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儿依偎在爹爹杨白劳身边,手执一段红头绳,眼神和表情里都是欣喜和满足,这是父女间的温情时刻,也是旧社会穷苦百姓在大年夜里短暂的幸福时光。歌剧《白毛女》中的这一画面,和这段“红头绳”的唱段,是中国几代观众的集体记忆。2015年是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为传承经典、培养艺术新人,文化部组织复排歌剧《白毛女》在全国巡演,近年来曾主演多部民族歌剧的雷佳接过“红头绳”,成为第四代白毛女的扮演者。加入这个团队,雷佳称,“感到特别荣幸”。! h3 X5 M9 t; ~
7 p1 u, ]" _# u+ j: ~# M4 G* b
基层体验生活,像回到乡下外婆家
' t3 @+ [; E) `9 W) I' }- z
+ h' Y5 e) C8 {3 J; C- F 当初进剧组时,雷佳没想到复排这部歌剧需要两年的时间,也没有想到“投入是无止境的”。她讲述整个过程:“每天学习、排练,后来拍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然后是舞台版的全国巡演,时间和行程都非常紧张,体力上也透支得厉害。”舞台版歌剧《白毛女》自2015年11月开启在全国多个城市的近20场巡演,巡演的最后两站是长春、北京。高强度的演出,使雷佳在长春演出时就病了,“重感冒、咳嗽、气管炎,全都夹杂在一起。输液、吃药,中药、西药,中式理疗,扎针放血,所有的办法都试过了”。
( @, A0 K! j& z9 P7 K' l X2 b
( q5 Q3 P0 D9 p: A5 r" L, A 一直到2015年12月下旬,北京站的巡演已结束不少时日,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在北京举办首映礼,在台上的雷佳被主持人建议唱几句,她说:“我的感冒一直都没有好,就给大家清唱几句‘北风吹’。”她一开嗓演唱,台下就有年轻的记者发出“哇”的一声惊叹。
. _, w0 K& O, j! d' I+ Q9 J2 e0 f4 ~( ` V0 f7 w
在歌剧《白毛女》复排巡演的过程中,雷佳清晰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也看到剧组其他成员“脱胎换骨的成长”。2015年年初,剧组30多人奔赴白毛女故事原型发生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深入生活,分散住在老乡家,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H% x! |7 \7 D: c' j% H$ @
3 E# |$ }* n% p5 G* P “乡亲们很淳朴,也很热情。”雷佳回忆在河坊村的采风经历:“他们把家里最好的饭菜拿出来招待我们,教我们和面、包饺子、贴饼子,让我感觉到特别踏实,就像小时候回到乡下外婆家一样,很亲切、很快乐。”3 `& Q/ [$ ~- u) n' |# | u
1 i+ `4 S; C. |/ g) I X( \9 Q) b
在歌剧《白毛女》第一幕里,飘雪的大年夜,喜儿知道能吃上饺子时,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雷佳说,自己是南方人,以前对饺子并没有那么深刻的感情,家里也并不经常包饺子,但是在河坊村,她吃了很多顿饺子后,才知道饺子在中国北方的农村有那么多的含义,“只有最重要的客人到家里时,老乡们才会招待吃饺子,而我们那时候在村里几乎天天都能吃到饺子,这一碗碗饺子端在手里,都是沉甸甸的”。
6 b7 ]4 N, J+ b$ t- [ U5 @' L0 x; W# w$ _" K# e6 v Q# v
“去河坊村叫采风也好,体验生活也好,走基层也好,最大的感受就是,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真正了解我们唱的是什么,演的是什么。”雷佳说,歌剧《白毛女》在全国各个城市巡演期间,她常常会想起河坊村乡亲们的那一张张脸,“总是感觉责任很重,我想要把曾经发生在那里的故事讲好,也想把乡亲们想说的话说出来”。
5 C }. W1 N7 c {+ b% a) L) H9 R# z# p2 o' \
“进了剧场,郭兰英老师就一直叫我喜儿”' X9 O& l) F. a9 T
O8 U: J, I* ^, m( y" ?) h
在雷佳看来,这次不仅是复排歌剧《白毛女》,更重要的是学习当年延安鲁艺为人民创作的精神。她介绍,剧组曾几次去参观了鲁艺的原址,因为原址正在搞建设,大家必须趟过一个巨大的泥泞的坑,才能到达目的地。“鲁艺原址真的是庄严肃穆,能看出那里环境很艰苦,但前辈们在这里创作出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那里展出的前辈们的历史故事也很动人,其中孔迈先生,也就是原中国驻法大使孔泉先生的父亲,在他19岁时给家里写的一封信对我触动很深。他在信里说:‘父亲母亲,请把我献给祖国吧。’这句话写出了鲁艺所有前辈的心声。读了这封信,我深刻地感受到,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会有那么多优秀的有深度的能激起人们共鸣的作品出现。”
) F" j/ P+ j* E' j
% y% V" j* s' I! b2 N$ ` 在歌剧《白毛女》排练期间,85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第二代白毛女的扮演者郭兰英应邀从广州到北京指导演员们表演。雷佳说,从进剧场起,郭兰英就没有叫过自己“雷佳”,都是叫“喜儿”,叫扮演杨白劳的演员高鹏时,也是说:“杨白劳,你过来。”有一次,雷佳和高鹏排练一场戏,她觉得对方的动作很慢,就说了一句:“你快点!”她回忆当时的场景:“可能是说话的语气有点重,郭老师就急了,说喜儿你对爹什么态度呢?我当时就愣了一下,然后觉得是自己错了。在郭老师的眼里,只要进了剧场,每个人都是在角色当中,不应该有超出角色以外的动作。这就是老前辈们对待艺术的态度,也让我知道只有敬畏艺术,你才能够演绎好它。”7 k) L7 |6 C3 q/ k8 b
( D1 a$ f |* K2 T+ F- o
本次复排,歌剧《白毛女》原作者、90多岁的贺敬之亲自把关剧本,对于这部自己20多岁时创作的作品,他精益求精,一直在修改。“他是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真正的榜样。”雷佳说。著名作曲家关峡任音乐总监。“关峡老师带病坚持创作,新写的几个唱段都得到了贺老的认可。”雷佳介绍,“尤其是喜儿逃进山里时的‘我是人’这个唱段,了了贺老一个心愿,他一直希望有一个合适的唱段,在这个时候表达喜儿作为人生存的权利。这个唱段他一直在等,一直没有等到,这一次,终于等到了。”
/ j% u8 f G: {! {* V7 W5 C1 a
- ?* ~8 M' D" e, Y2 ]9 W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5 g5 \+ y$ X$ S5 t Q
3 U: f H0 g+ {1 v; B0 x
歌剧《白毛女》的演职员队伍,是一个让雷佳说起来就很感慨又感动的团队。为了协调民乐和交响乐团的融合,指挥刘凤德一遍遍跟乐队磨合,“永远都是满头大汗”。剧组的演员们每天都会根据专家的意见调整表演,不断否定自己,推倒重来,经常又回到原点,也经常会为了一点点突破而感到欣喜。3 z' T2 c+ o& Z: v0 M6 i
* q7 e' ~ s0 j g- P+ z: K( Z$ K 这次复排舞台版歌剧《白毛女》的同时,也拍摄了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电影。“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第一次就意味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雷佳说,拍摄电影时,演员们在三伏天穿着大棉袄唱着“北风吹”,苦中作乐。在这个剧组,大家都是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儿。“电影版导演侯克明在我们特别需要的时候,主动参与到舞台版的排练当中。一些演员的生活压力也很大,但他们为了把这部戏排好,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放弃了其他工作,两年来一直拿着最低的工资。”( x0 z1 ~- `! I- _3 k, a& ~7 V& N; d
3 X- m" |; k3 b( `
出演喜儿这个角色,在雷佳看来,是她艺术上的重要一步。歌剧《白毛女》在全国的巡演结束后,她听到了专家们对她的赞誉和提醒,“说我进步了,说我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我知道自己是怎样跟大家一起进步的。团队的力量推动着我们每个人的进步。就我自己来说,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只有深入基层,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代言、为人民创作,才能在艺术上真正有所建树”。
& ^) I+ q# ^3 q' t* v2 V1 ] u h, Q. A8 J!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