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停云者 于 2012-11-28 13:41 编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港台乐坛对大陆这边的冲击力最大,我们那时用随身听音乐,那时是录音机时代,当时虽然没有现代传媒的发达,可丝毫没有减少人们对音乐的迷恋。印像中张学友的一首“吻别”俘获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张国荣的“倩女幽魂”丰富了人们无限想象空间、谭泳鳞的“水中花”如空中的星星闪烁光芒无限、费玉清的“一剪梅”带你到那真情的草原、罗文的“尘缘”说着情感的梦幻、童安格的“一世情缘”打动了多人的心田、梅艳芳的“女人花”细述女人的芬芳、陈慧娴的“飘雪”是何种似水流年、陈淑桦的“梦醒时分”讲述女人的纯真、黄家驹的“海阔天空”让人心神皆振奋……那些歌曲迷醉了多少人的心灵!那是一个激情的音乐时代,音乐中注入了创作人的灵魂,堪称经典的时代。 到了90年代初期大陆也涌现了不少歌手和原创歌曲,郭峰的“甘心情愿”、老狼“同桌的你”、李春波的“小芳”、林依轮的“爱情鸟”、黄格选“纸月亮”、朴树的“白桦林”、谢东的“笑脸”、陈琳的“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高林生“牵挂你的人是我”那英的“雾里看花”……等多首精品歌曲,那是一个音乐精品时代! 好的音乐要求音乐人投入全部的激情和精力,甚至灵魂。可是到了现在,音乐可谓是多元化的、风格也各种各样,各种选秀,层出不穷,参于的人是越来越多,但是精品越来越少,经典几乎没有了,也许是审美疲劳,还是现代人创作时注入的精力和灵魂太少。 现在的娱乐界有个怪现象讲究“几栖”全面发展,可是全能的人毕竟太少,会唱的人不一定会写,会写的人不一定会唱,因为一个人思想和精力毕竟有限,观点毕竟片面,普通人太多,神人却不常有,老家有句俚语“样样通不如一本精”,想要有精品,就要精诚合作,并且各负其责。一首好的歌曲,曲固然是关键,不过好的歌词也能起来画龙点睛作用,曲和词是相辅相的,而到了后期伴奏的乐器,及演唱者的实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现代人的压力可能太多了,功利心也许太大了,做到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的人太少了,况且这是个浮燥的年代,所以很难有人静下心来创作音乐,商业化的成份太重,只注重唱片能否热卖,关心唱片质量和内涵却起来起少,所以注定了口水歌、跟风歌越来越多,所以现在精品、经典的歌曲越来越难少,这是一个音乐商业化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