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是一般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也有的不用。这在长调中较多。例如《满江红》上下片的第七、八句一般用对仗,如:
2 [* j- [: [! f* i$ z7 V* {# Q/ ^! E8 R; o! L {0 }+ B. F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P6 {; R: [, B: R3 D"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 飞)
8 ?+ O% P5 I$ l, a0 M9 w% a, X
- O# |% B6 `5 J( A, g; D 也有的不用对仗。辛弃疾四首《满江红》下片第七、八句,有两首对仗,两首不对仗:
% s% e; B" [! q H; E, z$ p1 h9 |! M0 T- `( [
对仗: 人似秋雁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园熟。《游清风峡》
! ^$ N _5 p" K* @8 L, {. L ~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江行》
0 U8 W! u w1 p I9 {( G 不对仗: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令头白。《赣州席上》
) M9 R( P f6 \! s% ~- w 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山居即事》
* J* s6 \% H s/ h
u- L; Q- W* C" m( U 类似的还有《念奴娇》上下阕第五、六两句,《沁园春》上下阕几个相邻四字句。 , L: l S: k$ v0 A0 h. T; S. |( t. ]3 s
: H0 i0 x/ ^$ ^9 [9 O
四是完全自由的,如《水调歌头》上阕第五、六句多数不用对仗,下阕第六、七句有的用对仗,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 轼) 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贺 铸) 8 ?( s4 _/ |1 ~7 h- J
也有的不用对仗,如: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叶梦得)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同上)
( j+ r) F1 y+ v8 z, z9 V$ z% Y" ~ Q# W; G+ V9 x
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用对仗。如《忆秦娥》上下阕的末两句,《卜算子》上下阕的头两句,《生查子》上下阕的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字数都相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 r# p) H1 u+ Z3 k' p/ _
, A5 t5 B! d+ C. ~% r6 I- \ (三)词的对仗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的字或短语词性相同,句法结构一致,至于平仄是否相对,则依词调而定。
v7 D7 T, g6 f: D6 U1 m 有的词调中的对仗平仄是相对的,如《鹧鸪天》、《西江月》、《浣溪沙》等;有的平仄相同,如《水调歌头》、《沁园春》、《一剪梅》、《水龙吟》等;有的七字句对仗,第一、三、五字平仄相对,第七字平仄相同,如《满江红》的上下片中的七字句对仗,尾字都是仄声。词的对仗变化较多,平仄和叶韵应遵守词谱规定。
& M3 \! S8 i8 F2 d 凡平仄相同的对仗,不忌同字相对。如: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一剪梅》)相思一度,秾愁一度。(史祖达《解佩令》)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 C* `4 l4 ?( X1 b1 q. [
' h: i. H/ u8 S& {+ t1 V
总之词的对仗形式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D7 T" s, n9 a: r+ z9 u4 M9 ?
1、在不同的词牌里,对仗位置不同。
. X$ Q: u% z% Y 如《西江月》的对仗在上下片首的一二句上;《浣溪沙》在下片一二句;《鹧鸪天》在上片的三四句和下片的三字句上;《诉衷情》在篇末二句;《齐天乐》在前片的三四句和后片的四五句。
0 T( C$ F) a$ e8 n4 }* v 2、可以平仄相对,也可以不平仄相对。: z$ } E1 o! G0 O: W) W$ S7 ]
如苏轼是《江城子》“左牵黄,右擎苍”是仄平平对仄平平,不是仄平平对平仄仄。* a, ]9 ?7 n1 b6 B- G/ ~; K! g3 B" U
3、可以同字相对。
& M! r6 _5 W2 E9 S5 \2 c) }; c% Z2 \ 如蒋捷的《一剪梅》前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后片“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就是“上”“又”“字”“了”同字相对。9 ?6 R) O& d: } u# o# P
4、可以用对仗的句子,也可以不用对仗。
, q Y [# a0 @6 ?. w# f t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后片用了对仗,前片没有用对仗。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创作思路,在造景遣意中顺其自然的安排,在不损害辞意的情况下,尽力对仗。
' U) o( i9 n }, s9 A8 v) w7 ? 5、特殊对仗。- z" `+ h: v9 F
词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仗形式,如“但苔深韦曲,柳暗斜川”(张炎);“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秦观);这种句式,实际上是四字对句和六字对句前加了个一字逗,因此可以对仗,这种句式尤其在《沁园春》词中最为常见,初学者不妨多留意。
2 [: H; |& [/ k, d+ l 由于词的对仗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就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凡不要求用对仗的句子,如果用了对仗,或是在一般要求用对仗的地方而某词却不用对仗时,这里往往就是作者刻意琢磨,别具匠心之处,特别值得细心品味。
9 O% r% o I: J) i: T: }# N+ [5 e; |! |( k& R' W
究竟如何对仗,我们在读词,填词时可以注意下面几点:5 t: I5 g, \, J. P" b: u
第一,凡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时,词人经常运用对仗手法,特别是在两片开头的地方。如晏殊《踏莎行》上下片首二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衣,香残蕙炷……”辛弃疾《西江月》上下片首二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A; T% z- o; j6 `
第二,用与不用对仗,看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如苏轼《木兰花令》六首,第三、四两句三首用对仗,三首不用对仗。象“园中桃李使君家,城上亭台游客醉”用了对仗,对照而言使醉眼看花的情态更加真切;“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下句把人在寒秋中的感受更逼进了一层,不用对仗,更觉深沉。
4 y7 Y4 Q5 }7 C* } 第三,有些句子,上句除了开头有个一字逗或两三字顿以外,其余的部分与下一句字数相同,往往也用对仗。这种对仗,有时不限于两句,可以连对三、四句,形成排比句法,气势颇盛。
* K( P8 _2 H7 i' ^% c# b2 y1 b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4 O! @ E! m9 a4 [# }. f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秦观《八六子》)6 A/ D' y( C1 ]& A9 z2 A: S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辛弃疾《贺新郎》)
0 ] a1 F# U! w% T& D& D
, q( t; y3 O$ s7 C9 S% ?* N/ B. X 以上只是选取了一些在相应位置宜用对仗的例子。事实上,词中很多句子都是成对出现的,在这些位置上适当地使用对仗句式,会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更加精致。2 F" @6 |$ s* i9 S$ K/ l
除了上面这些常见的对仗外,词中还出现了其他非常有趣的对仗方式,常见的有鼎足对和扇面对。
( c! c' @ A( m: ~& }0 N6 I 所谓鼎足对,系指三句连对。如“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温庭筠《酒泉子》),“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行香子》),“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辛弃疾《沁园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辛弃疾《水调歌头》)、“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刘辰翁《柳梢青》)等。
+ r4 r4 ~( a* A. e) b8 ]2 b* r4 Z 所谓扇面对,系指隔句相对。《沁园春》牌中有一字领扇面对之固定格式,如“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辛弃疾)。其他例子如“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柳永《玉蝴蝶》)等- b4 b" X( k# h6 g% z" ?
# ?& Q* ]+ O( _+ l 一般来说,在词谱书上,每个词调的字、句、平仄、叶韵都是标得明明白白的,而对仗却无法标明;有的书上在词谱说明中标“例用对仗”,但是并不全面;每个词调所附的词例一般只有一两首,也不能全面反映对仗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学词的对仗更依靠多读前人作品,而不可埋头于词谱上。
4 u" M- V" z) @' Q( B6 q2 U& u1 J& o( Y1 V9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