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 {7 t4 `0 G5 U |9 S* s
" M0 U* M- I3 G( s' R* P; o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城事 04版: 镜头纪实 05版: 时评·国内 06版: 国际 07版: 教科卫 08版: 通信新干线 09版: 文化 10版: 人文聚焦 11版: 文艺百家 12版: 笔会 13版: 专版 14版: 专版% E& h7 m3 m( X$ f9 t
" ~' m& K8 ]9 _% i/ q/ E% a9 Z2 T/ M' v! a* A( d4 J# }/ H
本土音乐剧产业链初具雏形(附照......出版市场涌出近百种涂色书(附照......谁为“吃药票房冠军”负责百余幅米罗佳作将来沪展出(附照......常州嬉戏谷维景国际大酒店云中部......民生易贷大米理财热销“互联网金......
$ S, Y; q% N# N2 t' l. G ^
3 v T# j# A t0 k 2015年09月15日 星期二
) d8 u0 V% A& k6 [4 I+ O& m8 |; a2 T1 u3 D9 J) A# y/ P
09
* Q! U: N( Y8 d4 ^0 l4 {3 I
7 B+ E; x/ m! i3 F1 d; [+ z/ ~; W7 R
2015/09/15' k" x9 c6 J9 |9 x d
z( ?/ a% Z* ]. S% S
文化: J; ~% x& ~" x" e7 X
4 p# x" x8 z( r! K, ?# D; f* V7 P$ X
文化广场:《犹太人在上海》好评如潮,《极致百老汇》平均每8秒售出一张票本土音乐剧产业链初具雏形(附照片)
+ W F9 {4 w4 o; l& w
, D3 |; }9 p3 c8 ]5 _5 X 本报记者 徐璐明
t- D3 g) |8 W" s
: u1 W/ ~$ [. b# r5 d S$ c 近日,一部讲述犹太人与上海人民在战时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在文化广场连演4场,不仅场场爆满,演出后好评如潮,以色列、美国、意大利、英国等演出商更向该剧抛来了橄榄枝。而时隔仅半个月后,一部由中英联合制作的音乐剧集锦《极致百老汇》又将登上文化广场的舞台。据悉,《极致百老汇》开票当日,文化广场官方网站浏览量达到了2013年《剧院魅影》出票访问量的两倍,平均每8秒钟就售出一张票。4 `# l, J$ h; |
; F6 Y$ U8 p- p8 @4 B
两部“上海制作”的音乐剧作品接连上演,还能取得如此傲人的票房成绩,就是在文化广场这个音乐剧专业剧场也不多见。以往,缺演员、缺市场、缺创作者一直是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的“瓶颈”,制作水平、市场接受度和营销方式常为人所“诟病”。如今,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本土音乐剧的产业链已经初具雏形。5 C0 ]+ t' F0 C) b' [2 V
3 c6 s | k6 X5 l “演音乐剧能填饱肚子了”: Y2 Y" J# z' R+ F3 Y
; ^% v2 E" J E: n. T
2011年到2015年,制作三届《极致百老汇》的经验让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深刻感受到了上海乃至全国音乐剧市场的悄然变化。以《极致百老汇》招募群体演员为例,制作前两届《极致百老汇》时,很难找到以音乐剧表演为主业的演员,文化广场只能与院校合作,招募学生演员。今年,文化广场按照西方通用方式首次向社会公开招募演员,前来应聘的演员数量达几十人。“这个数据也许并不庞大,却真切地说明,在上海,音乐剧演出多了,演音乐剧也能‘填饱肚子’了,形成了音乐剧的演员队伍基础。”费元洪说。/ j, \4 |7 N# y! u0 Y( n
% B; ?4 c/ ?' c 作为一位专业的音乐剧演员,此次《极致百老汇》的中方主唱凌其尔从2002开始学习音乐剧表演,她直言,现在的音乐剧学生“太幸福了”。她说,刚进入这个行业时,连一份音乐剧的谱子都找不到。“现在,不要说谱子,学生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外最精良的音乐剧,还有机会参与到与外方顶级团队的联合制作,这些舞台经验是绝不可能从课堂中得到的。”2 Y; O2 Z) [% z- d6 w; q2 z
, @8 O; H5 U _5 t
这些貌似细枝末节的变化,正是中国音乐剧制作和市场正走向良性循环的缩影。业内人士分析,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与引进国外经典剧目、本土化和观众市场的培育紧密关联。十几年的努力,不但培育出了一群音乐剧忠实粉丝,更孵化出一批音乐剧制作的专业人员,比如凌其尔就兼具歌手、舞台指导和导演三重身份。“现在音乐剧制作很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少早期参与音乐剧演出的演员开始向音乐剧导演、制作人转型。”费元洪说。8 A5 W7 s( F' _4 E& [
1 u( P' u5 E8 X3 ] “光有演员无法支撑这门艺术”
. u5 A9 ?6 _, n
; S5 f$ r1 B: G 不过,属于中国音乐剧最辉煌的时刻,远还没有到来。正在英国研读音乐剧硕士的凌其尔告诉记者,无论是在百老汇还是伦敦西区,一出成熟的音乐剧能够连续演出两三年甚至十几年,演员的构成和演出效果也相对稳定。但国内音乐剧演员却不得不面临在不同的剧组中跳来跳去的窘境。这是因为,能达到欧美标准、即“连续演出两年以上才算商业成功”的本土音乐剧几乎没有。) i' M& u1 X. X+ t% p( N) L* G; k
3 h3 w. r- M. \- {, o' U 原创剧目“演不长”,折射出的是音乐剧专业人才的缺乏。作为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剧种之一,从前期的编剧、音乐制作、舞蹈编排到后期的营销推广,以及导演、演员、舞台监督,音乐剧产业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而现实是,中国的音乐剧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早在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就开办过音乐剧班,然而当时的音乐剧市场无法支撑起这个专业。直到2002年,上海音乐学院创建音乐剧系,全国各类音乐剧专业逐渐多了起来。* T6 x( y$ ^0 D) W& @/ t! R
8 g' f5 d0 a/ i4 _0 z ~5 {' L5 l' |1 A" x7 d: c
2 B/ u9 r6 d2 {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作欣告诉记者,即使上音的音乐剧系已经创办十几年,还是有很多学生对这门艺术并不了解,只是把考取音乐剧系作为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即使对音乐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抱负,国内的音乐剧系学生也普遍存在着舞蹈基础薄弱的尴尬。“音乐剧是集声乐、表演和舞蹈于一体的艺术,不少学生声乐条件好,表演也可以培养,只是舞蹈这一项,让大学生再从头练起,多少有点困难。”9 F1 i$ ?8 n$ z, L9 c. D! ~
; f& ^- }& ~* Q2 _
就现状而言,经过十几年的教育,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演员储备已经日渐充沛,但产业链上的其他重要环节却仍缺乏专业的培育机制。“音乐剧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光有演员不足以支撑起这个艺术门类,希望下一步能在这个薄弱环节上取得突破。”王作欣说。
" }0 ]! P& J( h7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