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哉——庆州白塔 从大板镇北上,驱车九十公里,有一座辽代古城遗址——庆州城,它随着日月的沧桑,早已埋没在荒草中,唯一见证这座古城历史的庆州白塔,历经千年风风雨雨,至今孤零零傲立在大漠中,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后人诉说着巴林草原的历史。 庆州白塔,究其起源,笔者曾在百度百科搜索到一点知识:“庆州白塔,是今人的俗称,此塔原名‘释迦佛舍利塔’。是辽重熙十六年至重熙十八年(1047——1049)间,辽兴宗耶律宗真为自己的生母章宣皇太后‘特建’的。辽兴宗与自己的母亲之间,曾发生过一段与春秋时郑庄公与其母武姜类似的宫廷权力倾扎故事。辽兴宗的生母萧氏为圣宗生下了耶律宗真和耶律重元两个儿子,长子宗真被没有儿子的齐天皇后收养了。萧氏也从一个普通宫人被封为顺圣元妃,圣宗死时遗诏以齐天皇后为皇太后,但萧氏藏匿了诏书,在宣布耶律宗真(兴宗)即位时,自封为章宣皇太后并把持朝政。虽然新皇帝也是自己的亲儿子,但自幼被齐天皇后领养,感情必然疏远了许多。重熙三年(1034),章宣皇太后曾与娘家兄弟密谋立小儿子耶律重元为帝,辽兴宗在朝臣支持下先发制人,掌控了局面,将章宣皇太后用一个黄布帷幔的小车送到刚刚筑就的庆州城的七括宫幽禁起来。当时的庆州城是专为奉守圣宗陵寝而建的,大概是让章宣皇太后在此伴着先皇帝陵反思吧。春秋时代的郑庄公在粉碎了母亲与弟弟合谋的政变企图后,曾将母亲放逐到小邑,并发誓不及黄泉永不见自己的母亲,后来郑庄公觉得自己的誓言太重了,念及母子亲情,搞了一个特殊仪式解除了誓言,与母亲和好了。 辽兴宗是否发过誓,不得而知,但四五年内未与母亲相见却是事实,这位章宣皇太后独处庆州期间清心事佛,成了一名痴迷佛法、恪守戒乘的佛教徒。辽兴宗后来大概也有些内疚,也想和自己的母亲和好,重熙八年(1039)又把皇太后接回来,以后有经常看望她(朝皇太后),甚至还陪她参加一些礼佛活动,再后来就是在母亲当初被幽禁的地方敕令‘特建’了这座佛塔,可能是作为让母亲开心的特殊礼物,或是作为特殊的纪念,代母亲远远守望宪皇帝的陵寝。这就不难理解庆州白塔何以如此细腻纤秀,柔和清丽而又形制高贵、气度非凡了。” 正如上述所说,此塔整体造型独到,八角七级空心楼阁式白色砖质结构,塔身浮雕精美,巧夺天工。每层雕琢构思巧妙,花卉图案、人物肖像、动物神态十分逼真。有吹奏、舞蹈的乐伎;有饮宴行乐的贵族;有神驰臆想的飞天;有雄狮、宝象、麒麟等动物神态;物华天宝,各尽奇美。 庆州白塔,塔基的莲花宝座,更是禅机盎然,托起一座玲珑宝塔,层界飞檐,八角走脊,螭首下挂铁马奔腾。七级浮屠之中,每层各设八扇弯月拱形门,上雕二龙戏珠,栩栩如生。八条脊背各立铜人,双手前揖,仿佛在虔诚祷告。八个铜人前,各有铜凤一只,展翅欲飞,将人带入遐想之中。 庆州白塔最引人注目的是塔身贴挂的828块铜镜,每当朝霞东升,夕阳斜照,几十里观望,犹如群星闪烁,蔚为壮观,烘托白塔熠熠生辉。还有七层出檐上,缀挂着2240个铁风铃,山风吹来,声传几里,大有天宫梵音之悠远。虽然眼前的旷野只有这座孤独的白塔,却有多少天地玄机隐藏其中,虽然荒草掩埋了大辽宫廷的辉煌,膜拜白塔就仿佛在阅读两千多年前的契丹历史,那人文画卷随着岁月的脚步慢慢展开…… 巴林草原,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感悟。它就像赛罕乌拉山的树叶数不胜数,我只能摘一片畅想我的心愿;它就像查干木伦河的浪花奔流不息,我只能采一朵抒发我的情怀;它就像巴林石五彩缤纷,我只能选一块鸡血石描绘我的意趣;它就像庆州白塔历史悠久,我只能粗枝大叶的倾吐我的追忆…… 感悟巴林草原,我无法抑制缠绵不断的思绪,千言万语,凝成我心中的赞歌: ……要是有人来问我, 这是什么地方, 我就骄傲的告诉他, 这是我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