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孟姝瑱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在世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对当地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创新已成为区域科技与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发展的根基所在。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该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制约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要因素有:
(一)内部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
因为技术研发与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直接影响当期的企业赢利状况, 许多决策者在发展创新战略时都存在着保守心理, 由于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加上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 导致企业投资者在投入资金时犹豫不决。当前,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其激励机制大都软弱无力,其表现是奖励的力度不够,达不到应给予的激励水平。特别是物质奖励太少,不足以酬劳创新者所付出的智慧和劳动,起不到激励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畅
近年来,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也采取了不少解决方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问题目前仍然是制约科技创新发展遇到的“瓶颈”。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融资难。目前,济南市亿元以上规模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只有2家,过亿元的投资担保机构仅7家,融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机制不完善、不灵活,与银行合作能力较差,担保资金少,作用不明显。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银行普遍推行贷款项目经理制、贷款员责任制等,银行开始关注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增值性。由于高科技企业经营风险高于传统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仅靠民间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这导致科技型企业的筹资能力不强,无法吸引投资商的注意力。这也成为制约山东省企业不能发展壮大的因素。
二是民间投资尚未完全启动。相对而言,我国民间资本已经比较丰富,目前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存在诸多限制,甚至一些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也不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在一些垄断和半垄断行业,如电力、铁路、公路、邮政、电信和市政设施等行业,不仅企业难以进入,就是非本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民间投资尚未完全启动,极大地缩小了企业投资与发展的空间。
三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二板市场”尚未启动。风险投资无疑是适合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特点的融资渠道,被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但受我国体制、法规不健全以及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等的制约,成立的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也难以真正按风险投资机制运作。此外,在整顿金融秩序的同时,没有制定出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鼓励和允许管理规范、经营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活动。
(三)企业政策法规不完善
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是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向国有企业倾斜。这种政策尽管在近年有所改变,但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特别是国家在现阶段仍然在大规模地实行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由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非国有企业,自然就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从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分析,目前政策主要是扶持那些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于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关注得不够。
二是企业面临的孵化器问题。从目前的运行模式来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多数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绝大部分孵化器的收入来自房租或者是拨款,好的孵化器也只能做到收支平衡,特别是孵化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与投资支持,自身还未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政府的扶持一旦取消,孵化器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在管理体制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基本沿袭了过去的模式,随着场地不断扩大,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难以及时响应孵化企业多样化、深层次的服务需求。
三是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求具备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介服务机构,但是服务机构还不够全面,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还比较低,仅限于会计、法律服务等方面,而金融、咨询等服务机构还相对欠缺。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提供担保、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的公司和机构相对较少,并且现有的公司和机构以政府投资设立的为主,市场化运作能力较低,企业基本上无法获得资金支持。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制约了自主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四)产权结构不合理,科技资源分散配置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难以摆脱靠国家政策扶持、靠优惠措施、靠项目投放等依赖心理, 在这种依赖心理的支配下, 企业不可能主动地制定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激励机制, 企业自主创新自然就缺乏制度和机制上的保证。目前, 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尚未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和条块分割的限制,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平台,经济、科技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各自推动科技进步, 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 关键领域、重要行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没有建立城市技术创新体系, 导致了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与科技相互脱节,造成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等院校科研优势明显,企业研发能力较弱,近三分之二的发明专利掌握在高校手中。
二、优化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的路径分析
通过区域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关系到山东省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山东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省情,决定了山东省必须依靠区域技术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一)改革创新科技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第一,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现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要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实现科技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优化重组,政、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资源的运营效率。第二,加强分类指导。对基础性和公益类科技机构,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对技术开发和服务类科技机构,应逐步转化为科技型企业。第三,根据需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研究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前瞻性、关键性项目研究和开发,为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保障。第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运营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信息、人才市场及其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平等、开放、竞争、激励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逐步形成由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中介技术服务、科技管理、科技企业等组成的科技运行体制。
(二)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具有山东特色的“三大体系”建设。一是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保障,以建设10个省级以上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为载体,构建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源头创新网络;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扶持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形成由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组成的技术创新网络;三是以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推广体系。组成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对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山东省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