 { X. g+ C2 j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 永《望海潮》) . M1 g% S, Y1 V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 " c: m" i' ? M8 j* l! h
(二)对仗依词调而定,同时作者有很大的机动性。
; |; c3 h7 {3 L: K 并不是所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都要求对仗,一般词谱不标明是否对仗。后人填词用对仗,大都依据传世名作的样板----前人某词调的某两句用对仗,我也跟着用。可是传世名作有诸多流派和风格,讲究修辞美的作品中对仗较多;而讲究意境的作品,有的该对仗的地方,为了更充分地表情达意,放弃了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 : @! L& M; X( t6 I( X9 y8 s
; g" P- w; y0 o2 F+ W1 O3 g& v5 P. y 前人用对仗大致有三种情况: * Z0 A! S+ _# i. u5 Y* G
! I0 y& K2 y0 H$ z- v% Z
一是固定的。这样的词调很少,常见的只有《鹧鸪天》一调。如辛弃疾的《鹧鸪天》: “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 X' b1 f2 }) ]- ~0 V c% j# ~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村头荠菜花。” / ]9 `( `& e1 ?% d+ O6 v
这首词的第三、四两句必须对仗。因为这词调是从律诗脱胎出来的,而且变动很小,所以这个对仗是固定的。 , F+ s1 B+ x) v1 G$ U4 L4 v6 _# x1 _, Q
, c1 l* r( ]( z
二是原则上对仗是固定的,但有一点机动性。这样的词调比较多,也多是从律诗脱胎出来,但变动较《鹧鸪天》大些,如柳 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 红日上花梢。睡梦厌厌难觉。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 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这首词的上下片头两句各六字,组成工整的两个对仗。前人作品中多数都是这样的格式,所以说原则上必须对仗,但并非要求绝对对仗。因为前人作品中也有不全对仗的。如苏 轼《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眠醉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 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这词上片第一、二句对仗,下片不对仗。又如:“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 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张孝祥) 这首词上片头两句不对仗,下片头两句半对半不对。 1 X9 h1 B" e" X6 B. k/ X" {5 c2 Q# Y
再看《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 殊)这词调下阕的前两句,一般要求对仗,但也有少数把对仗移到另外的位置上的,如:“惆怅梦里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红纱, 小楼高阁谢娘家。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 满身香雾簇朝霞。”(韦 庄) 这首词把对仗移到下阕的后两句去了。又如:“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 轼) 这一首,上阕的前两句对仗,下阕的前两句不对仗。$ n) v ^2 `) q7 t/ P; m
' [9 j6 E( {% M: L 再看《破阵子》,上下两片,都有两个相邻的句子字数相等,但是不同的作者,用对仗的情况不尽相同。如:“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 娥。”(李 煜)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句式一样,却不对仗。又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拟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 殊) 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第一、二句不对仗,第三、四句对仗。) s. v: a$ u' l* d5 ^1 w7 r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这一首上下两阕第一、二句,第三、第四句全对仗。这个词调一般上阕两对对仗比较固定,下阕对不对仗则听便作者。
! |. f: ~% F; R- R$ F 这类从律诗脱胎出来的不少小令和中调,字数相等的相邻的句子较多,原则上要求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有一点机动性。 $ }, @5 X: [3 g% J
' u" z$ i' t0 M8 ?& x& z8 k.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