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k9 G# @7 x, ~2 k5 g标签: 诗词 分类: 诗词理论
' X2 T$ U* e( A9 C 填词用字,要讲平仄。讲究平仄的目的,是要根据汉语声调的特点,有意识的安排一种高低急促互相交替的节奏。使词句具有优美的声律,不仅咏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还可加深意境,激发情感。词较之于诗,外在呈现的最大不同便是诗是整齐的,而词则多长短错落。而正是词的这种参差不齐的格式,给了我们一种别样的美感。词句最短有一个字的,比如十六字令的第二个字,最长的则可达十一个字之多。其中二字句到七子句最为常见,也是词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快速的写完一首词,熟悉各种句式填写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现按字句格式分述如下:( @9 i: H, @+ n. ]! k
(一)、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见。平声的,如“归!猎猎西风卷绣旗”(张孝祥《归字谣》)仄声的,如:“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5 K; Z# _6 P9 c+ E0 [ (二)、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律句的二字头。通常入韵。依平仄共有四类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9 W$ f X4 v: U6 {1 w
/ V" q' q( D; ~7 \
1、平平者,如:“琅然,清圜,谁弹”。(苏轼《醉翁操》)“长松。之风。如公”。(辛弃疾《醉翁操》)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黄庭坚《南乡子》)
# @+ T, X$ j' z4 S9 H7 h 2、仄仄者,如:“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姜夔《长亭怨慢》)。“凝伫。望涓涓一水,梦到隔花窗户”(周密)。
5 ^, A2 f) t$ S: K$ I( A+ A6 o 3、平仄者,如“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春水,千里。”(辛弃疾《河传》)“春暮,微雨。”(李珣《河传》)“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韦应物《调笑令》)‘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调笑令》)。' Y- ^2 `! I% J) |' V7 ^+ w- |
4、仄平者,如《江城梅花引》换头句藏短韵格之下片便是以仄平格式句来开始的,其下片开始部分格式为“仄平,仄平。仄中平,仄中平,中平、仄平者,例句如“断魂,断魂。不堪闻,被半温,香半熏”。(程垓)“渐看,渐远。水瀰漫,小舟轻,去又远。”(丘崈)“待眠,未眠,事万千,也问天,也恨天。”(赵汝茪)
1 I; e+ H; h; E: Q" A4 E& J 此外,二字词也是诗词句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平时中需要大量积累这方面的词汇,并熟悉其变通形式。举例而言:
3 w& L1 m# v3 d- v 平平者:茫茫、疏疏、闲愁、轻舟、归帆、相逢、……7 N0 @$ r) a( c1 u6 N( e' ]
仄仄者:寂寞、浊酒、廿载、十载、别岸、雁柱、……: o: m: j0 R4 K1 V& A2 T V( w$ f
实际上为了句式的变化,我们接触更多的可能是平仄或仄平型的词语,如烟雨、零落、萧索、愁绪、南浦、芳草、断肠、画桥、暗香、五弦、月华、晚风等等。
: v( C& Z. O7 M$ w 这里先简单地提两点,更详细的见后面讲座的用词方法。0 R$ U! J8 z4 ~9 F8 Z( v
其一,注意意象的多种表述方法。在诗词中,几乎每个意象都有多种多样的表述方法。这个多样性为我们更好的安排其在词中的位置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 ?/ w- T: L0 Z9 u6 D 比如杜鹃,指杜鹃花时,有别名映山红、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山踯躅、红踯躅、山石榴等,指杜鹃鸟时,又称布谷、子规,这样我们便可根据具体位置的平仄要求来选用相应的词以表达我们的意思。举例而言,如五字句格式为“仄平平仄仄”时可写“子规啼雨乱”,而格式为“仄仄平平仄”时就可以用“布谷声声苦”。
* _2 [/ l8 k! ~# V# H, B: B
9 ^. r8 ^, I; c! @; k& A 再比如一般描写幽静或悲情时,往往会用一些声音来衬托环境或反映内心,这就会涉及到笛或筝这两种乐器。以筝为例,就可以用银筝、秦筝、宝筝、素筝、凤筝、雁筝等意象,用在格为平平或仄平的位置。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部分来代指全部,对于筝而言,重要者有二,一曰弦,一曰柱。弦者,可以用十三弦、五弦、凤丝、冰弦等来代指筝。柱者,系指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是将筝的振动传到面板的媒介,因其斜列在筝面上,恰如一行大雁欲飞,通常称雁柱。雁筝之称呼,大抵由此而来。故又可用雁柱、玉柱等来代指筝。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用金雁来代称筝。于是无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中的哪一种,均有对应的词可以使用。举例而言,如:“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吕渭老《薄幸》),“愁几许,寄凤丝雁柱”(周邦彦《垂丝钓》),“冰弦玉柱风流在,更秋兰、香染衣裾”(李彭老《高阳台》),“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晏几道《蝶恋花》)等。. E: a, Y# l y. b$ ]/ E5 X
插个题外话,其实不单是意象,词作家在引用典故的时候,也往往不是直接引用某个特定词,而是三言两语勾勒出人物或历史事件,因此即便对同样内容的典故,其文字形式也是不拘一格。如汉代鲁人虞公,善雅歌,发声振动梁尘的典故,在词中就有动梁尘、歌落梁尘、梁尘暗落、梁高尘簌簌、梁上暗尘飞等多种用典的词句。这也是词的一大魅力之处,从中约略可以体会作词用辞的技巧。(参见《全宋词语言词典》)
3 w7 k$ B: U0 R# z1 r7 `1 m 其二,与上类似,表达同一个意思也有多种方法,要灵活处理不同平仄格式下的用词方式,以求能最大程度的呈现词作的意蕴内涵。3 T' ]3 G7 X i( G9 X4 k0 k
! x+ k: z; P% g 比如“断肠”又可作“肠断”,两者意思略有不同,前者偏正后者主谓,但在表达感情上两者是同样的,而这个颠倒就方便我们应用到平仄或者仄平的格式上去。实际上,在词中二字词比较注意的是后一个字的平仄,前一个字的位置往往可平可仄,因此肠断、断肠就成为某种程度上的一个万能词。
' ?, H1 o1 N I3 b) p: ?6 r- b 0 g8 A0 T: W2 C9 o
再比如写凭舟远去,我们可以直接用“催舟”来表达,若“催”字位置限定为仄,则可以用“驾”。若嫌“驾”太俗,则可以用“棹”",化名为动,既满足平仄要求,又使得词显得很有韵味。
2 F2 I0 T. w2 | (三)、三字句。三字句一般是居句的三字尾。通常有下列格式:* l4 C. V- a7 Z# m
平平仄:如:“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 `$ [* m2 F9 t& w
平仄仄:如:“深院静”。(李煜《捣练子》)
# @$ i" F+ l, ^ 仄平平:如:“绿蓑衣”。(张志和《渔歌子》)
2 j5 a) g5 M5 O k* U8 x5 b* V5 l* | R 仄仄仄:如:“得且住”。(辛弃疾《霜天晓角》)
- l6 U- N# N- `, [ 仄平仄:如:“柳阴直”。(周邦彦《兰陵王》)- T6 K7 V$ n/ |. D
$ W/ p; [3 ~9 c* C2 l0 s" Z 特别提到专门由三字句构成的词牌《三字令》,其格式为:* `- r* q+ n$ [4 n& \' C# T: r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3 g2 W' h8 d! l+ }) v% c1 P X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h' ?) k! A8 l: }9 {( y 例词如:“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罗幌卷,翠帘垂。彩笺书,红粉泪,两心知。
0 Q0 o/ Q, D) a4 ^' j. s) {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香烬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欧阳炯)
; C3 W. q' y* r( y. F4 K ) I0 _1 M+ J- B* z4 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