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 p4 ]+ G% V* z' v! q/ o% ^) V' _- p( |( s1 n: ?
3,大二级和弦
2 e% y& B' o5 V" J+ R9 K1 q& I& E
这实际上是一个离调和弦,不过在这里我不从这个角度去说明问题。大二级和弦就是升高三音的二级和弦,在C大调里是2,#4,6和弦。它的特点就是强烈倾向于属和弦(五级和弦),也就是在C大调里构成D-G的进行。在前面介绍二级和弦时我曾提到二级和弦最重要的用途是置于5级和弦前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大二级和弦是增强了小二级和弦向属和弦的倾向性。在C大调中就是用D-G7代替Dm-G7。在歌曲的适当位置使用这种代替手段效果是十分好的。但是要注意,歌曲的旋律音如果是FA(首调)则不能这样代替,因为这会构成与和弦#4的小二度冲突,十分尖锐刺耳。邓丽君的许多歌曲及那个年代的许多歌曲(如《今宵多珍重》)都会在属和弦前使用大二级和弦,大家可以去仔细地分辨一下。另外,和所有的离调和弦一样,大二级和弦也可以扩展成七和弦,C大调里是D7和弦,2,#4,6,1。它的和弦性质和D和弦是一样的,只不过音响更丰富些。/ E4 F" ~( n6 o9 v, ~9 ~
/ H9 X! z, N- k. V0 k, N7 X
2 `2 h4 a0 z0 E3 Q1 A @
4 n# K7 P, h) a F4,大三级和弦
9 U3 M9 ] \9 [ f( ~
+ L9 W# [0 u2 G! [$ ?# q n这也是一个离调和弦。在C大调里是E和弦,3-#5-7。是由三级和弦Em升高三音形成。它倾向于六级和弦Am.也就是在C大调里构成E-Am的进行。它实际上也是Em到Am进行的强化。和前面一样,我们可以用E-Am代替Em到Am,但仍要注意,如果旋律音是SOL,就不能这样代替,因为SOL会与和弦里的#5冲突。有一首老歌叫《我家在那里》就使用了大三级和弦。有首圣诞歌曲就连续使用了大二级和弦和大三级和弦。另外,和所有的离调和弦一样,大三级和弦也可以扩展成七和弦,C大调里是E7和弦,3-#5-7-2。它的和弦性质和E和弦是一样的。9 O, Q' D" i0 [$ F( Q; F% i
+ q+ x5 X1 U# X7 g" R& f, z) c! ] \3 Q9 i. c& Z
; ~; U: Y m J" Q. T, M5,大六级和弦/ m+ _1 s4 j! |+ u& R
; L, K; C3 p0 Z+ X$ V5 i这也是一个离调和弦。而且这是一个很常用的和弦,它的“离调感”十分远,所以能制造出很动听的效果。在C大调中是A或A7和弦(和其他离调和弦一样,它可以扩展成七和弦)它强烈倾向于二级Dm和弦,这样就在C大调中形成A(A7)-Dm的进行。这可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进行,它不仅可以代替Am到Dm的进行,还可以代替其他和弦到Dm的进行。只要你的旋律中带有6,#1,3,5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音,你就可以使用这个进行。它是用来强调和声在音乐中作用的最好例子。看一下:3-4|2--|这个例子,如果你想在第二小节配置Dm和弦,那么前一小节用什么好呢?Am可以,Em也可以,但它们都不是最好的,试过用A(A7)吗?那将会是一种新鲜的感觉。这种和弦手法在流行音乐中被广泛应用,邓丽君的歌曲《爱的箴言》就使用了该和弦,著名的圣诞歌曲全曲多次使用该和弦。这个和弦十分有色彩,恰当的使用肯定可以使你配置的歌曲和弦及伴奏比原来丰富得多。当然仍旧要注意,不要在旋律音为DO时使用该和弦,因为它会与和弦的#1音冲突。' F, ]# t2 N5 k
5 ^ ?. v: W) {. c' y
1 S, M& ^) Y3 r7 ^1 n! w& u, t
/ }' {4 V( q. G4 Z3 z4 U6,一级七和弦+ p. R5 g. i6 |! ^0 w( Q: @5 I
* b9 n, a; [! [ x
这也是一个离调和弦。一级七和弦在C大调里就是C7和弦,1-3-5-b7,看清楚了,这是一个大小七和弦,是降SI而不是还原SI,在其他调里可不要搞错了。它的用处就是置于四级和弦前面,一级七和弦有强烈的倾向于四级和弦的特性,又由于它本身属于主和弦系列,所以如果我们使用了一级到四级的和弦进行,就可以在这两个和弦当中插入一个一级七和弦,形成C-C7-F的自然进行。有一首英文老歌就使用了该和弦。
0 _# b+ h0 i4 a) v
2 G9 W8 J7 B$ c; ^2 Z8 R
& Y N1 n# C. u! T0 n: v5 {/ v! D1 I
7,小四级和弦" D9 r! [1 Q8 ?; E. l
9 q: U0 ]- ~" ~8 E$ [* W5 T大调中,四级和弦应当是大三和弦,但有时侯我们也会使用它的降三音形式,就形成了小四级。它的最有效作用是置于四级和主和弦之间,也就是在C大调形成F-Fm-C的进行,小四级当然是一个小三和弦,它的加入会使音乐突然变得忧伤,所以它不但可以置于四级和主和弦之间,而且可以直接加在乐曲中的某个部分。著名的(雪绒花)在最后结尾时,就使用了小四级和弦。很多港台流行歌曲也使用小四级来表现忧伤与失落。3 h/ ^2 O$ }+ y% s
" z8 O' h' y/ ]
9 h; @) y1 R; T+ V) L' M
6 S) \* j3 n$ B8 M8,五级增三和弦 ]0 N* Z1 u( m7 |" g! s
% v) A( v' {& f& J% V& D4 I
这个和弦不算很常用。它升高原来五级和弦的五音,变成增三和弦。在C大调中是Gaug(G+),这个和弦的用处是当一个乐句结束在属和弦上时,可以用五级增三和弦来代替五级和弦,增加意尤未尽的气氛,然后音乐稍作停留便又从主和弦开始,这种手段在爵士音乐中有着较多的应用。
# j7 G) ?5 g u, c6 h
5 c) l, e. j. a0 R6 O; U2 V; [- P# Q+ V" B) G9 r! T
' `+ K! t! c) \) H3 i( v1 Y9,降六级和弦
9 Y- @- C" J/ E1 Y( X: O
& A9 E- M6 _( g& t是一个常用的变化和弦,是大三和弦,在C大调中是bA和弦,b6-1-b3,降LA-DO-降MI。这个和弦看上去离C大调很远,确实如此,因为它只有一个音DO属于C大调自然音阶,嘻嘻,就是这个DO成为降六级最大的应用之处。因为绝大多数大调的歌曲都会结束在主音DO上(首调),我们可以利用降六级含有DO音,把降六级置于主和弦的前面,达到一种特殊的音响。在C大调中,如果本来是G7-C的终止,现在可以用G7-bA-C来替代,这样就能得到这样一种效果:旋律虽然保持是DO,但和弦是降六级-主和弦,非常有色彩。它可以烘托出那种宏伟,壮观的终止,不是属到主简单了事。
9 m" |3 L6 n W
8 U1 K, o; B+ p x9 \
. W* V( h! K" `7 n0 [
+ U' S. Z( O: ~& d; W& ?" ~( c% Q10,降七级和弦
# ~+ q' J2 u |6 [0 |/ M
( ?% |. w ?. D- N相比降六级而言,降七级离原调好象近一点。在C大调中,降七级是bB和弦,b7-2-4,降SI-RE-FA,也是大三和弦。它含有RE,FA两个调内音,它可以被较自由地运用在歌曲中间部分,如果旋律中出现了这两个音就有可能使用降七级。在歌曲中如果在本来使用一般和弦的地方改用降七级,会有一种突然转调的感觉,降七级后面可以接1,4,5级和弦,C大调中,C-bB-C,C-bB-F等都是常见的。邓丽君的《千言万语》,TheBeatles乐队的,,都使用了降七级和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降七级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对降六级作进一步扩展,把bA-C扩展为bA-bB-C,也就是在降六级与主和弦之间再插入一个降七级,得到一个连续上行大三和弦的效果,更适合于那些气魄很大,雄壮而有震撼力的终止。
6 C) T: s+ \7 O8 I7 w) c x" \
( y+ Y0 o* G) c5 {4 d
5 l/ B( K. D0 T( \. o9 b2 ~2 k5 r. t5 U% A6 [3 l2 d
11,降三级和弦' p U9 C( @/ Z, ]
3 b+ H5 k+ i' D这也是一个用得不算太多的变化和弦,在C大调里是bE和弦,b3-5-b7,降MI-SOL-降SI,也是大三和弦。它离C大调也比较远,只有SOL是调内音,因此只有旋律出现SOL时,它才有考虑的可能。它适合在乐曲中起丰富色彩的作用,使用一下以后马上又回原调。这种和弦就一定要用得好,用得到位而不能滥用。有一首著名的英文老?lt;UnchainedMelody>(《奔放的旋律》--“人鬼情未了”的插曲)后半段就用了一个降三级。
! G( o; C# E L. \
) m3 i8 F. c4 ~/ U
^3 o1 }6 O; `
. `0 f9 I' W, b3 X2 |" ~: \四、和弦使用手段
' ?% p: L! a0 s0 j! B( [# k
J: I) o4 _3 W: ?3 Z* O: v/ H% O. ?/ X t1 ]
# Y8 Y Q) \; \- x1 v6 _: L8 R
1,保留根音
1 T: t2 p4 H- ^/ x: k; L9 e7 e2 j5 s2 e# ?) f* M4 m. n
这种手法在很多流行音乐中有应用.它的意思是在一段和弦连接里,根音不按照正常和弦根音走动而是一直持续在一个音上保持不动,最常见的是保留主音.- {, K, S: r; S* V
. p% D4 Y6 t0 J7 V& K6 J具体点就是类似这样的连接:C---F/C---G/C---C,和弦原来的意思是1级到4级到5级,但根音却一直保持在C上,这种手法也削弱了原来和弦间强烈的对比,使它们能"粘合在一起",所以能给人以稳定,温馨的感觉,用在前奏,歌曲的A段比较合适.
) g, ? n- |+ t0 s
. H5 `% m) `9 ]2 Y6 p% y5 Z- _BryanAdams的成名曲一开始就用了这个手法,你可以仔细去听一下.在经典和声学中称这种手法为"主持续音".和声就是这样奇怪,也许你会说G/C的和弦,用C作G和弦的根音,难道就不会发生小二度冲突?所以说理论既是我们前进的领航员也是最大的束缚,当我们把一串和弦连起来后,你就会发现根本体会不到小二度的冲突,试一下吧!
; F: V e' H5 _& M
, \, {" g4 P4 i+ n0 |% Z( c! U9 f) t4 |0 ]5 f" z- @% a' l) X4 G9 Z/ D
0 w6 C% X/ c: V* m& g; c+ H5 }2,延留音,先现音7 S5 u2 j G2 a5 |
3 V3 B1 P. B( j$ u% d: _
我一直感觉到,和声的最大魅力在于"期待感",也就是当一个和弦出现时,我们就等着它应该走向的那个和弦的出现,做到与我的"心理听觉"相一致.延留音和先现音可以满足我的这种"僻好".9 @2 j5 ?: O# Z% t; B$ ]: i- a: e
3 l% p, c3 J# ~0 g6 A$ N" R
7 K( X; i1 n% |* X6 L# g9 M* p# @, L6 I; j U8 U
我们先说延留音,它的意思就是把甲和弦中的某个音延续到接下来的乙和弦中,并且这个音不是乙和弦中的音.: ]9 C; n% @9 i9 l1 |
! b+ r3 x, h9 Q( A' K
A+ x$ k/ M& C# w9 t5 g( Z9 k/ s1 d, Y8 h* N& ]" ?% h
例如这样的进行:F---Gsus4---G7---C,其中Gsus4和弦的构成是5,1,2三个音,而DO音是从F和弦延续下来的,它并不属于G和弦,由于它加入了G和弦中,使G和弦原来的属功能被削弱,DO音代替了原来SI应有的位置,但抢了别人的位置是一定要还给人家的,所以"期待感"在这里产生,听觉上我们等待着DO进行到SI去,于是后面一个G7的出现满足了我们的听觉需求,并且最终解决到主和弦上,得到完满的终止.
& P0 ^9 _+ l( n- H( W3 c/ Q% x. T
) j- q, Q& l% h
( d3 G0 F! q9 s H0 ^5 G9 t4 y, O3 `- {
这是最常见的延留音形式.我们可以自己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把某个和弦的某个音延续到后一和弦上,造成一种"迟到的解决",很诱人的." I F7 V3 A) n) s! R
* }3 U. |4 h( j8 ~4 D5 M
! u& ~# t' K0 Y; ?+ ?2 @) x5 O$ d3 M8 C( d8 k7 O5 g* |0 X6 x
再来看一下先现音,它和延留音正好相反,就是在甲和弦中先出现了后一个乙和弦的某个音,而这个音并不属于甲和弦.当音乐进行到乙和弦的位置时,这个先现音成为了和弦音,音乐得到了解决.
& C9 d) M' J' }: h+ I' _2 P6 |' o2 n6 c
; ?0 x7 V( j, E* r1 K& o
! T% H3 a, O8 }2 v8 _8 {比较有效果的办法是先现根音.如这样:F/G---G7---C,它原本的意思是4级--5级--1级的简单进行,不过在4级和弦上它先出现了后一个5级和弦的根音--G,结果造成了一种很奇特的效果,使4级和弦也有了属功能,三个和弦的连接变得紧密了。
: j$ H+ Q'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