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92|回复: 0

[直播视频连接] 经典不褪色 魅力在人心——纪念《白毛女》首演七十周年复排巡演侧记

[复制链接]

668

积分

3

听众

413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新手

积分
668
么么哒 发表于 2015-12-17 21: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L2 a% U' J2 v2 t* s) ^
 12月15日晚,首都北京,华灯初上,北风袭人。中国剧院的舞台上,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
  H5 P  ?# Z' {7 f( e& Y7 P  当《北风吹》的旋律从乐池中流淌而来,一个久远的年代仿佛苏醒,剧场观众席一片阒静。待那抹熟悉的红色飘然而至,唱词轻启,许多在座的老人早已泪流满面。
/ c0 d9 N5 [3 m3 ^- {1 w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一飘便是整整七十年……( O* a! z" D' k  ]
人才辈出七十载
' l5 J5 o' m7 ^1 h3 w. ?7 Q  七十年前的一个明媚的春日,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在革命圣地延安公演,轰动一时。传说中的故事经过舞台艺术的加工,尤为动人 心魄。有人为杨氏父女的遭遇失声痛哭,有人对黄世仁、穆仁智怒不可遏,四月的延安借此腾起了冲天的革命之火。这时,距离新中国的成立仅有四年时间。
  b4 u6 \: m5 Q- z" a* ~% E  经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意气风发、十年“文革”的风雨飘摇和改革开放的万象更新,七十年来,《白毛女》初心不改,并被改编为电影、芭蕾舞剧、 京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延续着不朽的生命力。其中,歌剧版的《白毛女》和“喜儿”形象尤为深入人心——这也是本次文化部组织复排歌剧《白毛女》的缘 起之一。3 [# Q: d8 O( `8 c
  第一代喜儿的扮演者是女高音歌唱家王昆,1945年首演之时,她只有20岁。王昆将一个穷人家闺女激烈跌宕的一生演绎得活灵活现。郭兰英则 被公认为第二代喜儿的代表。作为今年新版《白毛女》的艺术顾问,已是85岁高龄的她曾从千里之外的广州亲赴北京,辅导演员排练近一个月。1 ?" j9 q# u" ~( d, E+ Y; C
  15日晚演出之际,满头华发的郭兰英就坐在观众席的正中间,这时距她1947年第一次演“喜儿”,已过去了68年的时光。“不要问我满不满意。”当记者询问她对于当晚演出的看法,她几度无言,目光始终不能离开舞台,“观众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
& V6 F) r5 T8 I9 g: A  同样作为新版《白毛女》艺术指导的,还有第三代喜儿的演员代表、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彭丽媛。数代前辈亲身垂范指导,也让本次喜儿的扮演者雷 佳身负正能量的美名与传承的重任。“老师进了排练厅,从来不叫我雷佳,而是喊我‘喜儿’。进了排练厅就是进了这个角色,不能超出角色以外。”雷佳说。$ P  R8 A5 }- u
  老一辈艺术家的执着与入戏,以及不畏艰难的意志,都让作为新人的雷佳心生感佩。在天南海北巡演多场,她也曾遭遇肺部感染的侵扰和医生的警 告,但始终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她太爱这个舞台了。”在指挥刘凤德看来,历代“喜儿”的品格早已融入雷佳的血液中,为她擎起了新一代“白毛女”的鲜红旗 帜。
9 s6 N; o4 ?) N2 i* D5 T大江南北奏新音- N3 w2 K" x! \; B
  宝塔山上人未老,延河流水不尽流。3 L9 U. c/ Q, X
  11月6日,新版《白毛女》重归故里延安,也揭开了为期一个多月巡演的帷幕。
' P7 r% T  r2 Z  在延安。多位曾亲历解放前《白毛女》首演的老人来到现场,他们有的是退伍老兵,有的是当年的娃娃,还有的正在住院接受康复治疗。然而七十年魂兮归来,一样的味道,一样的感受,却让这些目睹山河巨变的故人齐刷刷湿了眼眶。/ _, k) \8 U. W  Z; T( W) t
  在上海。《白毛女》导演助理朱亚林一度担忧,“看惯秋月春风”的上海观众能否接受一部充满北方民间元素的作品。然而当全场起立向演员致敬,朱亚林也禁不住笑中带泪,加入到鼓掌的队列中去。
6 t% `6 a/ z. ^, s) [7 f# F) C  在广州。年轻学子占据了观众席的半壁江山。热情开放的青年人从一开始的叫好,到乐声渐起情节渐深厚的无言凝噎,再到唱段高潮处的掌声潮涌。不着一字,却成为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的明证。& K0 M- V) `7 A4 e# }
  当大春参军返乡后向乡亲们诉说“我在山西当了兵”,太原观众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热情的山西老乡更始终忘不了老一代的“喜儿”郭兰英,为在她指导下的精湛演出备感亲切自豪。
# R& i! _. ~. S* B  而在“千里冰封”的北国长春,舞台上下的“万里雪飘”交相辉映。“不管对哪一代人,经典永远都不会过时。”东北观众的话虽简洁明了,却掷地有声。
; x6 E! f2 x6 q% o- d  在长沙,在石家庄,在济南,无论身处哪个城市,《白毛女》演出的盛况都可以用“一票难求”“座无虚席”来形容。杭州剧院甚至由此创造了自己 今年的单场“票房”纪录。更为难得的是,观众从垂髫稚子到白发老叟,从青春伴侣到耄耋夫妻,都在同样的旋律和唱词中动容。除却历久弥新的经典之外,还有什 么作品能如此接地气,如此深入老百姓的心坎呢?) g; R6 T5 I' c; a1 j& O5 `9 F
扎根生活为人民1 ~; L( @( r0 S6 T& W$ ]+ w
  “新版《白毛女》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捕捉到当年的印记。”总政歌舞团一级作曲印青如此评价。在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看来,新版《白毛女》不是 一次简单的复排,而是具有原创意味、有思考、追求明确方向感的经典重读和再现。“情感没有改变,情节没有颠覆,却不露痕迹地加入了新的元素。”( }, Y$ M% r/ e+ A5 L
  在创新性的呈现中,担任音乐总监的知名作曲家关峡功不可没。他带病上阵,亲力亲为,将数场戏的对白精心打磨为唱段,其中既有大春和喜儿相逢 的那段互诉衷肠的二重唱,也包括“白毛女”在走投无路之际的谣唱曲《我是人》。“让变成‘鬼’的喜儿为生存的权力而呐喊,其震撼程度绝不逊于任何咏叹 调。”剧评人曾鸣说。
+ ?9 V1 W2 T. N! r# Z4 T" m1 ~) k" V  不过,任何创新的实践都离不开传统的广袤沃土。用歌唱家廖昌永的话来说,需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而编剧盛和煜则把该剧作为“中国风 格、中国气派”的代表。无论是暴风骤雨的细密鼓点,还是酣畅淋漓的大鼓敲击;无论是从北方民歌改编的《北风吹》,还是效仿戏曲的手眼身法步,新版《白毛 女》都堪称是民间故事、民间语言和民族音乐高度统一的作品。
1 |  ^! H5 L; s% n( n5 b  “一部戏的生命力来源于生活。”在济南演出期间,任职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的李云涛说,从70年前张鲁、刘炽等作曲家走向民间收集音乐 元素,到如今主创人员到白毛女原型地采风,都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鲜活体现。而一路跟随指导主创团队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政委乔佩娟则指出,复排歌剧 《白毛女》回答了“为了谁、如何为”的问题,用实践告诉我们要创作歌颂人民的戏剧,代表了一条正确的创作方法和创作道路。3 s4 G: C) ]. Z. ?& {1 i
  “重人本、接地气、通民心。坚持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原则。”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在观看完北京的演出后,激动地评价 说。在他看来,《白毛女》是一部有艺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艺术和谐统一的作品,它以铁的事实回敬了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表明革命文艺传统是繁荣发展社 会主义文艺的传家宝。
_1_reference.jpg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8-13 01:22 , Processed in 0.130238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