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01|回复: 0

[娱乐界] 建立戏曲理论体系是根本

[复制链接]
3455559 发表于 2022-1-27 07: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立戏曲理论体系是根本 来源:辽宁日报

海城喇叭戏《马前泼水》剧照。

经典歌剧的都没有离开地方戏曲的元素,歌剧《白毛女》以陕西民歌和秦腔的旋律交相浸润。

评剧《刘胡兰》剧照。

阜新蒙古剧《乌银其其格》剧照。



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由、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综合而成。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戏曲创作观念、创作方式、创作手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泛戏曲化与戏曲化的角力、泛剧种化与剧种化的角力表现越来越明显,影响了戏曲创作导向。近日,在沈阳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戏曲学术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针对新世纪、新时期语境下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戏曲乐谱的体系化研究与建设、地方戏曲话语的当代转换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戏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魂, 戏曲的传承发展与戏曲同根同命紧紧相连

中国戏曲剧种丰富,据2015年全国剧种普查结果,全国有剧种350余个。这些剧种存在于全国的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有其自身的剧种特色。戏曲作为区别剧种的重要标志,具有典型特质。

人们常说“戏是车,曲是辙”“戏以曲生,戏以曲兴,戏以曲传,戏以曲精”。因此戏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魂。

从艺60多年、74岁的戏曲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徐培成说,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与戏曲同根同命紧紧相连。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民族歌剧《白毛女》《刘胡兰》《洪湖赤卫队》《江姐》等,虽然距创作演出过去了几十年,但这些歌剧中的经典唱段仍然在传唱,而这些经典歌剧的都有地方戏曲的元素,比如《白毛女》中有陕西民歌和秦腔的旋律,《刘胡兰》则是山西民歌和山西梆子的混搭,《洪湖赤卫队》充满了湖北楚剧的旋律,《江姐》彰显了四川川剧的地域风格。

当下我国比较流行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

徐培成还谈了地方戏曲剧团的现状、遇到的问题。他说,仅就辽宁省戏曲剧团现状为例,过去辽宁省14个市和下属各县都有专业的戏曲剧团。现在只有沈阳、锦州两个市保留着京剧团、评剧团,大连有京剧团,铁岭有艺术团,朝阳县有评剧团,鞍山有喇叭戏剧团,盖州有辽剧团……应该承认,戏曲艺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更谈不到戏曲话语的构建,但是学术研究的脚步应该不断向前探求。

观照中国戏曲的命运,是当今戏剧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胡应明认为,作为一种民间生活方式,一种历史情感积淀,一种中国文化符号,一种审美创作化系统,中国戏曲依然具有能活在当下的强大生命力。为什么很多观众说,会有“京腔一响,热血沸腾”的感触,这主要关乎“戏曲”这一戏曲的本体之魂。这是文化的血脉流转,是历史的情感积淀,是民族的基因承续,是蕴藉了历史情感积淀的戏曲艺术拨动了那一根在滚滚红尘间、忙碌奔波中,被忽视了的、渐渐尘封了的文化之弦,触发了沉睡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密码……

建立中国戏曲的技术理论体系,是戏曲发展的核心,也是建立话语体系的基础

当今戏曲创作一个突出问题是创新乏力,这首先是戏曲创作整体上的问题,但一般都把视为制约新戏艺术高度的瓶颈。

戏曲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不同的时代印记,乐谱是记录的重要载体,戏曲乐谱的出现,使得戏曲得以记录及保存。中国戏曲学院系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陈晓娟认为,首先要重视戏曲乐谱的研究。当下学界对戏曲乐谱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戏曲乐谱的研究主要呈现单一、聚焦的形式,缺乏全面、整体的研究,更是缺乏从横向、纵向等角度对不同时期戏曲乐谱进行比较研究。她说,立足于中国近现代戏曲发展史的视角,梳理明清等各时期戏曲乐谱资料,总结新中国戏曲乐谱的发展规律,应该从记谱的形式及演变、唱腔谱与伴奏谱的关系等角度对多种类型的戏曲乐谱进行综合研究,建立起系统的戏曲乐谱研究体系,将对建立戏曲理论学术的话语体系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中国戏曲话语体系的建立,应当考量戏曲涉及的诸多领域,如剧种的差异、曲体的差异、声腔的差异、戏曲的审美、戏曲的功能等,建立整体、全面的认知。其次,要对个体剧种作深刻剖析。中国剧种有350种之多,虽可划分为几大类别或几大腔系,但同一类别的唱腔在旋律、调式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剧种,各行当的唱腔也风格各异。可见,对戏曲话语体系的建立,需要对剧种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尤其对其内涵有相当的认知。在熟悉个体形态、深刻了解其本质后,对话语体系的建立才能有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因此,在构建戏曲的话语体系时,要顾及戏曲的不同个性。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研究所副研究员荆晶认为,建立中国戏曲的技术理论体系,是戏曲发展的核心,也是建立话语体系的基础。她说,中国剧种种类多、差异大,建立戏曲技术理论是构建中国戏曲话语体系的主导和主体,也是推动戏曲研究科学化和特色化的基础。如何能建立代表戏曲自身的话语体系,这是问题的基本所在。荆晶认为,戏曲的话语体系建立应该具有戏曲自身特点。我国理论体系仍旧不完整,而应用西方理论去分析我国的,不具有科学性,也缺乏合理性。戏曲作为传统中的一支,也有相关问题存在。因此,在对戏曲构建话语体系前,应该先对我国的传统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归结和掌握了传统的理论之后,再深入到戏曲的理论中,对其作曲方法和创腔实践进行理论总结,规划出统一且行之有效的话语方式,建立一套属于戏曲的科学的、系统的话语体系。

沈阳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戏曲学院系原主任海震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理论话语与当时的戏曲实践及创作有着密切联系,它们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点和理论价值,是我们进行戏曲实践和创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论遗产。但同时也要看到,不同时期的戏曲理论话语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需要从总体上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

泛戏曲化倾向、泛剧种化倾向越来越凸显,地方戏曲的剧种个性正逐渐模糊

戏曲与戏曲表演在戏曲舞台艺术中是不可分割的,戏曲演唱从来都是在具体戏剧情境中表演的剧中人物的演唱,戏曲表演总是在伴奏中进行的表演。戏曲理论话语及其体系建构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和戏曲舞台艺术体系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戏曲研究者应该承担的重要研究课题。

福建师范大学学院副教授曾宪林说,地方戏曲创作既受制于导演,又受制于剧目创作中视听同步舞台环境与呈现模式。

外聘导演或外聘导演创作团队在地方戏曲剧目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戏曲创作的双重观念。首先,导演主导的编创观念决定了各种艺术元素的运用比例,进而决定了剧种创作的双重观念。过多的舞蹈表演与话剧表演瓦解了戏曲性,瓦解了剧种表演程式的整体性,弱化了表演的剧种性,通用道具的运用引入了泛剧种化的表演程式,使得与剧种传统表演程式相配合的剧种曲牌的整体性也被瓦解,大量新作的过门、伴奏曲、电脑音效或唱段弱化了戏曲的剧种性,强化了泛剧种性的共性创作思维。其次,导演主导的编创观念决定了剧目创作中高科技舞台技术的运用与效果呈现。淡化了台上演员的表演,虚拟与现场唱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戏曲原有的剧种意境连贯被肢解,弱化了剧种韵味,强化了泛剧种韵味。

关于地方戏曲话语的当代转换,曾宪林说,正是地方戏曲在时代转换中产生的新特征,使得剧种唱腔只是戏曲剧目创作抑或新戏曲剧目创作的一种剧种属性标签。在当下共性创作思维中,泛戏曲化倾向、泛剧种化倾向越来越凸显,戏曲的艺术个性、地方戏曲的剧种个性正逐渐模糊,由此,对于已经异化的地方戏曲必须有新的认识和定义,必须建构新的话语表述体系。

沈阳学院一位负责人说,辽宁作为戏曲大省,戏曲文化积淀深厚,戏曲人才众多,我们在已有的“中国戏曲曲艺研究所”的平台组织这样的研讨会,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戏曲,建立戏曲自身的话语体系,为加强戏曲理论人才、创作人才做好基础性工作。戏曲的基础研究还有很多蓝海,通过这样的学术论坛,希望能够群策群力,为戏曲系统的理论研究搭建一个初步的框架。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5-4 04:44 , Processed in 0.0423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