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响“中国侨都”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今年以来,江门市启动“街头艺术工程”,实施才艺展示、书画作品、艺术教学“三上街头”,让市民在街头巷尾受到艺术熏陶,将文化渗透与市民的休闲娱乐融为一体,将江门打造成一个绚丽多彩、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现代都市。街头艺术工程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一族的好评,大批“粉丝”不断通过微信、微博朋友圈点赞、转发、评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7月12日中国文明网) 在常人的眼中,“街头艺术”往往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为“街头艺术”大多是分散的小打小闹行为,也不会形成所谓的体系逻辑。然而,对于现代城市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来说,“街头艺术”其实更应该且能够成为城市文明最亮丽的风景线。对于整个城市文明来说,如果我们只是聚焦于“室内文明”,这显然太过于局限,只有将城市文明的范围扩展到外界,将“街头艺术”也加入其中,才能在让“街头艺术”迎来春天的同时,也真正提升城市文明的指数。如果“街头艺术”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共同提升,就能够广泛影响人们的视听,从而带动整个文明素养的提升。 那么,如何才能够促进“街头艺术”发展?江门市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那就是走好管理这步棋。人们经常将街头流浪艺人当作流浪汉驱赶,而如果一座城市连这样的流浪艺术家都难以容纳,说明这座城市的宽容度还很欠缺。因为这些流浪艺术家们带来的不是社会秩序的混乱,而是人们对于高雅艺术的体验。比如当你走在街头的时候,一曲悠扬低沉的《二泉映月》响起,你会不会默默驻足聆听?这就是对“街头艺术”的基本态度,要允许他们存在下去,且要通过管理手段的递进,其按照既定的正确方向发展,而不是陷入无序的状态中。 更为重要的是,广义上的“街头艺术”并非只是指流浪艺人这么简单,其有更为广阔的内涵和外延。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公益广告,比如我们建造的各种法治文化园地,比如公园或广场上建立的各种雕塑。凡此种种,都应该纳入“街头艺术”的范畴中去。既然如此,对待内容如此庞杂的“街头艺术”,我们该做的除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外,还应该做好统筹规划的任务。即在哪里建设,建设什么,是否符合当地的文化底蕴,这些内容都应该有细致入微的统筹规划。只有如此,“街头艺术”才不会昙花一现,也能够真正深入人心。 城市文明发展到今天,沉淀了太多的历史因素,也积累了无数的点滴故事。在这些点滴故事里,“街头艺术”是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我们只有重视这样的艺术形式,才能以宽容的姿态接纳出现在城市中的各种“街头艺术”,给他们以生存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新的时期呼吸新的空气,以充满个性的文明旋律,为城市文明的大乐章伴奏。
; }. B E8 n$ ?' T+ s6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