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备课、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学生的学习指南,教材是一线教师、学生“天天见”的伙伴,这个伙伴“好不好”、是否受学生欢迎,一线教师或许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笔者特意采访了几位从事教学或教研工作的一线音乐教师,请他们谈谈对音乐教材的看法。 从打破垄断到“初步多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自2001年9月1日开始,我国上千万中小学生长期同时共用一套教材的局面已成为历史。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出版正式引入竞争机制,有十几家出版社参与编写多套全新的中小学教材,改变了过去指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独家编写出版的方式。在教材多样化和发行多渠道的情况下,学校和学生将开始逐步拥有对教材的选择权。 据教师们反映,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的音乐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版”、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人音版”、广东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的“花城版”等几种。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的朱江老师说,武汉一直使用的是“人音版”,之前她也接触过其他地方版本的教材,但感觉从教材的人文性、知识性、选择题材方面都是“人音版”做得较好。不仅教材涵盖面大,并且改版后的教材选择的歌曲更适合相应年级的学生学唱。纵向来看,音乐知识非常有逻辑性,呈螺旋上升式地传达给教师,让教师很容易明白教材传达的内容和意图。朱老师说,武汉的教师普遍反映改版后的“人音版”教材最吸引老师的是歌曲题材的多元化,有经典的名家名作、有国粹京剧、有流行歌曲、有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并且配套的教学光碟非常好用,减轻了老师做课件的负担。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音乐教研员、上海道小学的王薇薇老师说,目前天津市小学音乐教材使用“人教版”、“人音版”,初中用“人音版”,高中用“花城版”、“人音版”、“人教版”。高中课程鉴赏部分是主要内容,“花城版”鉴赏内容较多,老师可选择面较大。 丰富些,实用些,也时尚些 采访中,几位一线教师都表示,期望教材辐射的艺术门类与内容范围更丰富些、操作实用些,曲目时尚些。王薇薇表示,现在音乐教师队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教师,有的擅长舞蹈,有的擅长演唱,有的擅长作曲,有的还是合唱指挥专业毕业的,建议教材可以多设计相关的门类,让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之前在塘沽区的年会课上听教师的展示课,王薇薇观察到在一位老师教《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时,学生还即兴改成了摇滚版,这说明孩子们能接受的东西很宽泛,但明显的这些都不是在课堂上学到的,教师有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教材以外的“度”。如果教材有涉及更多的方面,教师可以在把握“度”的前提下给孩子尝试更多新东西。 王薇薇提到,有些教材编写者没有实际教学经验,教材有些内容会出现与一线教师需求有差距的情况。特别是演唱和欣赏的曲目上,她觉得可以稍微时尚一些,与时俱进修订教材。当然,对于经典作品同样要传承。朱江说,教材的音乐要打动老师,才会打动学生。 “新多元”:结合地域发展校本教材、地方教材 教材逐步多元化带来的改变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更多思考。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教研室的董秀老师结合她接触到一线教师的意见说,教材多元化可以使教师的选择性更大,避免曲目陈旧,一成不变。为熟悉课程标准,有能力重组教材和教学内容,有能力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联系的老师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比如山东省高中也使用“花城版”,因为是广东地方教材,很多曲目对于北方的教师而言很陌生,备课工作量也很大,这样的教材地域性较强,对于很多没有能力整合课程、重组教材的教师,用起来感觉吃力,容量偏大。教师们都期盼能有适合本地域特色的艺术教材出现。王薇薇也表示,东北教师教唱“二人转”很容易,广东教师教粤曲很简单,都是地域文化,各地可以结合特色推广地方教材,其他地区的教师学生可以欣赏了解,而不一定“一视同仁”要求大家都去模仿。 教材连续性、系统性是一线教师们对于教材多元化改革和修订的最大期望,有的教师提出,有的地区更换教材频繁,年轻教师苦不堪言,这套教材教完一个循环刚要熟悉,又要换教材。董秀是高中教师,她发现教材里有的内容,小学有,初中有,高中还有,而很多基本的音乐常识,高中教师还得从零开始教。她建议编写教材的专家熟悉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便每个学段内容有延续性,逐级加深知识和技能,循序渐进拓展曲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