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中国电影演员、电影导演。他曾在中央戏剧学院接受过专业而严格的表演训练,他在表演创作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及艺术修养,加之他在表演事业上不断地 努力与创造,渐渐地,他的表演艺术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路数和风格。本文简单地梳理了他自出演电影电视以来的演出、创作轨迹,同时了解一下他的个人生活成 长经历,进而从演员表演理论入手,结合姜文所饰演的角色和出演的作品,分析他的表演艺术特色和表演创作风格。 关键词:演员;表演艺术;现实主义;后印象派 一、现实主义与后印象派 (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又称为写实主义,鲁宾在2005年出版的《新观念史词典(New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中对“Realism”一词的解释为,“写实主义是十九世纪西方文化中的一场运动,宣称以准确观察为基础,表现普通民众以及他们的日常现实 生活。”这场运动影响到文学、绘画、戏剧等多种艺术领域。十九世纪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聂米罗维奇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空前的成功,此标志着 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强调现实主义原则的斯氏的“体验派”戏剧表演理论由此产生,并开始对各国戏剧影视表演产生深远影响。 斯坦尼体系强调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达到“无我之境”,通过逼真的生活化的表演再现生活。他提出:“要学习、观察、倾听、热爱生活。”演员在演出前预先深 入研究所饰演人物角色的生活逻辑,以创造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斯氏虽属于戏剧表演理论,结合电影特性对其进行学习研究,在我国电影发展初期不失为一种在 电影表演上有价值的借鉴。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一直对我国电影表演艺术创作产生着深厚的影响,从20世纪20、30年代到现在,许多优秀的电影艺术表演创作者 在斯坦尼体系下不断学习成长,结合自身的禀赋与特点,形成许多独树一帜、又有一定代表性的表演风格。姜文正是在斯氏体系这一表演理论下成长并成熟起来的优 秀演员之一。 (二)后印象派 后印象派是从19世纪后期产生的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个西方油画流派,梵高、高更、塞尚是后印象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在艺术创作上它不再像印象派那样刻板 地追求不断变幻的光与色,而主张要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世界,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在后印象派的绘画中,色彩、构图、笔触与线条都不再是再现客 观世界的工具和元素,简单、浪漫而强烈的色彩、极具装饰感的平面化构图、粗犷的笔触和“恣意流淌”的线条都承载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爱和对生命的执着与思考。 后印象派艺术创作已冲破的现实主义绘画的藩篱,画面中的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本身就是创作者情感的诉求与表达。在欣赏后印象派的作品时,不禁会让人联想 起姜文在电影中的表演,他的神态、表情、举止、动作、台词、语气让其所饰演的人物角色真实而生动,人物内心情感饱满又极具张力。其自身所独有的一种理想主 义的浪漫情怀在诸多角色身上又有所流露,他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解读以及对电影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都融汇到他所饰演的角色当中,人物“活了”,是它自己却 又带着某种“姜文精神”,浓烈而挚热。 二、姜文的成长 在研究演员的表演艺术时,对表演艺术家的表演特色和成就的分析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戏剧戏曲演员,还是电影电视演员,他们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功同编导、 导演等合作者都是分不开的。在电影电视这样的综合艺术中,这种“纠缠在一起”的状况,给演员带来的危险和荣誉几乎一样多。但当我们顺着演员的经历看过去, 只见题材不同,编剧在换,导演在变,片子却是拍一部成功一部,这种无论大大小小都有一点轰动效应的演员,就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关注。姜文正属于这种情况。 美国著名电影演员霍夫曼见到中国电影演员姜文时说:“你的年龄让我想到很多,我29岁时刚拍第一部戏《毕业生》,从此改变了我的生活。而你29岁时是已拍了七部戏的中国头号男演员。”这样的赞许,不禁让我们探究,姜文表演成功的奥秘是什么? 我们先简单地梳理一下他自出演电影电视剧以来的演出、创作轨迹,同时了解一下他的个人生活成长经历,因为演员本身的生活经历和阅历对演员的表演和创作影响是非常大的,进而从演员表演理论入手,结合姜文所饰演的角色和出演的作品,分析他的表演艺术特色和表演创作风格。 姜文,中国电影演员、电影导演。十七岁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同年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主演了《家庭大事》《高加索灰阑记》等优秀剧目。从 1985年至今出演的电影作品二十四部,主演电视剧作品即是当时万人空巷的《北京人在纽约》。他曾凭借电影《芙蓉镇》和《春桃》荣获两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 佳男主角。导演作品包括《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 姜文的童年是在河北唐山度过的,关于这段生活,他曾在访谈中回忆起小时候骑在大人肩上去看电影的情景,晚上人们都带着手电筒赶夜路去看电影,有人把手电放 在下巴下面吓人,带有活动影像的白色幕布都给还小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早去正遇上电影放映员在调放映机,影像在幕布上一会大一会小,更是引起了他 的无限兴趣。 “小时候的姜文基本上是个普通的孩子,不过在邻人说来,姜文却自觉‘长得丑’;少年时代的姜文则相当调皮,爱和人斗智慧。中学时代姜文遇见了好朋友英达, 在交往中受到英达父亲英若城的影响,遂即喜欢上了表演。[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在人生道路选择上最好的引导,姜文从事表演艺术工作的源起便始 于他少年时对表演的浓厚兴趣。1979年中学毕业后的姜文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但没被录取,在青年时期经历这样的挫败,对姜文来说,打击定是巨大的。而也 许正是在这样的一段生活插曲中,他磨砺了一种无论是在今后的演艺事业中,还是表演艺术上都表现出来的执着劲儿,在他所塑造的人物中,在他的导演作品里,我 们都能够感受到他独具魅力的精神力量。落榜之后的第二年姜文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并因张仁礼的慧眼赏识而被破格录取。在以严格著称的中央戏剧学院中学习的 姜文是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体系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无论是他写实主义的表演作品,还是他极具后印象派浪漫情怀的表演风格,都得益于他在期 间培养的扎实的表演功底和较高的艺术素养。 三、姜文的表演 姜文表演的成功在于其把握住了演员与导演、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表演技巧这三方面的关系。他在表演上的个人创造,也为他所饰演的角色增添了许多魅力。 (一)演员与导演 在表演关系学中,演员与导演二者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电影创作中导演是中心,那么导演艺术的中心就是演员[2]。”有的导演偏向于将自己的意志和 对剧本的理解植入演员对角色的体验当中,有的导演则十分尊重演员的创作个性与主动性,他们鼓励演员以自己的方式去再现表现角色。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是这样 评价优秀演员的创造的:“他的表演是创造性的、天才的。他不是作者(导演)的助手,而是创造角色中与作者(导演)相称的合作者。”事实上,一部影片表演的 成功有赖于导演与演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与共同创作。 姜文曾说,“我进摄制组的首要任务除了读剧本,就是了解导演。拍《芙蓉镇》时了解谢晋,拍《红高粱》时了解张艺谋,拍《本命年》时了解谢飞。因为我的表演 要融入导演的风格与魅力[3]”。自姜文出道以来,他与中国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以及第六代导演都曾有过合作。20世纪80年代,在与第三代导演谢晋合 作的《芙蓉镇》中,他饰演了一个“如何在人无尊严的时候,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的男人”——秦书田。于1988年与导演凌子风合作了影片《春桃》。在他的演艺 生涯正式开启以来,他便在第三代导演现实主义的怀抱中悠然地吸吮乳汁,也正是谢晋、凌子风这批导演才真正对姜文的表演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第三代导演写实主义的基础上,第四代导演更注重于用电影的语言,对人性进行深入表达。他们的创作相对于第三代导演更具个人视角,留给演员发挥的空间也比 较大,更足以让演员展露自身的个性。在第四代导演营造的表演环境中,姜文在所饰角色的形象扮演上开始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想法。在与导演张暖忻合作的《花轿 泪》中,他饰演了一个年龄跨度达50年的爱女情深的父亲;而在与谢飞导演合作的影片《本命年》里,他饰演了“李慧泉”这一悲剧性的城市底层青年,他演出了 小人物灵魂深处那不见底的无助与迷惘,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