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98|回复: 1

[填词技巧] 填词技巧(九):词的章法

[复制链接]

3665

积分

23

听众

171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665
gxyg 发表于 2015-10-6 23: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学者学习填词时,应该初学者先选择易填写的小令,用一词调多填几次,熟悉后再用其他词调。在有了一定经验时,可试用声律较宽的常用长调进行练习。总之掌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长期坚持,比较琢磨,经过一段时间便征服这一精美的古典艺术形式了。2 E6 b+ p# A4 e
  一、填词的基本程序:5 E0 @9 ]; |% k: Y/ F- @2 b
    
% A5 x$ q" [3 e3 {4 W  p    1、立意:主体的感受,适合词体表达者,将它化为情绪。最好选取生活中的特定场景,仅表现一点最优美的情绪,最深刻的印象,最真实的感觉。1 Y& R! R5 W0 f! O9 y% `' z
    ! V9 j$ b3 }  I% Q3 p
    2、选调:考虑所达之意与某词调之声情的吻合,而且要考虑内容的分量,看适合小令、中调或长调。' p) W: z1 V% B) B' Z1 e2 _
    
( U! I+ b: N. O4 |8 e9 j) G; z4 T6 D    3、择韵:各韵缘有特殊的表情作用。这须作者参考名篇,细心玩味,总结经验,首先考虑用平声韵 或仄声韵,然后再考虑用哪个韵部。初学者最好选择宽韵,即该部所收韵字较多的,避免选择窄韵,即该韵所收韵字较少的。当然最好选择你所熟悉的韵部。8 R! b1 r! b  k. z( W# j7 ^7 \
    
6 _" S) T) m* \" d    4、谋篇布局:小令单调,因篇幅短小,不须考虑布局,填写双调应大致确定上片与下片主要表现什么,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忆旧,下描述现实等。; M) f' o% I# ]* _+ }$ |4 ^, d
    
) }$ B0 I9 e& C5 e* P  二、章法  * ?% O7 e1 C6 p6 K1 L1 ~+ j9 Y
  
9 {4 I, s! c- [; U$ h  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开头、过
( V+ B9 z- h5 r8 P8 o4 ?" i5 K  片和结尾怎么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有特色的4 N) q3 P! b8 `9 L% q  p( @
  写法。
# G2 v2 n. \( k. V  & e( N1 j3 g  @/ c
  (一)、起句
5 n5 b$ ?' ~! N, V0 M0 E# T  
) @! L1 Z( }3 A5 R! M- U  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象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7 O, M' }/ V0 v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
, f5 @; e6 V" L; @  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
' j* w( l/ ?3 b5 c. z/ p( N/ c. L  而下。称之为“造势”。这种方法不单豪放派词人指陈时事、言志咏怀时常常使
' ]) d" h5 X+ b  用,就是婉约派的抒情作品也不乏其例。
9 t4 t4 k  i9 k3 Y' L& Q; S  柳永是很擅长铺叙的,他写钱塘一带壮丽景色和杭州繁华生活的名作《望海3 a0 w. c2 J" [8 I/ A2 J* x
  潮》,便有一个似乎颇为平直的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
' f; \$ g  D7 }, ^# z  华。”象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了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接着镜头由远而
) A- s. e) |- ^( [  近,写全景、写江湖、写市廛、写西湖、写游客,便都有了一条贯穿的主线,使, k2 Y9 t8 [7 k; C1 a6 y$ o
  读词者不能中辍。同时,作者先抹一粗笔,接着再皴染着色,精描细画,吟出
2 R; R0 n4 U1 z4 [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精炼秀丽的名句,粗细
- {" n7 h; }; I# H. q: k1 x8 u  相映,韵味更显丰厚。
$ Y. W: C; q; X- A7 ?  有时开头虽全用平常词句,组织起来却显得奇特豪迈。如刘过的《沁园春》/ ?* i: W- Q0 |0 t. `; ^; K
  (寄辛承旨):“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使入一读便好象听到了词人  l! _- U) j5 z' i2 l
  的朗笑,摸到了词人的脾性。接着,笔锋突转,平空请出白居易等三位历史人
/ V5 p3 f/ s% x' f  物,传声肖形,借古人之言,表自己之志,全用赋法而带有很浓的浪漫主义色4 G/ P3 B& F7 ^: m* W  Q
  彩。如果没有开头那样一个开门见山的起句,后文就会显得平淡了。
  g2 A5 n7 z3 I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4 e2 E$ r; M! N  Z3 v6 w( e$ ]: V* t/ x
  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 Z3 B7 a) r# U2 t, p" K* `  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手先画出一幅春江静秀和平的风景画——山前飞着: v( m- G, Q" ?/ P
  白鹭,水底游着鳜鱼,多么自由而恬静啊!这样的开头正是给下文以渔父自况的
" S# ?/ q, }- i: |' g# S  作者出场造成一个典型的环境;作者也用这个环境寄寓自己要求超脱现实的思想
( u1 S# c: b$ i# Z7 f( t/ U3 T  感情。 ( q# k* d' U/ u, I4 ~" F4 A8 w
  写景为的是写情,是苍莽阔大还是静谧偏狭,全由主题需要决定。同是写秋
0 L; U. q, y/ g# d) O  景,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v! c" U0 Y# U$ ?7 b' ^5 n
  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炼地描绘出一个寂寞、雕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 u3 c6 ^+ Q8 K* G3 L
  生羁旅难熬、心情调怅的感觉。辛弃疾的《水龙吟》主题宏大得多,他的开头是
$ b, p0 b4 |7 p) u' @8 ~* h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多么广阔的江南秋景,我们感到的是阔大
3 k6 z$ i" E9 t7 W- P  苍郁而不是凄凉孤寂,因为只有这样的境界才切合作者宽阔的胸怀,才包容得了
" e/ X0 T) T: ~) |  作者在词中寄寓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激愤。 1 j* M. v, J8 A7 W: I% M; @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入深思,使入急于要看下4 p  w1 I5 ~  r* F1 w) m5 n/ d% C
  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渭“造
2 f# |2 o9 O3 x: n  s. ]  思”。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有如引弓发丸一
) h2 E8 p- R* A' E/ |: c3 L  般。 / z8 E& v! g' J( V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重无数。(欧阳修《蝶恋花》) ' {6 Y8 i& Q" y$ H; u9 o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李清照《临江仙》) ' K* D+ ?! b" E* s$ |
  这两段都是先用一个特指句开头,说是“特指”,其实答案已隐含其中(烦恼+ s* ~% ?; K. K: E+ k
  无尽,庭院深深),因而下文都不正面作答,而用肠断、春归写出相思、怅恨,! J0 ~0 |- {$ s
  用柳烟、雾阁象征深院浓愁,意境比直陈深了许多。
2 E& u5 a3 Z3 a' g. K# m  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表达细腻的感情,但名手也能用来表现豪放
- y% h6 i1 T5 g- P  的精神。例如:
% Y1 l! ~/ X; _7 Q6 N3 |: j4 J9 i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苏轼《满庭芳》) ! A# o, r& A/ s$ Y
  问语似乎平常,答语却出人意外,一问一答特别显得深情而豪迈。清郑文焯评  V. a; g9 q0 ]1 v) o& {8 X
  他是以“健句八词,更奇峰突出”。
9 a8 h2 L+ [( {* ^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辛弃疾《王楼春·戏赋云山》) % h% x6 X$ w+ c
  出语便很奇特,答语又故意含混,确能使人仿佛面对云峰,有神奇怪异变幻莫
  X! `6 ]1 i$ x0 j0 I  测之感。
" a& |' U, E; }9 B/ F) x9 I  
, D' G$ N/ G4 T& l- K, j* Q3 _# _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65

积分

23

听众

171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665
 楼主| gxyg 发表于 2015-10-6 23: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过片
& Z. Q$ E$ I; c0 U1 d5 _  + S7 D0 i2 d; m& E. J3 `' j1 d* y  y
  如何过片: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厂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过去写词、评词的人% X2 C$ Z1 V7 s+ z+ {
  是很重视过片的,特别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 张炎)
. y$ j- ~% w4 N; G9 W  “承上接下”是个总的要求,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沈义父
# G4 v" J$ j; Q  L, S  《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要
/ r0 Z% F( G( y- L6 \  人们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
) {* W/ i: l( b: X2 B/ r$ u  过片的具体作法千模百式,并无成规可循,常用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9 L. z8 f9 v9 e  1、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0 [( G9 R! d" V4 r
  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张炎, h4 y. Z- ]3 D0 O  J$ |
  推崇的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 S7 @  Y. D) j; w9 I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
$ ]) y- k0 y, q! }3 h  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
1 f9 I! g& B/ N+ M* @  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
  h* i- O) B+ R  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 J* I( {) G7 l/ z9 Y9 @& _1 c  这首词是写由蟋蟀的鸣声而引起幽思的。词有序说明作词的缘起:与张功父会9 o+ z; K, T7 ~' y$ Z: v
  饮,闻壁间有蟋蟀鸣声,乃相约为词。功父先成,辞甚美。姜夔则“徘徊茉莉花
/ T) c$ U" R0 m' ~/ D) U) e% K$ n  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词的起句就是呼应词序的,突出了一个
  Q* Z( ^1 {. i% l  “愁”字,也是全词情调的总括。听功父之词已有愁思,更何况又听到蟋蟀那象
4 s0 l$ ?4 [. i9 K, z( v% u" |  私语般的凄清的鸣声。这样,作者一开篇便把愁思与虫声紧结在一起了。接着,
( f- m* {! q5 b$ z  作者以寻声探索过渡,转入对蟋蟀悲鸣的刻画。他用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7 o/ B( ^% Z# N; `
  丝竹声,细致八微地比况虫声,又由这虫声联想到思妇无眠,候馆迎秋,离宫吊
5 d+ q7 U) ~  B5 h, D  月,突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感情,由此回忆到儿时的呼灯灌穴,捉虫为戏。两相
+ B* i5 Q& i! u  对比,越感到幽思无限。这一切部是连缀直下,很难截然分开的。而作者却却十' X0 y2 _# \3 o5 \( u% }- L8 y
  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前片尾句已经说到“夜凉独自
; }1 H& r0 P& N2 c  甚情绪! ”在这凄冷的寒夜中独自一人听秋虫悲鸣已经感到难以忍受了;岂料西
* G- g/ g" H& L' m* ~  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冷雨敲窗的声音!一个“又”字,既把上下片紧紧地连接起
; s" ~4 @) X3 B  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手段确是不凡的。
3 L6 w( E. r' @6 w' e$ l* U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
, y* v. Y8 _1 h& J% f8 S3 U  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
- L0 I$ `9 q& E  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 “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 H" \6 ?; E# ~2 J) {) L( K1 k3 h4 A* j
  “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山”3 w9 ]0 k6 N; V9 Z2 Z
  相连的过片,衔接得那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3 C/ e; B) m1 t% [  p! O. r" y! |  2、异峰突起,对比明显。过片处十分鲜明,看上去,好象上下片说的是两件
- S* \7 O* T" H) D  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样的过片,峭
3 ?7 E! m9 W" T6 E  q  G  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辛弃疾的《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就9 f+ I" M# _+ M
  是个较好的例子。
: t; M. O! G% c! S7 J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9 Y- j: `5 ?  j2 ]% P
  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 ?1 u8 _9 o: R- A$ J  D* w/ L
  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老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
% y* ?! o- K5 B  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6 y# ]3 J% Z- Y$ r( O* `' p) T  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却受到当权者
2 o- F# @; w$ s4 H8 L" b  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
7 ~! t8 W; N' W+ p8 [0 S0 Y  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一下子把人的视线导向峰顶,接
% \! P) ?5 p! b0 u  着吐出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愤为主而
1 M" d8 V! ?9 f, Y! W  起于激昂,界线分明,以对国家无比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激情贯穿起来。 6 a+ l! Z2 s3 }0 P$ T
  3、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
7 X8 l$ f' M! F6 {$ `1 c0 C  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
% C! I! {* Q0 `- D! y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
2 F0 r/ T& l( Y/ ^  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鬂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
* |, T+ T7 Q% M/ h  }  b+ s2 }  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
6 H  I" ]: o9 |3 \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下片哀诉今天囚虏处境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
- M5 l7 l8 @5 {( p. @2 o, M  反,对比是很鲜明的。过片处,上片以过去连干戈都不知为何物作结,下片以突1 h: p4 o: E/ k. f
  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首,互相呼应,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4 Q( D2 B+ T5 z6 S, ^* N0 M
  使人感动。陈与义的《临江汕》“忆昔午桥桥上饮”情况近似。上片追忆南渡前$ U: t+ V0 c. c* m2 S; g' k; k2 O/ }
  在西京洛阳过的潇洒岁月,下片抒发如今偏居江南一隅的惆怅之情,而以“二十
$ ~  m4 Q% \$ v% ]1 v) t" x- ]  余年成一梦”作过片,承先启后,而且定下了全词比较消沉的基调。 : y3 t3 {# }/ r4 z/ T
  吕本中《采桑子》是又—种类型:
% H- f' }' f$ Q6 U% P( P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
' s7 N1 E- k4 D+ _  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8 l5 L& C8 A. X4 q  上下片一正一反,没有明显的过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复,实现了上
9 I  t" k  ~2 F7 G  下片的联系与区分。
9 C2 n3 Z+ c; e$ {. j  Y4 ]9 B0 L  4、一总一分,直接过渡。上下片一总一分,其间往往没有起过渡作用的句
' ^0 p0 B( G0 {9 b  子,格式本身就决定了上下片既是整体又有区别的关系。
6 N3 N* c; e# f" H, F$ S+ L5 l3 d0 {  例如赵企的《感皇恩》词,写别情,上片总写,下片一句一层,分四层写离恨
* Z$ l8 C6 W4 q  的原由。从而,将别离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0 O" K  Q" Z3 }9 E( _
  5、有问有答,上下相接。李孝光《满江红》,上片尾句作“舟人道:‘官依/ L1 G8 S2 x4 Y$ l
  缘底驰驱奔走?’”下片首句说“官有语,依听取”,直问直答,比较少见。李: {- W+ W, O+ _$ f8 N% q% Z
  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以归入这一类: - M7 F* }6 c+ x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浯。殷勤问我归
: ~3 J( {& k6 }0 K& X  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
  ~  ?  }  s: i5 P2 ^  三山去。”
' |) {6 b- |& s! k  另一种是,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 M% M/ w$ g) G  ~$ w
  题而发,呼应上文的。这种写法比较多见。如: 2 H- n( D. j( K+ e5 z) M
  “华鬂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
$ L& m, [( M# b; Q9 N  \7 V2 o  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 y. D  s! ^( u9 `! t  b
  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
$ T; c+ ?7 i3 Q$ N8 y  时东逝?空怅望,脍美菰香,秋风又起。”( 陆游《双头莲·呈范致能待制》) . s: E' ?5 {7 D4 c  i. B$ N4 ]
  上片慨叹“壮志成虚,此身如寄”,深恋故国而飘落万里,结句含泪设问:旧1 x  `6 z+ }& `% E! |
  日的同志们已四散飘零,青年时在故都的慷慨激昂的斗争生活还有谁记得吗? 下
1 {& l  F( [+ |! L  文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又把笔锋转回到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用“尽道0 A; o* P" A0 i# |8 b2 I* F3 z
  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作过片。其实,这正是另一种回答方式:在
3 R: B( A7 t$ M7 ~. y  这样一个但求苟安而无所作为的环境中,谁还可能实现当日的怀抱呢?
  L- L: h$ ]4 y; Q% a2 b! L  辛弃疾的《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也近于此。他上片在抨击南宋那帮权贵+ A3 E' ?& h. R4 C5 A6 g5 c
  苟安误国的罪行的同时,提出了“谁是真正能力挽狂澜的人? ”(“几人真是经
, L3 D8 A" f6 s5 B5 Z6 v  纶手?”)“完成平戎事业才是读书人值得自豪的大事,你们懂吗?”(“算平戎万
+ H7 {" I% V  R% ]" o7 E' i  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两个问题。下片没有直接答复,却以“况有文
- K9 f" w" C( P8 N2 w+ b  章山斗”起句,对韩南涧发出了一连串的赞誉。这实际上就是对上片问题的回
+ O. e$ D/ A* ^% |  答:韩南涧就是能力挽狂澜的“经纶手”,就是懂得平戎是大业的“真儒”。
7 }: O8 P& ]# b$ t; C0 W! H  5 p4 o3 J8 b/ V) L
  (三)、结尾6 A, I# |" i- q- Q/ |$ m; f
  5 ?6 f0 X9 Y1 t9 z4 u" X* V, W
  一首词结尾是很要紧的,它往往是点睛之笔。尾句要能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非常重视它,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别下功夫。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犇马。”煞尾好象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没有力量行吗? 他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情况和方法:
* z! _" e- ^3 u2 g* I' K& f( b6 n  
7 b1 w/ L0 K/ J& S3 F  1、“词意俱尽”,点明主题。“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 ~' b/ W$ I# K
  理尽者也。” 5 j9 l6 B2 \% n3 m6 D2 h
  刘克庄的《玉楼春》(戏林推)全首八句,若单看前六句:“年年跃马长安市。
" Q# {  {) E- W& l9 _+ g9 _: |$ _, g  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 W. ^3 K6 K) y( U0 _6 G& H  _
  玉人心下事。”似乎只是在写忘了国家安危而沉浸于青楼酒肆的文人生活,没有+ c# i6 o% q- ^' ^$ e
  多大意义。然而,作者在词的结尾突然推出了“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
; m" G' L, ?! d9 e  泪。”两句,深刻犀利,使人猛醒,前面六句也有了着落。作者用尾句点明主
0 ^/ {( a% {5 p6 {3 m  题,告诉人们不要沉醉于颓废的生活而忘记了统一祖国的大业啊!
$ |5 l9 a+ ^1 Y! J  2、“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
5 z/ B. I0 n5 _' t8 k3 I  以长语益之者也。”
, X0 m, {- ~/ R! q  有的词也是在结尾处点明主旨,但写得不这样外露。他们用形象说话,显得感
- y( \0 C7 I* u3 W+ ^  情更深更细。例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全首都在以杨花比$ o4 c. O0 V6 a* y8 m
  离人,写得非常细腻缠绵,处处写花,但始终未出“离人”二字,直到结尾,说9 `* N4 e6 D. R- u# ~: e
  到被风雨击落的杨花化成了尘土,溶八了流水以后,才笔锋一转,说“细看来,
! o7 L8 e; T1 D( G" z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点破了题旨,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4 @7 ?5 E) K; z  3、“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1 Q! s8 o" }  N. e; y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加含蕴沉郁。作者始而痛惋人民的苦2 X  S9 N5 Q5 r+ ~0 @/ t
  难,继而表白统一祖国的急切希望,最后却说“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 `+ ~  y: S8 R  暮色笼罩中的大江虽然正使我苦闷,深山中却传来阵阵“不如归去”的鸟鸣。解
1 s7 c6 l5 c* K/ D  这首词的人,都说这结尾是消极低沉的,是作者孤独苦闷心情的流露。其实其中
, V9 z8 y( f+ W4 ?1 q' c  还有积极的一面。他虽然感到国势垂危如日薄西山( 江晚)不免惆帐,但时刻不: ]) G6 v# N7 r% s' i
  忘收复旧土,重返故园,那深山中传出的“不如归去”的呼声,就代表着作者和  m& N. o( Q9 L! U! V1 r7 e
  去国离家的人民的共同心情。
# B) N( A7 _2 w) ?, y  4、“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3 `# Z! v! m$ K& Y# F" P/ k# O+ d
  贺铸《横塘路》用问答方式结尾:“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_9 L' n4 q! c- L4 |- a* a
  梅子黄时雨”。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烟草、风絮、梅雨,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
- R$ `9 P' S2 C- ]4 K8 e$ l; `  题,很耐人寻味。韦应物的《调笑令》( 河汉)结尾“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 ]: M) C3 v) C6 t5 B- X
  绝。”与开头“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紧相呼应。柳永《雨霖铃》(寒) }; A' \, K- Z5 U. p
  蝉凄切)以深情的问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结,余意深远,这些9 w( n/ Y9 x3 r( O
  结尾都是很有特色的。 7 Q4 G9 J% b0 X  W
  因此一首好词,开头、过片、结尾是一个整体,必须合起来品味,才能知道它的妙
6 O" n# d6 C/ B5 m9 l& w. E  处。 & `" x6 n# h8 H9 ]5 T- M
  
* \( g$ S! j5 e; k8 O  创作技巧很多,但对初学者而言,要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靠自己摸索是不容易的,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总结古人的经验、诀窍,为我所用。: y9 W2 ~& h: q8 s
  清初无锡词曲家顾彩较早地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几可几不可」的要诀。其(草堂嗣响例言)列举云:
5 Q4 r! ?; F, M  E* S  “善为词者:命意欲高,亢激不可。选语欲丽,雕琢不可。   {/ k  O1 C" ?, @' J
  措辞欲近,俚俗不可。设色欲鲜,堆砌不可。 ' {5 y, q9 [" F( i
  下字欲隽,纤巧不可。言情欲深长,淫亵不可。 + S# V0 B6 Y4 {" t% I1 {
  吊古欲慷慨,咆哮不可。咏物欲精细,穿凿不可。
9 |! H* j2 z8 Q$ F+ i. e' O6 Q1 M  }1 D  赠答欲婉挚,率直不可。写景欲清新,平弱不可。 . c. F- S: B8 A! m
  拟古欲镕化,蹈袭不可。全意欲贯串,敷衍不可。
2 z1 H$ C9 ^0 V4 m  押韵欲稳当,强协不可。短调欲简警,庸谈无奇不可。
/ [1 n% {3 Y: ~; {6 w  n  长调欲顿挫,头上安头不可。至于用字犯重,当避则避,有意而犯,无妨也。”, r& A4 W" F* ^9 S
  这简直像一部创作秘法大全,天罗地网,恢恢不漏,但如果真按这方法操作起来,那里还知道怎么下笔。唐宋人大概不会理会这些「可不可」。不过,对于明清以后,特别是今日许多词人,这些忠告还是很有用处。正如学生描红,虽条条框框极多,但却是必不可少甚至是决定性的下一步。禁忌与要诀,其用大概如是。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4-2 08:51 , Processed in 0.124119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