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声翕,一位对乐迷来说有些陌生的音乐家;《海、帆、港》,一部名声也不甚显赫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尘封70载,它一直“沉睡”着。几经辗转,寻觅到乐谱,两度对近200页的乐谱进行订正,勘出几百处错误……《海、帆、港》的“复活”,着实不易。 寻谱 辗转四个月觅得 4月8日,国家大剧院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将开幕,指挥家陈佐湟将携贵阳交响乐团首度公开演奏一部特殊的作品——音乐家林声翕1944年至1946年创作的音画三幅《海、帆、港》。这部交响乐作品的第一篇章《壮丽的海洋》,被音乐史学家认定为中国的第一首交响诗。 “林声翕的晚年在香港度过,留存在内地的资料很少。别说现成的音像资料和乐谱,就连介绍林先生生平的书籍资料都不容易找到。”一直协助陈佐湟寻找乐谱的大剧院演出部音乐组主管张媛媛说,寻觅《海、帆、港》的过程并不容易。 机缘巧合之下,陈佐湟想起前年香港曾举办过一个有关林声翕的展览。相关报道的只言片语,透露了林声翕的遗物留在了香港。可仅凭这样一条模糊的线索,如何寻觅到完整的作品?摆在陈佐湟和大剧院面前的,依然是不小的难题。 身在美国的陈佐湟一边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搜索资料,一边四处托音乐界的朋友打听林声翕手稿的消息。通过旅美作曲家陈怡等多位朋友的帮助,他终于得知,1991年逝世的林声翕将自己所有的作品与手稿,都赠送给了香港大学图书馆。张媛媛回忆:“一得到这个线索,我们就迅速发邮件跟对方联系。朋友托朋友,就这样,通过六个人传递消息,才得知了手稿的最终下落。” 在得到香港大学图书馆的确认和林声翕家人的许可之后,1月19日,大剧院方面终于收到了音画三幅《海、帆、港》手稿的电子版照片。此时,距离去年9月初开始寻找乐谱,已经过去了4个月。 校谱 挑出几百处错误 拿到了《海、帆、港》的乐谱,并不意味着就能立马儿交给乐队排演。“我们收到的是林声翕于1974年手抄的乐谱草稿的照片,原始版本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能否演奏我们心里都打鼓。”张媛媛说。不过,在检视总谱后,陈佐湟确认乐谱可演。 “没有任何前人留下的音像资料,乐谱的每一个小节,我都需要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进行核对,确认和声是正确的。”陈佐湟说。在核对时,他一边要看大剧院寄来的整理版乐谱,一边还需对照原始的草稿照片。将照片打印出来?那样的话,原本写得极轻的字迹就会变得模糊。所以,年近七旬的陈佐湟只得将平板电脑放在钢琴上,盯着屏幕逐小节进行核对,“186页的《海、帆、港》乐谱,我看得眼睛都快要瞎了!” 核对过程中,陈佐湟发现了不少笔误、错音,“一遍手稿对下来,我挑出了几百处错误。从这些笔误中,我推断出这部作品还未被排演过。”处理这些错误,他十分审慎,“对所有有疑问的音符,我都要有充足的理由才会修改,不仅要保证没有违背作者的创作意图,更不能变动原作的音乐风格。”那段时间,他常常半夜为拿不准的地方而辗转反侧。“我还对自己感叹,如果林声翕还在,能打个电话问问他就好了!”他笑着说。 “一部《海、帆、港》的乐谱,我们和陈佐湟老师从头到尾校订修改了两遍。为了沟通细节,我们之间长途电话打了二十几次,来往电子邮件也发了快四十封。”张媛媛说。
1 H4 w0 X3 Y6 P2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