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悠久历史和学术传统的世界名校牛津大学近年来在英国音乐学研究中逐渐突出,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学术地位,集中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治学思路。作者以在牛津大学的亲身经历为主,结合实地采访和考察,总结了英国音乐学教学与研究的特点,特别是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以期为国内的音乐学教学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W3 O2 U! f" _
$ ]0 F. m) R( s' J 关键词:牛津大学音乐学 教学与研究 音乐表演研究
3 F# @3 g9 R" X0 t4 `0 z! m* G6 ?7 R
5 Q$ d- f" c1 m7 u7 P$ b 英国音乐学教学与研究总体上体现着一种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研究趋势。在理论上,秉承世界名校的丰厚学术资源和批判吸收、兼容并蓄的学术传统,牛津大学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新颖、视角独特、范围宽泛;在实践上,依靠欧洲经济文化中心地位所带来的大量文化艺术机会,和西方人对精神生活的一种较高追求的愿望,牛津大学不仅音乐氛围浓厚,而且音乐实践中也透露出较强的学术气息和钻研品质。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学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使音乐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不知不觉地消失在人们对音乐的信仰中,并保持了一种开放性的学术心态、前瞻性的研究视野和不断创新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文中笔者将以自己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在牛津大学音乐系作访问学者,以及走访英国名校名家的亲身经历,探讨有关英国音乐学的教学与研究状况。
$ }4 W0 p. c% b/ y/ j) i2 W# _ T* q1 M" b2 ] i' F9 M3 ~1 Z
首先,英国牛津大学是众所周知的具有世界上最悠久历史和丰富学术资源的一流综合大学。学校教学研究机构主要由38个独立的学院、6个私立集团和70多个院系(加上研究中心、院系附属研究机构和团体共400多个)组成,最早的学院成立于13世纪,最新的学院成立于2008年。牛津大学的外国学生和教师群体占总体40%,教员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学教职员工,加上学院聘用的教职员工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人员共18000人,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有1600人(加上访问和客座的研究员共3500人);学生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1月统计共21000名学生,其中本科生11723人,研究生9327人。其中中国学生(742人)是仅次于美国(1549人)的第二大国际学生群体。建于1602年的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是世界上最好的图书馆之一,除了3万电子期刊和其他格式的资料外,收藏印刷品1100万册,40%的使用者来自牛津大学校外。所有这一切使得牛津大学成为了一所高度国际化的大学,这种高度的国际化不仅使得牛津大学的学术与研究保持了开放性的视野和接纳机制,也反映在具体的教学与研究特色中。- D: n+ A; E; V5 `+ U
9 u! K3 U+ s0 S9 {8 ? 其次,在牛津大学的学术资源和背景下,牛津大学音乐系近年来发展成为了英国音乐学术研究总体实力最强的音乐机构,它是以教学和研究为主,有约20名教授和研究员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6位作曲家和6位表演艺术家兼从事作曲和表演的创作和实践),在音乐学研究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牛津大学音乐学的主要专业领域有历史音乐学、音乐理论和分析、歌剧研究、批评音乐学、表演研究、流行音乐研究、电影音乐研究、录音音乐的历史和分析,音乐与性别研究、音乐与舞蹈研究等。同时,音乐学各个专业领域间相互联系比较紧密,有时,同一学者兼从事不同的研究方向。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几个研究方向是:. L! D2 n5 N7 B- l& c2 ~5 S' M
/ |2 `- p0 q% N* r 一、音乐心理学。主要兴起于2002年,学术带头人是伊瑞克-克拉克(Eric Clarke),特点是用实证的、理论的和计算机的方法,发挥心理学家、科学家和音乐学家的优势,进行跨学科的音乐认知、人类音乐能力的计算机模式、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的情感与意义、音乐发展心理学、音乐与意识等方向的研究;
- P8 G) y d) A+ {8 R
0 Q8 j8 ^0 [1 c% r+ [1 b- h) X 二、早期音乐研究。早期音乐研究在英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教堂礼拜仪式文化对古乐的传承和传播至今仍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牛津诸多学院都有自己的唱诗班,学院的礼拜堂经常成为古乐演奏的重要场所,音乐系以古钢琴、大键琴和管风琴为专业的学生颇多。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有一个世界领先水平的数字化研究课题于1998年建立起来,名为“中世纪音乐数字图像档案馆”(DIAMM),研究者利用牛津图书馆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收集了欧洲13-16世纪的音乐手稿,并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建成了一个庞大的网上数据库。学术带头人是安德鲁-魏森(Andrew Wathey)教授、伊丽莎白-E.里奇(Elizabeth Eva Leach)教授(马肖研究专家)。
0 I/ @% @, `( n: C/ a H- X" \# E% Q$ ^4 }$ \0 K* t
三、民族音乐学。学术带头人是马丁-斯托克斯(Martin Stokes)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土耳其和埃及音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民族音乐学也是作为音乐数字化计划的一部分,课题名称是“音乐、数字化与调解:跨学科研究”(MUSDIG)。这是一个开始于2010年由乔治娜-波恩(Georgina Born)教授和几位博士生组成研究团队的五年计划。主要考察古巴、阿根廷、加拿大等六个国家的音乐,探索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和媒体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考察数字化和数字媒体时代的音乐变迁。0 v1 z( H. q% C; v1 p
: [& G, `$ m+ S. q. R 四、音乐表演研究(后面会进一步介绍英国音乐表演研究的情况)。这一方向与前面几个方向都有一定联系,学术带头人是伊瑞克-克拉克(Eric Clarke)教授、劳伦斯-德福雷斯(Laurence Dreyfus)教授。前者主要采用计算机、心理学的实证和分析方法,研究“作为创造性实践的音乐表演”,以及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各种音乐形态;后者主要采用历史、分析和理论的方法从事早期音乐表演研究和音乐阐释。. T2 m9 G( ~- k& X
1 ~% k4 c6 b; {( t4 e6 M+ _- }4 N" b 以牛津大学音乐系为代表所窥见到的英国音乐学教学总的来说体现出这样几个重要特点:: ^4 O: ]( G, z5 J2 Y
, {$ j0 u; y7 u2 f' m x) S0 m
一、集体讨论、主动参与的上课方式。牛津大学的音乐学教学由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两个部分组成,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研究生教学。课程设置依教员的专业领域而定,涉及到音乐研究的各个方面。以培养综合性的音乐人才为目标,研究生的教学一般都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的研讨课(Seminar)形式进行。指导教师有时会选定一些发言的主题,有时会让学生自己拟定主题,但整个过程无疑都是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采用授课形式,教师时常退居到听众的地位,但是其适当的总结指导则又会起到画龙点睛,让学生茅塞顿开的效果。
6 d5 b' w; D3 x6 W- i# T
8 ^. d# V' }2 V% N+ c1 n 二、批判吸收别人观点的思维训练。所谓的"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形式是指一人主发(presentation),一人评价(reflection),其他参与者讨论(Discussion),最后由教师点评(conclusion)的方式(PRDC),同时,这种形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一种很强烈的批判性(Criticism),极大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习惯和批判精神。可以说,整个课堂到最后都成了激烈辩论的赛场,观点在不同的批判和反驳中走向深化。
. K7 ~& ?- h2 ]# l+ O7 F7 S) Z. c. l' U1 v+ x" g+ u) p
三、集思广益的效果。在这种研讨课的教学中,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跨学科意识得到很大的增强。因为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每个人的发言主题不同,无形中拓展了每个参与者的知识面,同时,针对一个主题,大家可以共享无数个观点,有些主题无疑是研究生的毕业选题,通过这种形式,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国内研究生阶段通常所谓的"开题报告",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听取意见并加深自己思考水平的极好机会。7 B2 {# a7 E# Y) i) w
0 K2 b# @+ O' q; }( u; i3 Y* u
四、角色转换中得到的综合训练。每位参与者在研讨中都会分别处于四种不同的角色,作发言人时需要理清思路,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作评价人时需要解读别人的观点,掌握别人的叙述方法,并在批判吸取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作群体讨论者时通常需要联系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别人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深化讨论;作绝对听众时,可以做笔记,记录思想的精华或启发之要点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之,这种角色的转换使得这种课堂的意义深远,学生获益颇多。. g/ ~1 b x5 G* d& N
. n5 U+ n: m1 n. Q: Q
五、学生时常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而老师总是处于一种指导者的地位。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研究生的研讨课上,也体现在本科生的讲座(Lecture)课中。虽然,本科生的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比例会相对多些,有一个系统的提纲和讲稿,并配合课件的运用呈现课程的内容,但是不管是研究生的课还是本科生的课,每堂课的主题背后都有一堆参考资料,不仅清楚地表明了教师的课程资料的来源,也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相关的书目,进一步深入课程的内容。这样对于一个积极的学生来讲,每个星期的阅读量都非常大,需要做的功课非常多。0 Z: A0 }9 X7 ^3 r* N
$ _( I& Z' k5 T7 q/ J3 G% } 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教授学生看待问题的方法。除了研究生阶段早就已经进入这种思维训练之外,本科生的课程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比如,以牛津大学音乐系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为例,国内这门课程是按年代顺序介绍各个时期的音乐现象及特征,是"真正"的音乐历史课;而牛津的这门课教师拟定的是"音乐乐谱与阐释"、"音乐的历史表演问题"、"音乐与性别研究"、"音乐与政治"等八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段历史,使得这门课成为了"问题史"、"专题史",这无疑在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历史上都产生了一些什么样的思想,它们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和发展,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些问题,这种"问题意识"是教学的核心。再如,剑桥大学的音乐学本科专业个别指导课上(笔者有幸在约翰-林克John Rink教授同意之下观摩了他指导四个本科生的个别课),也采用了研讨形式,学生对有关肖邦音乐的几个课题分别进行陈述,并分析和评价陈述材料,教师不断指出了学生陈述中对概念运用的不准确的问题、逻辑层次的不清晰的问题,最后在与教授的交流中得知,他经常对学生感到不满意,因为他认为学生们还是对材料描述得多,评价和思考得少。笔者认为,从本科生就开始采用这种研讨形式,这对学生的表达、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 U M- H( T: X. G- P- H
0 H- z4 a7 B: I% ]1 O 七、高度集成(compact)的授课特点。牛津大学音乐系一年只有3个学期,每学期只有8周,每周只有1小时课时(1小时/周的课时量主要指本科生的课程;研究生的研讨课一般为2小时/周,但有很多研究生的课程一学期只有4周或6周,表面算下来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比国内的课程要短得多,但是实际上从上课经历看,课程的信息含量却非常大,因为教师重视的是研究方法和视角的传授,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给予,所以教师一般都会提纲挈领地陈述课程内容,并适当地举例说明其分析的方法,然后给出一大堆参考书目,于是学生课后,乃至下次课前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就很多。同时,教师的指导也给学生留出一定的选择空间,学生会针对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方向去选择需要进一步阅读的资料。另外,英国的音乐学硕士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学生要想如期获得硕士学位需要在一年里(半年的学期时间)完成四篇短论文和一篇长论文,时间是非常紧张的。但是,在看似非常短的学习时间中却孕育着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世界最先进的学术成果。无疑,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启发式的教学观念、批判性的思维训练、高效性的学习状态,这一切形成了引领英国音乐学教学的牛津大学教学特色。
- d, p; ]1 `1 S" N4 X; r& k4 H! V* d) D/ t( x( Y" V,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