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往今来,预知一个时代的兴衰,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听歌谣。歌谣里有世相,有社情,有民意。春江水暖鸭先知,歌谣也一样,能知晓时代江水的冷暖。9 H' Y! |( T2 S, I! B
+ {) ^; J- M1 I9 T 自上世纪60年代首次前往延安以来,我一次又一次攀上那片黄土高原。原野上的山丘、平畴都是坦荡的,沟壑更是敞开胸襟供你观览,可是我总难领悟其旋转乾坤的奥秘。我不得不承认,那布满褶皱的高原,犹如一部典籍,深蕴着无穷无尽的沧桑世理。好在不时有歌声萦绕耳际,仔细辨识,里面飞扬着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的旋律。
" Q. \: i1 ^( c- \* a! G
. _/ {9 t6 O' H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5 W6 E: s$ k) V! ]' K# m+ o
7 f' T# L* M* ~ B2 b) g' u/ {( y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 K/ W; c" ]: z
" g0 o9 S- N9 |% u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6 v, C; d/ Q. m/ r2 `5 x- N6 y& f8 O5 ` z2 ?3 E4 ]
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 l. g" ^3 ^* Z4 Q# |4 R
, }3 O" x4 M/ H; m9 U4 y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3 C8 H1 U7 @" o2 i, @, ^& b% @, p* g( r* x
千家万户把门开) i! X4 q! V! n4 H, I$ ?
' V' Y0 J" {" b. B
快把咱亲人迎进来
2 _- I9 u5 o5 K3 r' E* u% c1 g1 P& ^2 m5 p4 ~/ D/ j0 \- \
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 {" Y4 m5 w/ T6 r( Z
& S' g; r& M8 G+ u
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2 Q* P1 R7 X9 T- o O
# \3 o* ~. g1 q# P- N6 _- n
围定亲人热炕上坐: i- P) P4 k1 u9 ~2 g
: e+ G4 _5 X$ W; ]/ g; X4 _ 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
! W4 s5 x( S: v0 a# J3 b0 i; _5 |. l& ]- d* N0 S( I$ {* x, j) D* I
……
H$ ]% S. u* e! I) J4 s) X- |, u, j2 F) o# q/ N9 u
火辣辣的音韵热烈烈的心,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出了一段峥嵘往事。1935年秋日,中央红军踏上陕北的土地,与陕北红军会师。一个新的落脚点和一个新的出发点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最具亮色的节点。在困苦中生活的底层百姓,望着那呼啦啦飘动的鲜艳红旗,犹如看到翻身解放的希望,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千家万户敞开大门迎亲人,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再围定亲人热炕上坐,把知心的话儿尽情诉说。多么温馨的场景!
, k+ O! E; S! l# G1 B1 z/ J0 r) f) d4 h5 h8 M: I, a$ b. W( E
然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一阵热乎就能拨云见日,就能捡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要付出辛劳,付出代价,甚而付出生命。进入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打拼的既是战斗实力,也是经济实力。前线打仗流血牺牲,后方支前保证吃穿,这是起码的,必需的。可是,就在这必需的日子里,不知不觉边区民众的负担加重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 f% ?7 u" d; W% l% @0 r, C
# \9 |, d8 P" t- f0 ]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有这样一段话:“那年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垮塌一声把李县长打死了,有人就说,唉呀,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呢?我调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公粮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兴。”事情发生在1941年6月3日下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杨家岭小礼堂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工作。突然风起云涌,暴雨倾盆,一个炸雷击断了礼堂的一根木柱,坐在旁边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触电身亡。噩耗传开,人们借题指骂:“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闻讯,便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从警卫员口中得知,赶紧加以阻止。
6 \0 ^+ H* [& R- I9 I
Y1 l8 [7 b6 i- ? 岂料,按住葫芦浮起瓢,又一桩谩骂毛泽东的事情发生了。这事不用追查,骂人的是清涧县的伍兰花。伍兰花男人多病,无力劳作,上有年迈的婆婆,下有三个幼小的孩子,全靠她种地养家。这一日,乡村干部来到伍兰花家催缴公粮。无论乡村干部说多少好话,伍兰花一声不吭。说多了,伍兰花从炕洞里抽出一小口袋谷子,扔到门边,气呼呼地说:“拿去吧,这是我们一家的活命粮……”不识相的干部居然提起要走,伍兰花一下扑到口袋上,拽住不放。干部夺粮,伍兰花大骂:“拿走吧,把我们一家饿死!前一阵子打雷,怎么不把毛泽东打死!”伍兰花被抓起来带到了延安,决定以反革命罪处决。
+ {- Y, c4 J# P3 m; M
8 N& m6 v. C: \6 d# F2 n$ A1 a 如果伍兰花就这样走向生命的终点,不但那一家老小没人养活,恐怕中国革命的历史也会是另一番模样。巧就巧在,当时中央主办的《情况汇报》刊登了这件事;巧就巧在,毛泽东由此看到了这件事,看到了就没有轻易放下。他要见伍兰花,军委总部保卫部长钱益民很快把她带来了。伍兰花知道要枪毙她,一脸怒气。毛泽东问她:“你为什么让雷劈死我呢?”此时,伍兰花才明白他是毛泽东。她仍然一声不吭。毛泽东和气地说:“要我死嘛,你总得说出个由来嘛!”伍兰花又恶狠狠地骂:“雷打不死,就让火烧死;火烧不死,就让水淹死!反正咱活不下去嘛!”毛泽东倒了一杯水,送给她,说:“你为啥活不下去?说出来,让我听听。”伍兰花这才一气把满肚子苦水全倒出来。中央红军来后,她家分了五亩地,政府收的公粮少,家里的粮食吃不完,踏实过了几年好日子。这几年变了,干部只管多要公粮,交过粮她家粒米不剩,一家人如何过活?; T: n: T$ x& n& K7 v
4 V8 E8 _* S9 t0 {6 O! @ B" z 毛泽东听完心揪紧了,眉蹙起了。此时,不再是快把亲人迎进来的那时,不是摆上热腾腾油糕、捧上烫滚滚米酒的那时,而是干部只管多要公粮、群众难以活下去的窘况。他吩咐钱益民把伍兰花送回去,不要再收粮,还要给予救济。然后,毛泽东忧心忡忡地朝延河边走去。不知滚滚延河水能给毛泽东什么智慧,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仅是放走伍兰花,如果仅仅救济伍兰花一家,中国不会是现在的面貌。3 y) c H }' j% m3 k, P: a
4 B8 z' c0 B; q/ \ 花篮的花儿香* G" x6 o4 k( b `2 A, [) m
- v& `8 g* J2 {! l( V+ F1 \. B
花篮的花儿香1 [5 y4 @' a) H- w" V
% H5 `3 U: Q9 T1 t8 ?- d 听我来唱一唱& o5 l& w# o& K3 g! F9 m2 W
$ m, p4 ?1 ]0 C/ f6 ~8 e 来到了南泥湾0 ^3 ^# ^5 C5 E" Y$ T+ i) B5 [: Q% M
; n5 Q3 k) [" s0 Q8 ]+ ^) D
南泥湾好地方
7 ~$ s8 N2 l* i4 C( B+ n1 V2 A, M# x: w$ D5 {" T
好地方来好风光, ]! D" x% v5 v4 r- W% ]; c
* r3 I4 O7 u8 a" @+ {
到处是庄稼
+ j2 n3 n* K0 j% N+ ?% ?$ }
% C) |( s7 \- e, b* j0 n 遍地是牛羊/ T5 h0 k. H R8 g" k; K
: U- P* }+ r7 s& P/ c5 N) c7 W 往年的南泥湾# A! S* e. ]- n$ }
+ M$ n- O( y' r
处处是荒山
: P8 M) E G" w4 W/ H4 l y6 }1 N. A4 j$ x* U
没呀人烟
* T& h' r. z* ^; R) X, o# J( Z9 W \! T' W7 m# d1 A
如今的南泥湾$ q! n1 w8 B. i! z* k& o, V R3 n; R
6 p2 V* N' l1 M z) c 与往年不一般, B3 `' Z& W& Z
2 F: r5 |% e6 S8 J$ Q
再不是旧模样
) l. ?% q' h: [: q2 I
! i& Z" Y- X4 l* h7 I: V& E 是陕北的好江南 O* Q( Q& c& E' Y4 D
. K2 P) n6 O8 s) p& k d
……8 S& Q$ w, Z/ s' b
2 |& O! h" F7 U 这首颂扬南泥湾的歌曲当然要比伍兰花的骂声悦耳动听,流传也要远得多,在一个阶段几乎家喻户晓,人人张嘴能唱。可是我分明觉得,就是伍兰花的骂声催生了南泥湾的歌声。让我们打开那段往事。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不是1941年开始的,然而此时明显加大了力度。1942年,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上做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他指出了在解决财政的问题上“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与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的错误,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而且要“公私兼顾”,“军民兼顾”。要“军民兼顾”,顺应革命形势,让迅速发展的部队有饭吃,还不能饿着群众,那就要自己动手,发展生产。三五九旅无疑就是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z' c ?& |% N/ Q- G6 z
/ g2 a$ ^5 R& f0 V%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