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10|回复: 1

[填词技巧] 填词技巧(九):词的章法

[复制链接]

3665

积分

23

听众

171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665
gxyg 发表于 2015-10-6 23: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学者学习填词时,应该初学者先选择易填写的小令,用一词调多填几次,熟悉后再用其他词调。在有了一定经验时,可试用声律较宽的常用长调进行练习。总之掌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长期坚持,比较琢磨,经过一段时间便征服这一精美的古典艺术形式了。
" [% t+ Q( t% \0 n8 u7 i  一、填词的基本程序:# g; m6 z1 j- P) t' F6 v) `0 [
    2 ], K( Y# ?$ N  G
    1、立意:主体的感受,适合词体表达者,将它化为情绪。最好选取生活中的特定场景,仅表现一点最优美的情绪,最深刻的印象,最真实的感觉。. c  I* M' G; o6 X0 o5 P
    
' O) h7 v% @0 o3 N    2、选调:考虑所达之意与某词调之声情的吻合,而且要考虑内容的分量,看适合小令、中调或长调。
% i* s7 `1 c3 B( ?9 X    8 i7 l9 a# s) K5 f1 Z5 @! {
    3、择韵:各韵缘有特殊的表情作用。这须作者参考名篇,细心玩味,总结经验,首先考虑用平声韵 或仄声韵,然后再考虑用哪个韵部。初学者最好选择宽韵,即该部所收韵字较多的,避免选择窄韵,即该韵所收韵字较少的。当然最好选择你所熟悉的韵部。
* p" w: h5 x2 v    9 Y7 z! F6 S8 y4 e* ~* }# R
    4、谋篇布局:小令单调,因篇幅短小,不须考虑布局,填写双调应大致确定上片与下片主要表现什么,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忆旧,下描述现实等。
2 z1 a6 h& T$ X0 w    ' x! e9 m0 `* p; n8 M* h
  二、章法  
1 r; V4 c! Q) N6 H6 R; p; V  5 r8 m1 C0 u3 f, X% e  c
  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开头、过# o6 z1 C4 c* b  m% j$ u
  片和结尾怎么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有特色的5 V0 S9 i% `: ~: y# A# y; A
  写法。 # E! W' m" G0 Z- g4 h. ~, I) s9 C
  7 \. @1 c/ W) w2 P1 G
  (一)、起句
; K! O; Z& ?- m8 O3 |, @7 f) h  ' l3 j' c' x, T% U# F) ^8 q
  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象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 z* i* T5 g! q+ J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
7 W' {$ a4 a# k& F2 y$ ^  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
% W7 b$ J- y9 N7 T7 |& U$ {  而下。称之为“造势”。这种方法不单豪放派词人指陈时事、言志咏怀时常常使
% R* G0 t8 m  {  用,就是婉约派的抒情作品也不乏其例。
: F; H  S* l/ _% m' s. G  柳永是很擅长铺叙的,他写钱塘一带壮丽景色和杭州繁华生活的名作《望海/ e) ~% F2 D# h" A
  潮》,便有一个似乎颇为平直的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
9 `+ u8 s0 Y" V3 ?0 u7 j4 G* Y5 F  华。”象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了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接着镜头由远而
- E$ V& e0 R  a  近,写全景、写江湖、写市廛、写西湖、写游客,便都有了一条贯穿的主线,使
4 H# M6 a6 Z! K& x  e& H6 X  读词者不能中辍。同时,作者先抹一粗笔,接着再皴染着色,精描细画,吟出
5 V3 d* s3 n6 J2 B! F: R/ K% {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精炼秀丽的名句,粗细
3 A) t6 z: t. ~" [5 e0 l  相映,韵味更显丰厚。
/ }* E/ I% b4 F3 n+ p+ B- v  有时开头虽全用平常词句,组织起来却显得奇特豪迈。如刘过的《沁园春》
& {, K/ W2 r4 R' _' w9 i  (寄辛承旨):“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使入一读便好象听到了词人$ Y- q, C. P/ k  L/ g/ B$ F
  的朗笑,摸到了词人的脾性。接着,笔锋突转,平空请出白居易等三位历史人
, V  Y! h4 {* x1 V  物,传声肖形,借古人之言,表自己之志,全用赋法而带有很浓的浪漫主义色
( D$ {# |" e4 _: L! }6 S  彩。如果没有开头那样一个开门见山的起句,后文就会显得平淡了。 5 k1 b- Z9 m9 E: b* V- E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 r. }, n/ @# J# ?& b
  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6 }  b( d& G" o2 h
  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手先画出一幅春江静秀和平的风景画——山前飞着
9 r& }/ k# F( C2 {) C  白鹭,水底游着鳜鱼,多么自由而恬静啊!这样的开头正是给下文以渔父自况的
* `. p# H" N+ M4 ], I  作者出场造成一个典型的环境;作者也用这个环境寄寓自己要求超脱现实的思想) N& E3 f$ [( C- x4 D2 U- i
  感情。 ! y1 b  |4 i2 d, n  }4 f
  写景为的是写情,是苍莽阔大还是静谧偏狭,全由主题需要决定。同是写秋
+ P; a9 k! q! h+ x% m- [  x2 P  景,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Z  }; R7 u) S" n8 Q
  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炼地描绘出一个寂寞、雕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 q7 ?/ A$ [7 m
  生羁旅难熬、心情调怅的感觉。辛弃疾的《水龙吟》主题宏大得多,他的开头是
1 F8 I7 n$ e6 X- B3 k0 [; n: K4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多么广阔的江南秋景,我们感到的是阔大) H" r# L" J9 L9 I8 k' B, {; t1 n( k
  苍郁而不是凄凉孤寂,因为只有这样的境界才切合作者宽阔的胸怀,才包容得了; G, a2 C* z, I4 M
  作者在词中寄寓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激愤。 ) k4 q2 G0 E5 q, Z: i+ H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入深思,使入急于要看下
5 R( H. e7 y. A3 L, K9 u  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渭“造
& A7 {2 C8 H0 X* d7 e2 E* S! i  E  思”。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有如引弓发丸一$ Q  |( ^# Z4 u. W! ~
  般。
6 B6 i7 {0 s  w) t* h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重无数。(欧阳修《蝶恋花》)
) k" S" r4 `2 p/ U' Q+ z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李清照《临江仙》)
/ c: o7 ?- l  n0 V* j5 f  这两段都是先用一个特指句开头,说是“特指”,其实答案已隐含其中(烦恼
5 O3 `' l4 H8 k0 r1 f+ A  无尽,庭院深深),因而下文都不正面作答,而用肠断、春归写出相思、怅恨,
0 H9 X, Z4 Y, o  用柳烟、雾阁象征深院浓愁,意境比直陈深了许多。 # b+ H* T" B( L3 ?" a% u
  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表达细腻的感情,但名手也能用来表现豪放
* e5 q$ a) w  i* w% l/ Q  的精神。例如: * H3 E7 D( [, C! M" ]" G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苏轼《满庭芳》)
: d$ H, T& @( z8 P. o* l, W  问语似乎平常,答语却出人意外,一问一答特别显得深情而豪迈。清郑文焯评
1 E+ p3 F  r9 B- F  他是以“健句八词,更奇峰突出”。 , ]& `+ e9 V1 u8 T0 y; X( S2 d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辛弃疾《王楼春·戏赋云山》)   h8 G) t# k9 s! q. S" b1 h
  出语便很奇特,答语又故意含混,确能使人仿佛面对云峰,有神奇怪异变幻莫
6 d5 V0 ?% ^* U* K) c& o2 ?. _  测之感。 ' p4 \# M+ k: H0 X, J% g& }
  0 }9 m8 p! s&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65

积分

23

听众

171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665
 楼主| gxyg 发表于 2015-10-6 23: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过片
1 Y& o( G0 d  t# n: }; N  
9 L9 ]1 x5 f* A9 Q  如何过片: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厂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过去写词、评词的人
/ K$ h! l& e. g' m* p: m! `  V7 M/ ]  是很重视过片的,特别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 张炎)  _9 B- `  ^- V2 _; ]1 j8 x
  “承上接下”是个总的要求,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沈义父( j- L" z* f  T, l
  《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要
! y& W- f& v5 j* z% ^  人们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
, f+ ?7 h( G/ i6 C; B! F# q+ ^  过片的具体作法千模百式,并无成规可循,常用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 U8 \/ ^9 |/ N2 |5 @
  1、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 A" |( W+ {2 A4 B# J2 b
  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张炎
( l1 [% e( Z/ @$ Y1 Q' v: H  推崇的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3 K+ H' k, R$ k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 v) V2 E6 N) W* V
  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1 S; X6 K" w" {8 M
  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
1 n( ~/ f% r6 B! i; g7 ]* h  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 M5 B& S9 s) z/ V+ e& I1 |  这首词是写由蟋蟀的鸣声而引起幽思的。词有序说明作词的缘起:与张功父会
3 t! _3 e) \9 i: E) ^- R6 H, }  饮,闻壁间有蟋蟀鸣声,乃相约为词。功父先成,辞甚美。姜夔则“徘徊茉莉花9 ^% b" d8 {1 B4 V( H, {
  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词的起句就是呼应词序的,突出了一个
/ z) T, I* S+ Y' v2 @  “愁”字,也是全词情调的总括。听功父之词已有愁思,更何况又听到蟋蟀那象) k! A: a( m/ K2 X. v& w1 o
  私语般的凄清的鸣声。这样,作者一开篇便把愁思与虫声紧结在一起了。接着,
0 f5 _3 Y- f9 n- k1 o8 X* z, y/ ^' }  作者以寻声探索过渡,转入对蟋蟀悲鸣的刻画。他用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9 i* S& b: @3 T* W$ L: D
  丝竹声,细致八微地比况虫声,又由这虫声联想到思妇无眠,候馆迎秋,离宫吊
9 k: p9 R2 \3 ^: j. k* K& A- m) O  月,突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感情,由此回忆到儿时的呼灯灌穴,捉虫为戏。两相
8 Q$ Q4 S% S1 b  [  G' N  对比,越感到幽思无限。这一切部是连缀直下,很难截然分开的。而作者却却十
% }2 x" {, X$ T; i) S; ~& E2 G  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前片尾句已经说到“夜凉独自
1 r! F: r* I7 i, u8 t+ n3 y. d( `  甚情绪! ”在这凄冷的寒夜中独自一人听秋虫悲鸣已经感到难以忍受了;岂料西
9 y! a8 E; _5 l' Y) H  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冷雨敲窗的声音!一个“又”字,既把上下片紧紧地连接起
/ }/ {9 M" c; E4 J& k0 f* G" J  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手段确是不凡的。
* Q9 Q. Z: ^! r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0 O7 d& Z* r- I5 b% T4 w
  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
- C, D. ~  s- O  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 “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 t+ ]- E1 B# T! A, T" |8 p' f6 F, E
  “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山”2 e/ T; O5 s4 `' ?
  相连的过片,衔接得那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 }- J2 v) k' X) J$ {: j% M, Z  2、异峰突起,对比明显。过片处十分鲜明,看上去,好象上下片说的是两件
! P+ B2 I/ [4 a: N( A! j1 f2 [1 j  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样的过片,峭+ n* |# k: [$ ]5 ?
  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辛弃疾的《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就5 d- n/ v) `3 B+ H
  是个较好的例子。
7 ~% o: w: S- P  f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
9 ^" n+ s( b% _6 D  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 P- K( r4 s# g: L6 U& Z9 Y
  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老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4 T& \8 h  X* T2 S
  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7 ?* ?) K! v/ g2 c9 w4 [& V( y  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却受到当权者: B2 |" s/ Z% {1 }% ?
  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
* Y2 C) K/ w) |0 h3 R+ |  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一下子把人的视线导向峰顶,接( O* J2 Q0 O+ C  }/ q+ s
  着吐出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愤为主而7 L! g# P) x- e; Y
  起于激昂,界线分明,以对国家无比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激情贯穿起来。
1 O& p$ m7 @. o  3、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 ^2 z# b; K! H. D# }
  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
  V* q9 _" P6 k( b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
2 f8 B/ U. r( Q9 C4 F  Y  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鬂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 v4 |5 H9 ~; N! w! m2 N7 m9 o* W
  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 4 y% F& r0 ~! K2 E: K" ~+ ]/ {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下片哀诉今天囚虏处境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 U0 a6 a2 C' I; h+ T" Q8 ]' N
  反,对比是很鲜明的。过片处,上片以过去连干戈都不知为何物作结,下片以突5 M' `3 \7 G* N0 j, N% c8 C& j
  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首,互相呼应,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
7 j8 n3 {: {$ S  使人感动。陈与义的《临江汕》“忆昔午桥桥上饮”情况近似。上片追忆南渡前
4 U2 w5 S- t& E8 R/ R3 q2 g1 b  在西京洛阳过的潇洒岁月,下片抒发如今偏居江南一隅的惆怅之情,而以“二十% }% v! d1 v/ k# r
  余年成一梦”作过片,承先启后,而且定下了全词比较消沉的基调。 2 B  _$ E2 j0 G; ^0 R
  吕本中《采桑子》是又—种类型: 1 E" j/ v" x$ i+ U' a& N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
6 m  [- R7 n! g# `  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 R% S/ j( R7 s- A9 G$ _  上下片一正一反,没有明显的过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复,实现了上% y/ B6 @2 K6 Z3 v9 P) d: C! |
  下片的联系与区分。 1 q, C- s, M3 F
  4、一总一分,直接过渡。上下片一总一分,其间往往没有起过渡作用的句0 Y2 F5 [/ O2 y) m+ @
  子,格式本身就决定了上下片既是整体又有区别的关系。
; H- p: r8 J& h* r; [  例如赵企的《感皇恩》词,写别情,上片总写,下片一句一层,分四层写离恨
$ b4 m& m( P6 L6 d) Q  的原由。从而,将别离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1 E/ D# [0 U4 q' s$ Z/ O2 a  5、有问有答,上下相接。李孝光《满江红》,上片尾句作“舟人道:‘官依+ T5 I& u  e7 W2 }$ c* U1 [, M- u* j
  缘底驰驱奔走?’”下片首句说“官有语,依听取”,直问直答,比较少见。李
* D- d$ G6 X1 F7 f5 h  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以归入这一类:
( |  M) k+ c4 e8 Z% i' U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浯。殷勤问我归- I" F9 N* K1 ]( h- v7 v
  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 z& T8 _& g/ s# a/ `0 r- I! t  p2 o
  三山去。” 4 ~7 h* B0 s4 N/ b7 k& M) H
  另一种是,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9 \! {' w7 q/ j( g0 y
  题而发,呼应上文的。这种写法比较多见。如: 2 w' o. \% |9 ~/ R1 r
  “华鬂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 z# B2 _0 a; y9 D. t& f6 l
  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
3 K4 o6 K8 ^3 P+ Z9 ^  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5 C% |5 t* b7 i" w
  时东逝?空怅望,脍美菰香,秋风又起。”( 陆游《双头莲·呈范致能待制》)
+ o3 h# w) `; Z  上片慨叹“壮志成虚,此身如寄”,深恋故国而飘落万里,结句含泪设问:旧
7 a" O4 S- J- }5 b  {  日的同志们已四散飘零,青年时在故都的慷慨激昂的斗争生活还有谁记得吗? 下% l7 c- b  F: U* \7 h4 z
  文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又把笔锋转回到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用“尽道
! @/ d; \8 C4 W0 n  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作过片。其实,这正是另一种回答方式:在9 L) d$ X: V' Z2 G/ D
  这样一个但求苟安而无所作为的环境中,谁还可能实现当日的怀抱呢? 3 W: _3 R1 ~$ `8 }; k
  辛弃疾的《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也近于此。他上片在抨击南宋那帮权贵
) z6 V! j6 P; m; |  t" B, e  苟安误国的罪行的同时,提出了“谁是真正能力挽狂澜的人? ”(“几人真是经
2 a( d9 |+ m# Y+ X  纶手?”)“完成平戎事业才是读书人值得自豪的大事,你们懂吗?”(“算平戎万
. v& t: u* h. t% X! R7 x; N  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两个问题。下片没有直接答复,却以“况有文
) R! X* i4 d+ r' |' {% F0 P: y; M! T  章山斗”起句,对韩南涧发出了一连串的赞誉。这实际上就是对上片问题的回, a9 ^* z" t, k1 }
  答:韩南涧就是能力挽狂澜的“经纶手”,就是懂得平戎是大业的“真儒”。
, g9 D6 u$ G' g" Q  
4 C8 u/ j! {" N' _8 U0 \% x  (三)、结尾
% s2 f5 v3 k" v  h. W: b  4 [# |# f) ^7 h4 x, W1 b
  一首词结尾是很要紧的,它往往是点睛之笔。尾句要能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非常重视它,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别下功夫。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犇马。”煞尾好象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没有力量行吗? 他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情况和方法:
; C2 e7 Y2 V0 e. G# [# _5 ^; k  ) l& C% Y$ s2 M. [# S
  1、“词意俱尽”,点明主题。“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
0 V  k9 c: ]! l1 w2 [  理尽者也。”
3 C7 v- B+ N( k: y  刘克庄的《玉楼春》(戏林推)全首八句,若单看前六句:“年年跃马长安市。
9 M6 j$ F8 x& j( m9 H/ ~0 E3 x# k4 D  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 h, ~8 `" k; S# a
  玉人心下事。”似乎只是在写忘了国家安危而沉浸于青楼酒肆的文人生活,没有: N  k2 B9 k+ f, m- R% O) ^, L
  多大意义。然而,作者在词的结尾突然推出了“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 B. ?, {+ m  @  G% o
  泪。”两句,深刻犀利,使人猛醒,前面六句也有了着落。作者用尾句点明主: Y$ D& s0 c1 k& e. Z
  题,告诉人们不要沉醉于颓废的生活而忘记了统一祖国的大业啊!
; C( j9 ~9 H6 k& ]1 p4 W9 O# W; v  2、“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
  P) n! C/ N9 N4 x3 f8 i( R  以长语益之者也。” & i  A3 r" n* f# j; _+ E
  有的词也是在结尾处点明主旨,但写得不这样外露。他们用形象说话,显得感  G' T) X- e; M, j: O
  情更深更细。例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全首都在以杨花比
$ B8 L- `" r0 X- [" K" k) ^" p$ S  离人,写得非常细腻缠绵,处处写花,但始终未出“离人”二字,直到结尾,说; @$ {9 g5 {5 l9 l  v
  到被风雨击落的杨花化成了尘土,溶八了流水以后,才笔锋一转,说“细看来,* h! a& D, e: Z+ z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点破了题旨,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1 ]) p3 l7 W. Z8 I: Y' c' u
  3、“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3 q+ R( }& l4 s4 a% b" N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加含蕴沉郁。作者始而痛惋人民的苦/ p5 B. F6 Z5 O3 P2 z; i0 l
  难,继而表白统一祖国的急切希望,最后却说“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 J1 Y+ M$ B- T4 f5 q2 @  暮色笼罩中的大江虽然正使我苦闷,深山中却传来阵阵“不如归去”的鸟鸣。解
& m+ Q2 I% |; n9 T# C& g  这首词的人,都说这结尾是消极低沉的,是作者孤独苦闷心情的流露。其实其中
  d( L9 X- x+ G) G1 ~  还有积极的一面。他虽然感到国势垂危如日薄西山( 江晚)不免惆帐,但时刻不! ~# X( c& N  B# t5 c' ?) S
  忘收复旧土,重返故园,那深山中传出的“不如归去”的呼声,就代表着作者和2 ?7 [: u! I) j4 ~( h( y' I
  去国离家的人民的共同心情。
! W$ y0 h6 r5 v  4、“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2 F) t) e. u8 @! }( d
  贺铸《横塘路》用问答方式结尾:“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1 B- c( w6 p* U9 m5 V: u
  梅子黄时雨”。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烟草、风絮、梅雨,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0 j$ A" C- T) X7 S
  题,很耐人寻味。韦应物的《调笑令》( 河汉)结尾“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
) W- d9 v0 e( R  w% W+ {  绝。”与开头“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紧相呼应。柳永《雨霖铃》(寒
$ t; C  a' T+ U( L/ T/ q. H( J. L) f  蝉凄切)以深情的问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结,余意深远,这些6 i/ E/ n% T2 s9 C1 l
  结尾都是很有特色的。
) q; Y9 G- U; M9 B/ M  因此一首好词,开头、过片、结尾是一个整体,必须合起来品味,才能知道它的妙
# ^, t5 `' @1 l/ d  处。 ; g; O$ l+ Z+ {7 ~& p3 G6 \
  
8 _# o5 f8 @& [0 ^9 d  创作技巧很多,但对初学者而言,要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靠自己摸索是不容易的,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总结古人的经验、诀窍,为我所用。
+ g1 |4 I: u6 Q+ v+ p! i  清初无锡词曲家顾彩较早地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几可几不可」的要诀。其(草堂嗣响例言)列举云: 8 v' B  `5 U3 `, |& C# |
  “善为词者:命意欲高,亢激不可。选语欲丽,雕琢不可。 8 l2 j/ q5 `2 W0 W! A
  措辞欲近,俚俗不可。设色欲鲜,堆砌不可。 , F/ Y9 |" z" _; Z' p$ A# a
  下字欲隽,纤巧不可。言情欲深长,淫亵不可。 . v# ^$ s4 W: i. d
  吊古欲慷慨,咆哮不可。咏物欲精细,穿凿不可。   |/ [  G1 y0 r" U0 U2 r
  赠答欲婉挚,率直不可。写景欲清新,平弱不可。
8 @! g" E9 o) z- n3 u4 ?  拟古欲镕化,蹈袭不可。全意欲贯串,敷衍不可。
; _; Z* v% p) D. k" j  押韵欲稳当,强协不可。短调欲简警,庸谈无奇不可。 * ]* X9 E" ]) A  @* @1 `
  长调欲顿挫,头上安头不可。至于用字犯重,当避则避,有意而犯,无妨也。”+ \! V; P9 z7 r( Z$ T
  这简直像一部创作秘法大全,天罗地网,恢恢不漏,但如果真按这方法操作起来,那里还知道怎么下笔。唐宋人大概不会理会这些「可不可」。不过,对于明清以后,特别是今日许多词人,这些忠告还是很有用处。正如学生描红,虽条条框框极多,但却是必不可少甚至是决定性的下一步。禁忌与要诀,其用大概如是。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11 08:14 , Processed in 0.127472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