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90|回复: 1

[填词技巧] 填词技巧(二):词的句式和对仗

[复制链接]

3665

积分

23

听众

171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665
gxyg 发表于 2015-10-6 23: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V* ?/ e0 `# U/ B
标签: 诗词        分类: 诗词理论' r6 z8 C; K2 w% j5 K
 一、填词要注意句式
/ L; M6 e2 H8 c  对初学者来说,熟练掌握词的基本句式犹为重要。我看过很多初学者,拿到词牌就填,只顾平仄,不顾句式,没有按照词牌中,词的基本句式要求填词,而是一味乱填,读起来特别的别扭。所以,要想把词填好,使之读时朗朗上口,顿挫分明,悦耳味厚,就必须熟悉词的基本句式。词的句式比较繁富,现分述如下:$ L: B- y/ {9 C1 |2 a# K3 |
  三字句句式一般有上二下一和上一下二之别,但语气连贯并无停顿。如“柳丝长”(温庭筠)“鬓微霜”(苏轼)。
8 n, N7 w; _9 n# T) e  四字句句式一般是上二下二,常常连用。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也有作上一下三的,如“对长亭晚”(柳永)。+ F3 j0 R5 n6 [; {5 o3 J
  五字句的句式一般有三种:1、上二下三句式,如“春山烟欲收”(牛希济);2、上三下二句式,如“了不知南北”(秦观);3、上一下四句式,如“念五陵人远”(李清照)。
- \/ G' v: g5 H3 A: ~  六字句的句式一般有三种:1、上二下四句式,如“何逊而今渐老”(姜夔);2、上四下二句式,如“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3、上三下三句式,如“但目送芳尘去”(贺铸)。  m4 n. S! L" @% L7 g
  七字句的句式一般有四种:1、上四下三句式,如“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2、上二下五句式,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3、上三下四句式,这种句式一般词谱中都加顿逗,如“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4、上一下六句式,如“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 p% w7 h/ {. |- k2 a
  八字句的句式一般有三种:1、上三下五句式,如“但屈指西风几时来”(苏轼);2、上二下六句式,如“应是良辰美景虚设”(柳永);3、上一下七句式,如“正江涵秋影雁初飞”(辛弃疾)。; r. f7 d3 s, @3 O# E
  九字句的句式一般有五种:1、上三下六句式,如“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柳永);2、上六下三句式,“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3、上二下七句式,如“
! s. ]$ S- @. C$ ?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欧阳修);4、上四下五句式,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5、上五下四句式,如“敛余红犹恋、孤城阑角”(周邦彦)。上面4、5两种句式,有的词谱定为两句。
5 A  Z; p6 u0 V. T$ ^0 Q4 X5 `9 k  十字句很少见,句式以上三下七为主,如“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8 S2 \# M3 M2 P
  十一字的句式,有的是上六下五,有的是上四下七,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苏轼)。这两种句式,有的词谱定为两句。
' X  [! l* {  i) n' K' G  7 p6 r* X- J/ Z
  二、填词要注意对仗
' c- q1 r2 S# T0 E  m9 g  对仗--就是辞赋、骈文、诗、词中的对偶句。上下句词语相对,句法结构一致,称对仗。“仗”,指仪仗,因古代仪仗多成对,故取比喻。5 }7 H/ B* \2 ?& u
  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词的对仗,有些象散文的对偶,有以下几个特点:
! \( K8 k. C1 ^  z/ V  (1)同字相对。如:“春到—分,花瘦—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吴文英《一剪梅》)前者两个“一分”相对,后者两个“头”字相对。. w  c8 V9 A6 C' r- d7 z; x
  (2)不拘平仄。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住长江”重出,平仄也全按词谱,不要求相对。(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
8 i: X& i# b/ D3 G" t) P3 L  (3)同韵相对。如:堂阜远,江桥晚。(上片)旗影转,鼙声断。(下片)韵脚“远”、“晚”、“转”、“断”,都是仄声,属于同韵。. K3 G" F4 s) l
  
* M$ e+ F+ _* N1 \" X$ `$ h, g9 P# f  这些对仗的特点,在律诗中,都是不许可的。而词调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只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能对仗;律诗格式一致,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调成百上千,对仗依词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相邻两句字数相同,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调而定。所以说,词的对仗,既广泛又灵活。说广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对仗,凡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对仗,而且普通对、扇面对均可。说灵活,这些地方也可以不对仗,对仗方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现分述如下:
! O) S3 Z- u8 ^5 \  (一) 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有可能对仗: 3 p' Y) T2 U5 I  ]
  三字: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转朱阁---低绮户(苏轼《水调歌头》) 天地转---光阴迫(毛泽东《满江红》)。 # M8 O+ e, Q8 j# U
  四字: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晏殊《踏莎行》);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 0 U( w$ v% `5 w# _
   五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 7 h! P9 X; g/ P6 r" M0 u/ t
  六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
7 C, B: z5 e, Y$ D6 C2 f  七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如《浣溪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毛泽东《满江红》)。
$ G1 r; l; j$ J5 O8 j/ T, g  八字和八字以上的句子相邻者几乎没有,但是有两句对两句的八字扇面对。如《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一字豆“惜”字抛开,“秦皇汉武”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对“稍逊风骚”。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
' ~( V+ T2 h6 N$ Z  词里面这种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 , k, l5 S7 B/ V/ D! R6 E1 G$ m
  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吴文英《高阳台》) % m  ^) x' g) P, X0 r5 N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 永《望海潮》) " y  D& e6 B/ N1 A; p5 B5 q) x- }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 4 d( L- H9 Y. J6 H0 B# G
  (二)对仗依词调而定,同时作者有很大的机动性。   K( p' J4 I( U$ i0 A
  并不是所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都要求对仗,一般词谱不标明是否对仗。后人填词用对仗,大都依据传世名作的样板----前人某词调的某两句用对仗,我也跟着用。可是传世名作有诸多流派和风格,讲究修辞美的作品中对仗较多;而讲究意境的作品,有的该对仗的地方,为了更充分地表情达意,放弃了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
5 o0 Z6 c1 y+ P- e& ]" D( h   2 a7 g$ M" R7 ?# J
  前人用对仗大致有三种情况: $ r9 V/ e- \1 Z+ p) B5 T( h, ?, d
  " ]3 e3 P3 p1 |4 x
  一是固定的。这样的词调很少,常见的只有《鹧鸪天》一调。如辛弃疾的《鹧鸪天》: “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8 }8 g$ s1 [: I' ?7 B" B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村头荠菜花。” 3 O8 |+ N+ F7 q# N
  这首词的第三、四两句必须对仗。因为这词调是从律诗脱胎出来的,而且变动很小,所以这个对仗是固定的。 : c8 `) {, ]9 d  y. M) ^
  
5 s9 {/ ^$ n' [  二是原则上对仗是固定的,但有一点机动性。这样的词调比较多,也多是从律诗脱胎出来,但变动较《鹧鸪天》大些,如柳 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 红日上花梢。睡梦厌厌难觉。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 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这首词的上下片头两句各六字,组成工整的两个对仗。前人作品中多数都是这样的格式,所以说原则上必须对仗,但并非要求绝对对仗。因为前人作品中也有不全对仗的。如苏 轼《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眠醉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 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这词上片第一、二句对仗,下片不对仗。又如:“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 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张孝祥) 这首词上片头两句不对仗,下片头两句半对半不对。 4 V/ U7 Q/ A$ J" ?4 \( H6 O
  再看《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 殊)这词调下阕的前两句,一般要求对仗,但也有少数把对仗移到另外的位置上的,如:“惆怅梦里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红纱, 小楼高阁谢娘家。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 满身香雾簇朝霞。”(韦 庄) 这首词把对仗移到下阕的后两句去了。又如:“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 轼) 这一首,上阕的前两句对仗,下阕的前两句不对仗。0 @, h0 S8 u% j7 T# K) r  s
  
4 W# Y; v" Z6 C) w$ |; Y  再看《破阵子》,上下两片,都有两个相邻的句子字数相等,但是不同的作者,用对仗的情况不尽相同。如:“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 娥。”(李 煜)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句式一样,却不对仗。又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拟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 殊) 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第一、二句不对仗,第三、四句对仗。2 H# `  e+ g# Q$ K3 H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这一首上下两阕第一、二句,第三、第四句全对仗。这个词调一般上阕两对对仗比较固定,下阕对不对仗则听便作者。 8 V; W; u& X+ P5 V7 p6 M: A
   这类从律诗脱胎出来的不少小令和中调,字数相等的相邻的句子较多,原则上要求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有一点机动性。
; X, m! W# q/ x: ]! H/ T# e  
4 \6 D% v. W) o& D/ d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65

积分

23

听众

171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665
 楼主| gxyg 发表于 2015-10-6 23: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是一般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也有的不用。这在长调中较多。例如《满江红》上下片的第七、八句一般用对仗,如:   `# [+ h) _* C  e
7 F4 Y+ N, t5 y! r8 K/ `" Y' |, T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 ?, J5 p# C* e/ s1 `; b6 q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 飞)
8 ]6 n! B+ |; J; y3 _' c* s* O9 M6 k& \0 `$ r
   也有的不用对仗。辛弃疾四首《满江红》下片第七、八句,有两首对仗,两首不对仗:
/ n* a, F. d1 s4 a& f' T" W& B2 N
  对仗: 人似秋雁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园熟。《游清风峡》
3 l) g( N  o" W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江行》
: W% z* n5 j8 t3 X) _+ m6 m1 H   不对仗: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令头白。《赣州席上》 2 z: d4 D* j) z. t
   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山居即事》
' \) A4 j: ~' [0 y4 {9 N
/ A5 e' W2 K1 V, [2 y; k  类似的还有《念奴娇》上下阕第五、六两句,《沁园春》上下阕几个相邻四字句。
: V4 O" v3 Z" L6 d% h% s3 Y# R
& j7 C& \. O. ~* \9 ]! D( ~' ^2 u  四是完全自由的,如《水调歌头》上阕第五、六句多数不用对仗,下阕第六、七句有的用对仗,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 轼) 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贺 铸)
0 M, ^* h9 q0 s$ Z  也有的不用对仗,如: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叶梦得)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同上) $ I! t  C" w8 X' j" M4 y
8 D6 g7 m' s- p
  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用对仗。如《忆秦娥》上下阕的末两句,《卜算子》上下阕的头两句,《生查子》上下阕的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字数都相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7 j1 O. m8 }6 V  D6 S8 z4 n

2 M. r  o5 i* ^) d* }) P, ^  (三)词的对仗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的字或短语词性相同,句法结构一致,至于平仄是否相对,则依词调而定。 " s3 j; a6 j7 ^) u$ O
   有的词调中的对仗平仄是相对的,如《鹧鸪天》、《西江月》、《浣溪沙》等;有的平仄相同,如《水调歌头》、《沁园春》、《一剪梅》、《水龙吟》等;有的七字句对仗,第一、三、五字平仄相对,第七字平仄相同,如《满江红》的上下片中的七字句对仗,尾字都是仄声。词的对仗变化较多,平仄和叶韵应遵守词谱规定。
  O0 o/ g* G4 w. g, t4 v8 E; J  凡平仄相同的对仗,不忌同字相对。如: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一剪梅》)相思一度,秾愁一度。(史祖达《解佩令》)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3 B( P. B, ]$ `3 E  l2 K% `4 A) a

% p- Y3 Z/ y) O. O  总之词的对仗形式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A$ P- [8 E0 P/ v5 Q
  1、在不同的词牌里,对仗位置不同。
+ M1 Y2 Q& @  @4 j9 O' x& h5 N3 n  如《西江月》的对仗在上下片首的一二句上;《浣溪沙》在下片一二句;《鹧鸪天》在上片的三四句和下片的三字句上;《诉衷情》在篇末二句;《齐天乐》在前片的三四句和后片的四五句。
$ r+ [+ l+ x: H  2、可以平仄相对,也可以不平仄相对。
$ @$ \: d0 B! T: B) x2 K  如苏轼是《江城子》“左牵黄,右擎苍”是仄平平对仄平平,不是仄平平对平仄仄。6 U: P: o  \  M- Q0 _
  3、可以同字相对。
/ }8 U% `* T; d' [  V# S  如蒋捷的《一剪梅》前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后片“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就是“上”“又”“字”“了”同字相对。
. p, ]) E9 y9 p0 J  4、可以用对仗的句子,也可以不用对仗。
3 J# T1 d/ B: E( N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后片用了对仗,前片没有用对仗。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创作思路,在造景遣意中顺其自然的安排,在不损害辞意的情况下,尽力对仗。
: s  s9 A% ^( j% U, g+ H  5、特殊对仗。) n. i' k' S/ G. f
  词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仗形式,如“但苔深韦曲,柳暗斜川”(张炎);“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秦观);这种句式,实际上是四字对句和六字对句前加了个一字逗,因此可以对仗,这种句式尤其在《沁园春》词中最为常见,初学者不妨多留意。$ v4 d, W  H1 L" U( b
  由于词的对仗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就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凡不要求用对仗的句子,如果用了对仗,或是在一般要求用对仗的地方而某词却不用对仗时,这里往往就是作者刻意琢磨,别具匠心之处,特别值得细心品味。: L# B& N( r, q$ d6 s- X/ Z" J
' \" j6 x" N/ B9 U1 C
  究竟如何对仗,我们在读词,填词时可以注意下面几点:
, ^9 X; X" z* {2 d    第一,凡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时,词人经常运用对仗手法,特别是在两片开头的地方。如晏殊《踏莎行》上下片首二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衣,香残蕙炷……”辛弃疾《西江月》上下片首二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L3 h' `& ?2 o6 A( V) T& T    第二,用与不用对仗,看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如苏轼《木兰花令》六首,第三、四两句三首用对仗,三首不用对仗。象“园中桃李使君家,城上亭台游客醉”用了对仗,对照而言使醉眼看花的情态更加真切;“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下句把人在寒秋中的感受更逼进了一层,不用对仗,更觉深沉。
  s. i1 o+ A" ?$ f    第三,有些句子,上句除了开头有个一字逗或两三字顿以外,其余的部分与下一句字数相同,往往也用对仗。这种对仗,有时不限于两句,可以连对三、四句,形成排比句法,气势颇盛。
* Y8 b% b* ^+ G; n3 N9 ~3 l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 E  ]8 B! L2 ^( U/ B% Q/ b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秦观《八六子》)+ D+ g( A% |+ a3 c. ?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辛弃疾《贺新郎》)0 s. z8 e! v/ }4 d4 _
/ Z7 D( ~$ Y9 f3 a8 S/ q* e
  以上只是选取了一些在相应位置宜用对仗的例子。事实上,词中很多句子都是成对出现的,在这些位置上适当地使用对仗句式,会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更加精致。8 I% q9 j4 ^! N: G* ?" {$ g" \
  除了上面这些常见的对仗外,词中还出现了其他非常有趣的对仗方式,常见的有鼎足对和扇面对。
; {  A  a8 \& H1 Z  所谓鼎足对,系指三句连对。如“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温庭筠《酒泉子》),“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行香子》),“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辛弃疾《沁园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辛弃疾《水调歌头》)、“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刘辰翁《柳梢青》)等。
  J( h0 @/ G( U1 W4 A  所谓扇面对,系指隔句相对。《沁园春》牌中有一字领扇面对之固定格式,如“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辛弃疾)。其他例子如“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柳永《玉蝴蝶》)等. U( k0 P8 Y  r2 C0 z

' O1 q5 W) z9 A+ r, |8 A  一般来说,在词谱书上,每个词调的字、句、平仄、叶韵都是标得明明白白的,而对仗却无法标明;有的书上在词谱说明中标“例用对仗”,但是并不全面;每个词调所附的词例一般只有一两首,也不能全面反映对仗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学词的对仗更依靠多读前人作品,而不可埋头于词谱上。 : h% V3 |: k! B" U2 |% m

2 g: O, L, \% f5 I3 B# _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0-5 14:52 , Processed in 0.123979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