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契尼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作曲之一,他在歌剧的创作领域尤为突出,《托斯卡》是他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部。本文作者对《托斯卡》中的男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并阐述了自身的演唱和教学经验,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托斯卡》中男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和演唱要求。
& f* X0 B1 a2 y+ ]' w) }4 [: p! c0 T" G% l. {6 \" \0 F- q- m
关键词:《托斯卡》 男高音咏叹调 艺术特色 演唱要求
# T: |+ x1 T+ M( X. [3 o" W$ R$ y7 U: t. X" h( g
意大利继威尔第之后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是谁?非普契尼(Puccini,1858—1924)莫属。普契尼的创作领域涉及歌剧、合唱、管弦乐、室内乐、歌曲等诸多方面,成就最高的当属歌剧创作。普契尼一生共创作了12部歌剧,他以感人肺腑的戏剧情节和优美清新、结构缜密的音乐成为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有影响的歌剧作曲家,揭开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9 W4 M" l8 D" p0 ]3 Q
: X' v5 i+ {/ y8 J
普契尼的歌剧继承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传统,题材大都取自现实生活,反映普通人的遭遇,特别突出深受生活煎熬、具有辛酸经历的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他的创作继承和发扬意大利歌剧注重歌唱性曲调的传统,同时吸取了19世纪以来欧洲歌剧和交响音乐创作的新成果。他的歌剧既抒情又富于戏剧性;声乐演唱综合歌唱性和朗诵性音调,突破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界限;在牢固确立声乐主导地位的同时,注意发挥管线乐队的表现力,使嗓音和管弦乐队织体水乳交融,推进了20世纪歌剧艺术的发展。《托斯卡》是普契尼最著名的三部歌剧之一,本文拟通过对本剧中两首马里奥-卡瓦拉多西的两首咏叹调进行分析,分析其艺术特色,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托斯卡》中男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和演唱要求。
4 N `6 Q1 I0 M9 v" j$ H, `. x3 ^1 l8 d% ^3 Z
一、咏叹调一般出现在歌剧情节发展的重要时刻,主要表现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以此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戏剧发展的氛围。咏叹调虽然并不直接推动情节的发展,却是歌剧中最富艺术感染力的唱段,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旋律性。在《托斯卡》这部歌剧中,大部分的咏叹调是戏剧性的,这对展现剧情的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都具有突出的作用。
1 T6 n& Z) J7 P" C0 |
5 _. l& s; m# c8 X* j: O 马里奥-卡瓦拉多西是歌剧《托斯卡》中的男主角,歌剧叙述了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掩护爱国志士而被忠于爱情的歌唱家托斯卡误解,最后两人双双死去的故事。整部歌剧中卡瓦拉多西有两首咏叹调,普契尼在烘托紧张气氛的基础上,利用脚本中所提供的一切抒情因素,竭力去渲染人物的感情色彩,突出了声乐的重要性,发挥了男高音的独特魅力。
7 S% l% b' f3 J# T8 ~ b1 @; k& s
+ ?4 w8 y+ e& _2 R2 C; d0 j 《奇妙的和谐》是歌剧《托斯卡》第一幕罗马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演唱的一首咏叹调。这部歌剧没有序曲,只有三小节的三个和弦的最强音(fff,tutta,for-za),用来表现警长斯卡尔皮亚狡猾而固执的性格,便立即拉开了第一幕。
2 g7 ]1 J) t; J! p$ T0 z8 h; p z
$ g' o* ^" ~( H 卡瓦拉多西在教堂里画着一幅圣女玛丽-马格达伦的神像,他热恋的女友托斯卡动人的身影一直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的一面作画,一面浮想联翩,他的遐想就像大海的波涛撞击着他的心灵,突然他发现他心爱的托斯卡的倩影在他的画布上油然而生,这个惊奇的发现使他激动不已,他情不自禁地唱出了《奇妙的和谐》这首咏叹调。! m- l5 O; `. [" N$ m2 x
4 t1 i3 Y" o5 X% {: \
此曲旋律优美动听,是简单的三段体结构。第一段的前两句旋律平稳谐和,表现了他那惊奇的发现,使他发出了轻轻的而激动的赞叹声。从第三句开始直到第一段结尾,旋律上运用了连续大跳的手法,表现了卡瓦拉多西对画布上的托斯卡的赞美,唱出了他心中的爱情,唱出了他内心的激动和爱的美好。第二段为3/4拍,共计四小节,像是在自言自语,赞美艺术的神奇。第三段又回到6/8拍,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接着使音程展开,把旋律推向高潮,展示了在卡瓦拉多西的心中蕴藏着对托斯卡一样的爱情。
$ r- L: B/ G1 {+ o5 G4 z& ?2 m3 x% W$ 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