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61|回复: 1

[名家特写] 记忆撑起交响乐的春天

[复制链接]

6716

积分

10

听众

1618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6716
geci888 发表于 2016-4-25 18: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镜像
6 w4 {% g. J1 r' z
5 M( u" W4 _: Z' i. X  4月8日,伴随着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指挥家陈佐湟执棒贵阳交响乐团带来的《历史的回声——中国交响乐早期作品专场音乐会》,国家大剧院迎来了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音乐会现场,陈佐湟用一句话表达了对前辈的致敬:“国家大剧院承担的使命与责任要求我们,不仅要支持、发展中国交响乐的队伍,更要传承中国交响乐的文化。某种意义上讲,这场音乐会是我们和大家一起进行的一次中国交响音乐寻根之旅。”
! b0 k0 j% \0 a% J( z( Y: U+ J' R" u3 p- w( I0 Y
  由国家大剧院、中国音协主办,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支持的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以“中国交响乐记忆”为主题。自4月8日至29日,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上海国际青年管弦乐团、台湾长荣交响乐团等全国12支交响乐团汇聚国家大剧院,演绎不同历史时期29位作曲家的34部作品,《怀旧》、《思乡曲》、《森吉德玛》、《瑶族舞曲》、《山林之歌》等悉数在列。国家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追寻中国交响乐的发展足迹,挖掘、弘扬中国音乐文化,推动中国交响乐事业的繁荣发展。
1 D8 v! d  a1 l& j) G: F' P
6 z) ~* @" ?6 n7 C  从“背影”到“前景”! i! G' s( U8 k( R* t9 X7 U' d
: t$ x9 H* x9 M6 l
  19世纪中后期,中华大地阴霾笼罩、风雨飘摇。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大门,西方音乐文化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涌入而渐成影响,中国音乐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铜管乐器为主要构成的军乐队或西洋管弦乐队陆续出现,与之相应的交响音乐创作亦逐渐兴起。; {" R" U7 g! a6 s
8 F/ ~; X3 q  ]0 A, \
  1916年,萧友梅在留学德国期间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管弦乐作品《哀悼进行曲》;1929年,黄自在美国创作了《怀旧》;1937年,马思聪创作了《思乡曲》、《塞外舞曲》;1946年,中央管弦乐团在延安成立,从中走出了贺绿汀、金紫光、李德伦等一大批音乐家。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乐团、中央广播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广播乐团等陆续成立,经编整、合并、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遍布全国的交响乐队伍,更留下了李焕之的《春节组曲》,马思聪的《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辛沪光的《嘎达梅林》,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以及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朱践耳的《节日序曲》,王西麟的《云南音诗》,吕其明的《红旗颂》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交响音乐经典。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中国交响乐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交响音乐作品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加上陈怡、陈其钢、郭文景、瞿小松、叶小钢等优秀作曲家和一批青年作曲家的接力,交响乐队伍持续壮大,中国交响乐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 n& ?4 H7 y: ?) h* Y$ W3 H
' ?  u) X* B) c( \  经过百余年发展,中国交响乐到达了新的历史阶段。然而,当西方作曲家的作品被频频搬演之时,中国气派、民族风格的交响乐作品演出并不多,大多数人对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历史也不了解。业界人士认为,中国作曲家的作品难得有机会演出,已影响到青年人才的培养,交响乐的普及教育工作也任重道远。( V# i8 r& t/ g- d4 \

) B1 a0 v9 \( _& k9 e
; K2 r8 K0 Y' i' u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16

积分

10

听众

1618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6716
 楼主| geci888 发表于 2016-4-25 18: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 i  M# S1 K5 G+ D) B9 R6 t& a  为详实了解中国交响乐发展历史,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特地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走访老艺术家。年逾八十的作曲家施万春说:“中国作曲人一直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平台演出自己的作品。近年来,中国交响乐事业发展迅速,全国各地交响乐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却很少有机会听到中国作品的演出,这是很大的遗憾。”
0 a- N) m) F6 o6 c- e6 w: `; o0 M4 _7 R- d$ N
  从“汇演”到“寻根”9 K8 O  y* Y0 n2 r" G; L
8 t2 r% n$ `! D4 k! x6 n) |% Z! I
  “中国交响乐之春”可谓应运而生。它的背后,是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的文化使命、历史担当。在传承和弘扬中国音乐文化上,其长期不懈的努力与探索,脉络清晰,鲜明有力。: x+ r. H; R6 [6 d' u
9 \/ p8 ]6 y& ~) F. o' ^
  2008年4月,国家大剧院开幕不久就策划推出了首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开始讲述有关音乐的“春天的故事”。在随后每两年一届的“中国交响乐之春”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交响乐团都会在春天如期相聚。其中既有百年老团,也有新锐劲旅,曲目设计兼顾西方名作、民族经典和现当代作曲家作品,加上汤沐海、陈燮阳、陈佐湟、谭利华、俞峰、张艺、李心草等指挥家和吕思清、宁峰、朱亦兵、秦立巍、孙颖迪等明星演奏家的加盟,活动举办得愈发成熟,影响也越来越大。除了音乐会演出,诸如“艺术家面对面”“经典艺术讲堂”及音乐研讨会等配套活动,也增添了许多看点。4 a' z- g5 H* C1 z/ A- H- U

* i4 g4 ^* [2 T$ ~7 H0 q  在2014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上,大量中国特色的原创曲目成为每场音乐会的招牌,如《西湖寻梦》、《岭南风情》、《云南随想》、《土楼回响》、《鼓浪屿狂想曲》等。一些极具中国特色却并不经常上演的协奏曲目,如唢呐协奏曲《黄土情》、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等,让观众耳目一新。汤沐海认为:“中国交响乐的发展经历过很多磨难、曲折,总觉得应该把这个历程中的音乐整理出来,让人们较为全面地、完整地了解中国交响音乐的面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家梁茂春也表示:“从萧友梅1916年在德国创作《哀悼进行曲》至今已有一百年的时间,现在是很好的契机去做一次回顾,也是时候该把那些濒临失传的早期交响乐遗珠重新拾起。”
" O3 w3 y: N, L
; }/ `& m! Y7 L. x; w7 E$ _' {  从“汇演式”的相聚平台到“寻根式”的音乐文化之旅,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以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为主打曲目,一切似乎水到渠成。其中,施万春的代表作品《节日序曲》于4月13日由山东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演绎,老人家非常欣慰:“这是一次高瞻远瞩的策划,国家大剧院通过自己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全国音乐院团,一同重视中国交响音乐文化,这必将有力推动中国交响乐事业的繁荣发展。”: z$ G6 r8 j& _% T# A  U
% t8 c3 t  w" R& [6 e' t# P7 P
  中国音协副主席、指挥家谭利华表示:“马思聪先生在60多年前创作的《山林之歌》到现在看来都非常先进——作曲技法先进,民族风格地道,很多手法到现在都没能被超越。”在他看来,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作曲家已经熟练掌握了中国元素、中国风格、中国文化底蕴和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通过历史的回望去感受中国交响乐的精神面貌、风格气度,非常有意义,对交响乐的未来发展也能带来很多启发。
5 t- x! v! ?6 J2 k' p" W9 F: C& Q8 o, ?/ O/ n# T& b. Z
  4月8日的开幕演出过后,梁茂春感慨:“最高兴的是,第一次听到了中国第一首管弦乐作品《哀悼进行曲》。这是整整一百年前的作品,是我国管弦乐创作的真正开端。一百年后听到它,可以证实:我们管弦乐创作的起点足够高。”《人民音乐》编辑部主任张萌认为:“很多尘封于历史教科书中的作品,通过‘中国交响乐之春’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并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得以领略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交响乐发展刚刚起步时期的大致样貌,更可以从中体会到早期艺术家所开创的努力学习西方不同风格创作技法的同时,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音乐语汇和审美趣味,使这一具有世界性的艺术形式成为表达中国情感、传递中国精神之有效手段的创作道路,依然指引着今天的音乐家不断追求和探索。”6 g& q# C( G* U* o2 N1 K

! l3 f5 D0 Y$ w- \* R6 F  从“普及”到“培养”
9 h3 I# G" ^! |, [7 G, R2 h4 c3 S8 u: }7 k0 }
  当人们迎着中国交响乐历史溯源而上,领略音乐中的峥嵘岁月、光影流年,一个带着新世纪气息的鲜明旋律正汇入其中——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交响乐之春”只是国家大剧院推动传承和弘扬中国交响乐文化众多品牌中的一个,它们的和声才是国家大剧院秉持宗旨、担当使命的“全音色”。其中,观众普及和青年人才培养更是举措众多、不遗余力。
$ F! P6 E/ i# i. ]1 ~: P8 u9 o
! o) }: d5 R6 f0 F. H  “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青少年艺术周”“春华秋实”……在众多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中,高雅音乐所占比重超过1/2,且形式不断丰富——从音乐会演出、音乐知识讲座到黑胶唱片等文博色彩的展示体验、走进校园的演出交流等。2011年,国家大剧院策划编纂的“国家大剧院音乐讲堂”丛书出版,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由衷欣喜:“通过阅读这套讲堂风格的丛书,会有更多的爱乐者认识并了解高雅的音乐艺术,国家大剧院长期坚持的艺术普及理念,在功能上也会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效。”
3 p' c0 C' }  h# B5 p- ^# Y  \4 `9 V6 f2 w4 G$ i5 i& p
  国家大剧院旨在鼓励当代严肃音乐创作而设的“青年作曲家计划”,自2010年至今已推出三期。其最大特色,就是在作品征集的同时,邀请国内优秀职业院团,为优秀作品免费组织面向社会的演出。据统计,在第三期终评音乐会前,“青年作曲家计划”已成功举办了28场新作品展演、3场新作品专场音乐会,吸引了逾3.4万人次走进音乐厅观看演出。- ~# P) z! z: W+ I; Z/ U

# U6 x) S* T8 s/ M/ J, _  经过历时近两年的征稿、评选、作品展演后,第三期“青年作曲家计划”于2015年12月8日迎来了它的终评音乐会,李萌能的《彼岸花》等6部作品幸运地拿到了入场券。首期和第二期获奖者与之同样幸运,因此计划而崭露头角的青年作曲家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首期计划获奖者杜薇的《袅晴丝-惊梦》很快被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德国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先后演绎,第二期计划首奖得主肖瀛的《天边一朵云》于2014年5月赴英国格拉摩根峡谷现代音乐节演出,而叶彦辰的获奖作品《碧塔海之晨》也在国家大剧院第四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中亮相,“青年作曲家计划”效应渐显。而其中像《袅晴丝-惊梦》等注重民族传统与西洋作曲技法相结合的创作也获得肯定,被认为是很好的引领。
5 e+ B8 k, u% C1 P; v7 C6 `/ ~' E' |' q  m" _0 Z! f
  “现在很多人从国外回来后,虽然学到了外国的作曲技术,却不接地气,好像观众越听不懂越好,越怪越好,这是很有问题的。”在施万春看来,如果整个思维模式都是西洋的,何谈中国风格。汤沐海高度评价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立意,认为其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交响乐的中国精神、中国风味。他说:“当我们回头去看,会发现另外一种风貌,比如鲍元恺老师,他是扎根在民族的土地上开垦,致力于表达中国精神、中国风味,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难能可贵。” 谭利华也表示,应该不遗余力地去传承、弘扬中国交响乐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 p+ T+ ^. l7 j) Q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6-18 17:30 , Processed in 0.116943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