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革时期,在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下,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到这批运动中来,其中不缺乏学习音乐的人才,这个时期的音乐的音乐创作,大部分都是以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创作,以激励知识分子参加到这次活动中来,所以在这一时期,大部分音乐就是那段激情岁月的记录,在这个背景下,殷承宗先生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了钢琴协奏曲《黄河》,这首钢琴协奏曲也成为了那个时期的代表作。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盛礼洪、储望华,指挥家李德伦,年钢琴家石叔诚的帮助下,于1969年完成了这部作品。这首作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以船夫号子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民间音乐元素,以黄河的波涛汹涌的气势为背景下完成的,歌颂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战的峥嵘岁月。如此激昂的作品,虽然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却也因《东方红》、《国际歌》等曲调的融合而将艺术性发挥至极致。《黄河》在创作中贯彻了古今融合,中西并用的方法,并赋予每个乐章单独的标题。其结构采用了起、承、转、合的中国经典传统组曲形式,表现手法上大胆借鉴了西方钢琴的创作手法。民族风格方面,它借用民间音调创作了具有典型民族特点的旋律。从中我们看到了戎马江山,看到铮铮铁骨,看到了中华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固然这部作品产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但它的问世却对后来钢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及意义,不仅国内难有钢琴作品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同时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黄河》这部钢琴协奏曲中,分为《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该乐章改编自《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一首。黄河船夫曲是一首以陕北民歌,其记录了陕北人民坚强不屈,勇于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体现出了陕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美好的憧憬。引子开始时,小提琴与小号以磅礴的气势模仿劳动号子,快速的木管乐半音阶上行和下行描绘船工在惊涛骇浪中奋力工作的画面,其中也突出了船工面对惊涛骇浪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琵琶的声音清脆明亮,具有较强的穿透力,高音时具有刚性,在这里琶音的实用刻画了巨浪翻涌中船工们百折不挠的斗争情景,从而进一步象征出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顽强精神。随后,钢琴声的加入展现出一幅辛苦的船工们终于冲出了激流险阻。此时的旋律抒情而悠扬,表示中华民族定会在斗争中迎来希望。最后,用钢琴强有力的刮走,再次表现出激烈的主题音调,全曲又回到船工们与大浪进行殊死搏斗的紧张气氛中去。 《黄河船夫曲》中巧妙的运用了问句的方式,进行演唱,虽然属于上句设问下局应答的形式,但在中国民歌史上,如此形式的问答唱也难能少见。虽然问句的使用句句话语朴实,语言和缓,但又从侧面显现出黄河的气势磅礴。这首苦难中的中华儿女向悠悠天地,向五千年历史发出诘问的设问,问出了了中华儿女的心声,问出了人民的苦难。曲调和歌词联系紧密,句首5个音是全曲动机,接下来四个基本重复的乐句,似问似叹如泣如诉,历数中华民族历经的苦难沧桑。 《黄河船夫曲》的调式极具特色,整曲都是A商调,最后一句通过五度跳进转到G徵调,不仅使乐曲有终止感,也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突然的转调暗示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在缓缓的崛起,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同黄河般永远川流不息。 第二乐章《黄河颂》 《黄河颂》气势磅礴、旋律激昂,充满了强烈的震撼力和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也体现出了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与顽强拼搏。乐曲主旋律一般由第一钢琴担任,第二钢琴则配合第一钢琴演奏,在演奏中首先由低沉的大提琴缓缓的奏出庄严肃穆的旋律,并引出了钢琴独奏部分。这首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回顾,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勤劳勇敢的人民,他们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活,斗争.乐曲结束部分的和弦钢琴坚定有力,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由铜管奏出,预示着中华儿女的反抗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