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趁学生们午休时分,《我爱北京天安门》作曲金月苓等十多位词作家和曲作家,日前走进了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这是他们的第一站,过些日子还将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前往采风,为的是征集一批当代的少儿歌曲。然而,在与孩子们交谈时,一系列的问题却直面而来:当代少年儿童爱唱什么歌曲?还有多少专业人士热心为孩子们填词作曲?少儿歌曲式微,究竟谁之过?" k& J! Z: t. o( [
7 d1 }7 d+ I3 \6 L9 `+ k( T孩子大多不爱老歌
7 l8 I5 ^2 G U: F7 {$ d3 Z
( l9 ]) F4 ]' O9 ?3 b* @9年级的傅毅文、崔皓芸等几名女生说,她们喜欢音乐,班上也至少有半数以上的人在学乐器,但大家似乎都不太爱上音乐课,尤其是不喜欢音乐教材上的歌曲。比如,收录的几首上世纪80年代港台歌星的流行歌曲,可能编教材的人认为,这才是学生们喜欢的,殊不知,现在中小学生的听歌兴趣早已飞快变化,他们根本就不喜欢那些老歌星唱的“老歌”。几年前,在唱片社当编辑的金月苓,时常会接待自动来投稿的青少年,有的是歌词,有的是打好了小样的视听歌曲,但十有八九是爱情歌曲。孩子们对她说:“教材上的歌曲或青少年歌咏比赛上得奖的歌曲,其实大家平时唱得很少。”# R% o, R/ t! R/ F* ^1 ?, @
X$ C0 P; t. k8 x强制推广不是办法' _9 e8 B6 C- Y! D: X, j' h
9 A! l" D: g; w9 D! N: G9 L4 i6 l此次征集少儿歌曲活动由上海音乐家协会、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办,上海音协儿童音乐专业委员会、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承办。报名参加校园采风活动的老一辈音乐工作者十分踊跃。
0 p' b5 _7 M, [8 v) Q* m$ O+ b: G! t+ `( r6 f
军旅诗人李成福平时就热衷儿童歌曲创作,他的一首《擦黑板》曾两度在全国学生歌唱大赛上获奖。但李成福却认为,为孩子们写歌必须首先真正了解孩子的生活,了解现在的孩子究竟爱什么、想什么、喜欢什么,而不能再用“强制推广”的办法。他说:“在我看来,像《小苹果》这样的歌,歌词和曲调都算不得精品,但却不仅小孩子爱唱,大人们也爱唱,这里面肯定会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少儿歌曲创作者们深思。”7 p0 z% l2 k- L4 l# t2 @/ I4 A' k
4 N2 K, c0 T' `, C- Q6 T2 F把创作权还给孩子2 s D1 r! H* M) _2 s
, p2 G& u, |) u9 n
8 O. e& [" b( t2 h4 T. \2 P- b“能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甚至孩子们自己来编歌谱曲呢?”已经发表过1500多首儿歌的北新泾三小退休教师董文才说,少儿歌曲最终还是应该让孩子们自己编、自己唱,现在校外教育机构里各种培训班都有,但唯独没有培训青少年作词作曲的。再放眼现在的少儿歌曲创作队伍,几乎是以中老年人为主,70岁以上当爷爷奶奶的人不在少数,断层十分厉害,“接班人”问题亟需提到议事日程上。张东方老先生是40多年前红遍全国的少儿歌曲《小司机》的词作者。他说,和过去相比,热心为孩子们创作歌曲的人也减少了许多,精心创作了一首词,投给专业刊物发表后,稿费才区区四五十元。
) g/ [: [ e+ n6 k# A- ~2 `$ N* y& g8 z- y8 |( ^" k8 m5 P; e* M1 `
上海音协儿童音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健说,他们正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为孩子们写歌,音协也已团结了一批年轻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加入到了少儿歌曲的编创行列,年底前将完成征集工作,明年初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争取使一批优秀曲目亮相明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如果能有一两首少儿歌曲真正在全国传唱开,我们就算没白费力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