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91|回复: 0

[原创散文] 闲谈美食之一

[复制链接]
松茸茸 发表于 2015-1-16 14: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引古代的“深入浅出”之谈。清乾隆年间的《江宁府志》载:“ 购觅取肥鸭者,用微暖老汁浸润之,火炙,色极嫩,秋冬尤佳,俗称板鸭。其汁数十年者,且有子孙收藏,以为恒业。江宁特产也。”
         后人总结了一个“要诀”:“鸭要肥,喂稻谷。炒盐腌,清卤复。烘得干,焐得足。皮白肉红骨头酥。”
         当然还有个“三讲究”:
         其一、 选料讲究。
         选什么样的鸭?也要像人类选美一样,挺挑剔的。首先,体长与身宽有一定比例;其次,胸及两腿肌肉须饱满,且两腋有核桃肉;体重呢,去毛后,必须在1.75公斤以上;还要是健康的,犹如人类选美,要选什么“最佳活力奖”之类,当然,用技术手段可知是否健康,也可看眼睛是否顾盼生辉、脚爪是否有力等等。在宰杀前,要用稻谷催肥,这一点和北京烤鸭近似,而后者给鸭临终前的美食待遇更好一些。可怜的鸭啊,如果有思考的能力,一定在主人开始突然提高待遇的时候,大哭一场,因为自己的生命将“非正常死亡”,提前去体会“颈向锋刃,身献筷勺,味留人的唇齿间”。
          其二、 做法讲究。
         有的是从腋下插进一刀的,以保其形之完整,然后,再从那里拉出内脏。不管从何处下手,总之,刀口要小;另外,脱毛不用沸水,因为那样会烫伤其细腻皮肤,一些食客会挑剔的。腌制可不是简单的盐及味精之类,要用经过熬制的陈年老卤,配以各种香料,待一段时间入味后,在吊到通风处吹干晾透。
         其三、 食用讲究。
         先用温水浸泡,再用文火煮、滚水浸,直至熟烂,下一步就是捞起待其完全冷却后刀切。对于最后的“骨绿肉红、香味扑鼻”,当地的俗语就脱口而出了:“打嘴巴子不丢手”。
          除了板鸭,还有盐水鸭,因在中秋前后制作,而这个时候,正是桂花飘香之时,故美其名曰:“桂花鸭”,并非用桂花配鸭制作。看,起名的艺术能运用多好!前者俗,后者雅,高下立判,后者给人想象的空间是愉悦的。还有不少鸭,南京的鸭很出名啊,“哪位先生到南京转,拜托带一只给编辑尝尝鲜,至于是谁来买(实应为“埋”,这是有典故的,但以讹传讹的结果是约定俗成,就随大流吧)单,聪明的人啊快开言。”编辑终日不下线,将身来到点评前,虚心接受您教诲,我要马上道再见。
           南京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虽说号令全国的政权在此发号施令的时间都不长,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如今,依然保持“京”的城市已不多了,那么多曾煊赫较长年代的这个“京”、那个“京”已相对衰落了,谈历史,总给人沧桑感,还好,我现在谈的是板鸭,板鸭飞入寻常百姓家,它赐予当地人美味的同时,也通过悠久的传统积淀将深厚的亲情、爱情、友情联结成纽带、联结成快乐,我衷心地祝愿南京的人们学习进步、工作顺利、生活美满!你们那里的板鸭,让我边写边咽口水啊。
      我们不因人废言,不因为他或她并非名人,就轻视其言,如“位卑言轻”;我们也不因言废人,不因为其言俗而不雅,或表象偏激而看偏了人。我想:一些“名言”之所以不出自名人之口,是因为世上藏的龙、卧的虎不少,它之所以能不假名人而流传,是因为它们有其价值、具有某种真理性。我举之例,仅为沧海一粟,还有好多好多,我最开始已声明了,肯定会挂一漏万的,看,“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这难道不是无名英雄奉献的又一个“名言”吗?大家若有兴趣,可收集一下,陶渊明早就教导我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诸君以为然否?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6-15 19:31 , Processed in 0.11457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