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大系》“音乐卷”前言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每当唱起一九四二年由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的深情、豪迈的《延安颂》,仿佛又回到那炮火硝烟的抗战年代,又置身于宝塔山下、延河水畔,又走到那黄土高坡、排排窑洞和延安父老乡亲中间,又听到那一阵阵此起彼伏、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遥远而又亲近的歌声。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湖南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延安文艺大系》,这一红色、浩大而具有史诗性的文艺工程,在万众一心共筑中国梦的今天面世,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其中的“音乐卷”聘我主编,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于一九五八年入伍,一九六四年从连队调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后,几十年一直在部队从事歌词创作,曾先后两次到延安学习、采风。尽管对延安时期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但编辑起来仍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好在有编委会和一些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我还是努力担当起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音乐卷”是《延安文艺大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编了九十多位作曲家谱写的三百八十多首歌曲。这些优秀歌曲在抗日根据地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的作用”。历史和人民已经为其做出划时代音乐经典的高度评价。 一曲曲抗日救亡的不屈战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音乐是时代的脉搏,歌曲是人民的心声。从浩如瀚海的延安音乐作品中,我们会看到这音乐浪潮是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一九三六年,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到达延安,带来了红色的革命歌曲。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我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延安,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中心,形成抗日军民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主战场。于是,以抗战为主题的歌曲应运而生。歌曲短小精悍,如军号,似战鼓,号召力强,震撼力大,覆盖面广。哪里有抗战的军民,哪里就有抗战的歌声。歌声与行动同步,歌声和刀枪共鸣,有的歌曲直接形成战斗力。如《到敌人后方去》(启海词、冼星海曲):“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包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座城/叫鬼子顾西不顾东/叫鬼子军力不集中/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赢/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胜”。把战略思想、战术动作、战斗任务、战斗目的,一一唱得清楚,一边歌唱一边实施,起到了鼓士气、壮军威、无往而不胜的作用。再如《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唱出了抗日游击队员的机警、灵敏、英勇善战,来无影、去无踪,神不知、鬼不觉,把鬼子打得晕头转向。 其他紧密配合战斗任务的抗日战歌、进行曲,如《反法西斯进行曲》(朱子奇词、麦新曲)、《抗战进行曲》(敏夫词、李焕之曲)、《让地雷活起来》(郑红羽词、张非曲)、《保卫晋察冀》(叶频词、周巍峙曲)、《战斗生产》(王莘词曲)、《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卢肃曲)、《说打就打》(谢明词、庄映曲)等,大都是蘸着炮火烽烟而写、迎着枪林弹雨而唱。有歌声就有队伍,有歌声就有行动。人民听了欢欣鼓舞,敌人闻之丧胆落魄。 一座座歌颂抗战军民的英雄丰碑 烈火出金刚,赞歌唱英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活跃在抗战一线的音乐工作者,含着眼泪悲壮地讴歌抛头颅、洒热血誓死抗日献身的英雄儿女。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词、劫夫曲):“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里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此歌用四句叙事、抒情的音调,以多段体歌词内容,反复演唱了一个少年放牛娃机智勇敢地诱敌、骗敌、歼敌,最后被鬼子惨杀的壮烈故事。有人物,有情节,简单明了,如泣如诉,声情共振,催人泪下。 延安音乐最大的成就是推出了史诗歌曲《东方红》。它唱出了一轮升起在世界东方的红太阳,唱响了一个时代伟人,唱红了一个新中国。一九四三年,陕甘宁边区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呀,哪里人民得解放”。这首歌曲很快从陕北传遍了华北东北解放区、传遍全国,成为二十世纪的一首伟大的颂歌。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填词民歌”,甚至把“大救星”上纲为“个人迷信”。事实证明,这是历史和人民共同谱写的一首划时代原创歌曲。歌曲由词、曲两部分组成。当一首曲调与歌词融合在一起时(有人比喻如男女结婚)便产生出一首崭新的创作歌曲。一首陕北民歌“骑白马”的曲子,如果不是与“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革命政治内容结合在一起,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和如此深远的历史影响吗?关于《东方红》的词作者,有的版本署名陕北农民李有源词,是他于一九四三年以陕北民歌《骑白马》音调填写了一首由十段歌词组成的“分节歌”,被当时的移民称为《移民歌》。不久,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将其进行了整理、删节,并改名《东方红》。据查,李有源的同乡李锦旗,一九四一年毕业于延安边区师范学校,后回县教书,是这位小学音乐教师和语文教员编写了《东方红》的歌词。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由公木、刘炽、王大化等人又重新编订了歌词。这是一首名副其实的集体创作,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东方红》已融入人民的感情,长成身上的骨肉,铸成民族的精神,是世世代代永远铭记的歌的丰碑。至于“大救星”,是解放区老百姓的心里话。“大救星”不是“救世主”。毛主席带领革命队伍,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为人民谋幸福”,还不是人民的大救星吗?何况歌词第二段就唱道:“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显然,是把毛主席和共产党连在一起的,绝不是什么“个人迷信”。历史就是历史,任何人不能歪曲。在一九六三年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作为大歌舞的开篇,伴随着“朵朵葵花向太阳”的群舞,高唱《东方红》,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后来,《东方红》的乐曲,还乘上卫星飞向太空,响彻天下。这首《东方红》歌曲已与中华民族、中国这块土地、中国革命历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声音,怎能不永远高唱呢!
+ K1 h. [( Y2 i# g1 S$ g4 T4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