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诗耕 于 2015-7-22 23:41 编辑
9 W& g6 X, e: e% p
3 i; d0 }1 @% f( c9 V; d* L, J; r# c' W
首先感谢朋友的直言点评,所论颇有见地。歌词网欢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词友营造一个良好的探讨氛围;更允许对歌词的点评有不同的见解和异于他人的发声——只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而不是无理取闹,甚或恶意的攻击,相信大多数词友都会赞同和支持的。惟其如此,方能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不断获取进步。何怪之有?当然,若点评者违背创作规律,发表一些谬论,也允许作者据理反驳。陈毅元帅有首经典名诗,曰: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时不能忍,猝然发雷霆。继思不太妥,道歉亲上门。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至理名言,堪可作范!4 K9 p4 [5 N+ X. m1 N% ]5 m
8 T! l" o. V; B4 o0 }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我写歌词,从内容上说,必是有感而发,情动于衷才动笔,没有感触我写不出来。从形式上说,我确实是很注重歌词的格式的,所以然者何?歌词的创作规律决定了我们必须这样做(可参见众多歌词名家的创作心得和有关歌词的创作理论)!而并非刻意为之。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朗朗上口,有利传唱;二是对作曲家而言,则有利于其谱曲。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歌词都要按固定的套路,死搬硬套,循规蹈矩地去创作呢?当然不是,我也有不少歌词是连副歌也没有的——早期的歌词大多如此。总之应该是内容决定形式才对。. z2 W, G$ O2 J4 r
8 I9 j7 N3 M, i( T1 f. u 第三,对于歌词的意境和遣词造句,愚意为还是应该“刻意”为之的好。没有哪一位词作者,愿意对自己的作品不负责任而草率行事的,无不是再三推敲,反复斟酌,不断修改,务使精益求精。这其实也是一种严谨、审慎的创作态度。至于这样做的效果如何,会不会导致歌词呆板而失去灵性,那也要看作者的文字功底、文学素养、驾驭能力,以及读者的阅读情趣、审美视角、鉴赏水平了,所谓见仁见智是也。联云: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可作最好的诠释。$ S! @# a% Z/ M+ A! F% t1 y1 n
7 e* O5 A) g0 _6 \' h5 U 第四、以上观点,比较传统,也未必完全正确,正因为事物毕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我早年写新诗,受闻一多、臧克家的影响很深,非常注意诗的韵律,以后受现代派诗人的影响,风格也随之转; A y0 h* p% V9 D d
变,基本上没讲究什么合辙押韵了。所以,你所说的“用(应该用“被”字)你的细致、工整和刻意的合辙押韵给束缚住了,时间长了对你的写作思路和文笔都不利”,足可使人警醒!再次致谢并向你学习!遥问安好!6 u6 _- N! I0 a! Q5 V
! J, z. n$ E; x2 s! _2 l( G-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