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音乐' B5 H8 G8 s8 A% e6 S' r
9 U* }/ I# w# G) R
舞剧《天鹅湖》% C, ?7 f! {! F9 L
0 W# C6 y8 s* Y8 m+ c
一、歌(话)、舞剧、秧歌剧和电影音乐 [( c' F) t, O k7 l9 Q% r
6 Z- r$ ?/ P$ ]6 M* S* r
1、歌(话、舞台剧)、舞剧、秧歌剧音乐+ H, c* l9 Q9 v3 ^5 ~, ~# f
* P0 c% g3 R N: O1 K
歌剧是一种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歌剧艺术在发展中借鉴了中国宋、元以来的戏曲形式和西洋歌剧之所长,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歌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在延安"秧歌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像《白毛女》等一批歌剧作品,把中国歌剧音乐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 R+ _9 ?# c& B" b! L0 V. M( _+ q+ U U( H1 P- h) y
中国的歌剧创作,最早出现的是黎锦晖以儿童歌舞剧为主的一批作品。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月明之夜》、《小羊救母》、《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可怜的秋香》等;黎锦晖(1891--1967)字均荃,湖南湘谭人,中国现代作曲家。在读小学、中学时就曾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学习演奏民族乐器。1912年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先后在北京和长沙等地任机关职员、报刊编辑、学校音乐教员等职。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职中华书局主编 《小朋友》周刊;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1928年组织"中华歌舞剧团"赴南洋进行商业性演出;1929年返沪后改称"明月歌舞剧社",直到1936年。1940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并被聘为中国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 `9 { ~' [+ |. n# @
0 M6 L& f8 Y" v黎锦晖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但在北大音乐团期间,他曾学习了西洋音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d _/ T0 N! K3 {! V, u, @ k; C$ C
. M8 W+ b+ V) d, M! z9 q
影响下,他因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工作和推广"国语"活动,把自己的热情和关注投入到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活动中,并"确立了中国儿童歌舞剧和歌舞表演曲的新体裁、新乐风"(孙继南《黎锦晖评传》1页)。他创编的十几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大多都反映了"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由于这些歌舞剧的音乐大多选用了中国民歌和戏曲曲牌等进行改编,所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词曲流畅等特点,很适合儿童演唱,被当时的中小学广泛地采用为音乐教材,曾在中国到处流传,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在20年代后期,他所创作的具有商业性质的"家庭爱情歌曲"曾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5 k% o$ x7 C. z6 n+ z: C) i/ ^
4 B# z3 P% O1 ], x$ ~, R( ^黎锦晖的作品基本上是由自己编写脚本及歌词,他善于通过儿童的生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选择题材、构思情节。例如,在《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作品中,他以"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向儿童诉说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在《月明之夜》里则通过"嫦娥下凡"的故事宣传了人间生活要比神仙世界更加幸福美好,从而反对了封建迷信;在《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作品里则表达了只要勇敢、机智、团结就可以以弱胜强的思想;在《小小画家》里则批判了封建的、反科学的教育制度,宣传了个性解放思想;而在《最后的胜利》这部作品中,作者则力图通过儿童歌舞剧这种艺术形式直接对北阀战争进行了歌颂。其处女作《麻雀与小孩》,竟发行到18版之多,可见当年流传的盛况。他的《可怜的秋香》、《小小画家》等作品,也都普遍流传在当时中小学生中,在对中小学生在思想品德上给以"美"的影响和培养儿童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对当时中小学音乐教育有很大影响。3 M$ ^2 s" ?& q( U5 N
, |! g6 e) G% n" a9 B% x, R7 a" w9 M
黎锦晖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曾有意识地吸取中国民间音乐的音调,包括各地的民歌、小调、戏曲、民间器乐曲牌等,所以其作品民族风格十分强烈。如在《麻雀与小孩》中,他引用了民间器乐的传统曲牌《大开门》、城市小调《苏武牧羊》和小曲曲牌《银绞丝》等,这也是他的作品能够在民间风靡一时和广泛流传原因之一。
! o1 Q5 r B+ m: k
: D# q. U7 |* h# _# A《小小画家》是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一部艺术很强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一个喜欢绘画的儿童,由于母亲和老师强迫他死背经书,经常被打骂,最后被老师发现其才能,所长才得到发挥的故事,批判了旧的教育制度,宣传了个性解放思想,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1 h2 h- K" i9 ], f$ C' T5 k, `- E
1 ?, z5 r: [( H) f, ?
在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要属1921年创编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这部作品采用类似两段体结构和叙事的方法,并把中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承递"和"重章叠句"等手法运用其中,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特别是借"太阳"、"月亮"、"星光"等来比喻和衬托秋香痛苦的幼年、少年和老年,形象鲜明,很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_& W& ]/ z- C8 {* V0 r
* H' e! S1 P) ]1 y K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黎锦晖的音乐创作,他所留下来许多好的作品,至今仍不失其光彩,值得学习、总结和研究。他的儿童歌舞剧《神仙妹妹》中的《老虎叫门》、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等,直到中国解放后还在广大儿童中间流传并为儿童们所喜爱。2 M: ~. q# \1 Q* D f5 @7 {( L
, N' `4 Q( h3 L% u- A
进入到30年代以后,中国有许多音乐家投入到歌剧创作的行列,出现了歌剧《洪波曲》(任光作曲)、《农村曲》(向隅等作曲)、《郑成功》(郑志声作曲)、《荆轲》(陈田鹤作曲)、《军民进行曲》(冼星海作曲)、《松梅风雨》(张肖虎作曲)、《面包》(沈醉了作曲)、《天鹅》(邱望湘作曲)、《上海之歌》(张昊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观音》、《孟姜女》、《杨贵妃暮景》(均俄·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shalomov Aapoh 作曲)、《红梅阁》(沙梅作曲)、《白毛女》(马可、张鲁等作曲)、《赤叶河》(高介云、梁寒光等作曲)等。这些歌剧的音乐在吸收西洋歌剧特色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道路方面,在用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反映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和斗争等方面,在吸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方面都作出了一定探索。特别是进入40年代以后,在延安秧歌剧创作道路和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白毛女》、《赤叶河》、《刘胡兰》等歌剧,为中国歌剧艺术的真正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x$ A7 \ S% v& p* o3 X5 R- [; R- T
旅居中国的俄国犹太人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国歌剧的创作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曾创作了《观音》、《孟姜女》、《杨贵妃暮景》等歌剧,曾为郭沫若的长诗《凤凰涅盘》谱写了歌舞剧。此外,他还创作了交响诗《北平胡同》和许多舞剧以及器乐曲等。由于他在侨居中国期间积极学习并研究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所以他的音乐作品大多以中国事物作为创作题材,是一位一生为中国民族音乐作出贡献的外国作曲家。他于1925年创作的歌剧《观音》可以说是用西洋的歌剧程式来探索中国歌剧最早的尝试,曾在北京和美国波特兰获得了演出的成功。8 F9 Z' N: A8 S% G7 y5 } V1 w
" g2 F" n8 [( h; x
秧歌也叫"社火",是流传在中国北方广大农村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在民间喜庆节日时演出,俗称"闹秧歌"。秧歌有"过街"、"大场"、"小场"之分。过街秧歌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其表演随着音乐的变化而作出一些简单舞蹈和队形变化;大场秧歌是在秧歌表演的开场和结束时表演的集体歌舞;小场秧歌则是在大场秧歌打开场子之后,表演者在表演场地中表演一些带有情节的歌舞和歌舞小戏,不同地区的秧歌有着各自不同风格。# D6 d4 r8 O7 H$ \& { N
& J2 M" R# j5 z) N% L1 m3 E# F
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出现了一场规模很大,影响深远的群众性秧歌运动。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以延安为中心的秧歌运动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1943年,以延安"鲁艺"为主在延安举行了盛大的"新秧歌"演出活动,在秧歌基础上加进了有具体人物形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中央领导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批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内容的"秧歌剧"。
g; V5 N4 z. v" h9 {5 @
& b& s* c* _; A. `( }9 `! Y: \
8 M( o2 v7 A* h1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