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85|回复: 5

[原创散文] 家乡大秧歌

[复制链接]
李禅空 发表于 2013-4-3 09: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乡大秧歌
如果有人问我,在你的记忆中,铭刻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家乡的大秧歌。正是这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艺术,犹如莫高窟的敦煌飞天,无时不在我眼前飞舞。
家乡大秧歌,究竟起源于何年何月,谁也说不清楚,凡正祖祖辈辈传下来。据祖父讲,他独掌伞头扭大秧歌的时候,是在清朝末年。处在贫困线上的穷苦老百姓,整天一根肠子闲半根,掐着饿肚子,就是忘不了扭大秧歌。只要戴上行头,跑起场来,谁也不管日后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父亲接过祖父手中的拂尘,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伞头,正赶上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翻身做主人的家乡人,唱着《解放区的天》,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轮到我这辈,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中国,忽然刮起一场浮夸的风暴,落后的家乡,也不能幸免。还没解决温饱的家乡人,高举“三面红旗”,唱着“大跃进”的战歌,掀起一股狂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尽管他们空喊着粮食翻番,在被称做新鲜事物的公共食堂里,吃了上顿没下顿,仍然精神抖擞,风风火火扭起大秧歌,憧憬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这种让后来人讥笑为孔乙己精神,回想起来,真得不可思议!
家乡大秧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它所独有的民间艺术,也展示了它独特的、不同凡响的表达形式。它从不登大雅之堂,很少在舞台露面,甚至配乐也特别简单,锣鼓唢呐弄个调,就会惊天动地,热闹非凡。甭看它属于下里巴人,没有阳春白雪的傲气,可它非得在喜庆的节日里,在轰轰烈烈的壮观场面,才一展风采。最红火的时候是迎新年,每进腊月门,家乡人就心急火燎盼望大秧歌。小孩掐着指头数日子,各村的伞头更是忙的不亦乐乎。收拾行头,组合乐队,练习场子,煞费一番苦心。由于我受环境影响,从小十分喜欢大秧歌,每当镇里成立秧歌队,我和小伙伴们都卷到其中,弄个拉花轿小童的角色,其乐无穷。个头长高了,就练着跑龙套,眼瞅着我就要接过父亲手中的拂尘,成为新的伞头,却因求学离开了家乡而留下终身遗憾。
家乡的 大秧歌,准备阶段从不挡人眼,不像戏班子排练,藏藏掩掩,但正式亮相,还真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娇羞劲儿。过去不像现在,一台电视摆在面前,坐在炕上不出门,就可领略大千世界,欣赏无限风光。那时的农民可没这福气,他们不但为吃饱穿暖劳劳碌碌,而且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几乎是一张没有图画的白纸,年八辈演上一场老掉牙的电影,就算农民们大饱眼福了。因此,每逢个年节,闷闷无聊的农民,唯一盼望的就是家乡的大秧歌。
我的家乡在公社小镇,是一方政治文化的中心。时逢新年,过了破五,各村的秧歌队都争先恐后聚到这里。在通往公社那条黄土铺地、净水洒街的大道上,几拨秧歌队撞在一起,互不相让,非得争个高低。俗话说;“跑场如战场。”双方因不服气而动起火来,公社书记站出来调节,都不能平熄。只有德高望众的老伞头,挥动拂尘,打段圆场,三八两句行里话,双方立刻罢兵,握手言和,并会聚在老舵伞下,热热闹闹扭起大秧歌。那阵式真是群英会萃,令人叹为观止。
家乡的大秧歌,最精彩的场面是摆阵式。说起来五花八门,尽是土里土气的名词术语,但头头是道。“串荞麦皮儿”,就像京剧里的小旦的莲花步,细腻轻盈,变化神奇;“别杖子”,好似姑娘编花篮,左右穿插,如一簇簇鲜花儿争奇斗艳;“卷白菜芯儿”,犹如龙卷风,打着旋儿转,几百人把伞头团团围住,然后再慢慢展开,让人眼花缭乱;也有名儿讲究的,“二龙戏珠”、“扑地梅花”、“八卦阵”等,顾名思义,美不胜收;要说最讲究的是“四门斗挂灯笼”,没有三招两式的伞头和熟练的秧歌队,很难扭得地道。秧歌扭到这个场面,不是讲究溜活,而是讲究步法。一招一式,巧中见拙,拙见自然,才能引来阵阵喝彩。
秧歌越扭越欢,场儿越打越圆。傻柱子赶着毛驴接媳妇,傻中透乖,令人捧腹;猪八戒高老庄背媳妇,幽默滑稽,逗人笑泪;旱船滴溜溜转,美貌佳人时隐时现;花轿颤悠悠抬,公子哥儿如蜂似蝶;唐僧西天取经,历尽劫难;八仙蓬莱过海,各显神通;白蛇断桥送伞,如泣如诉;张生喜莺莺,悲欢离合;一个个人物鲜活,一则则故事感人,喻情寓意,回味无穷。
正当大秧歌扭的高潮迭起的时候,高跷踩着鼓点跑场了,一跷一角色,千姿百态。高跷的工夫可不一般,踩在半人高的木棍上,完成各种高难动作,诸如“翻筋斗”、“劈大叉”、“扑蝴蝶”、“搭牌楼”……没有高超的技艺,很难露脸。即使学会漫步、快步、碎步基本功,也难成为一名高跷高手。因此,看高跷,是最动人心弦的时候。
各村的秧歌有各村的特色,你方扭罢我亮相,十八般武艺抖落出,该是伞头们粉墨登场了。只见伞头一挥拂尘,锣鼓唢呐立刻停止。
打起鼓来响连天,
各位乡亲听周全,
秧歌来到你府上,
一是祝福二是拜年……
伞头亮相,耍得是嘴皮子利索、嗓门高,看众的感情无不投入其中。如果各路秧歌队会聚一起,每个伞头都得登场,递次承前启后,唱词也得接下音,就像楹联的顶针儿,那可是过硬的功夫。谁要演砸了,丢了一个村的脸面,只好交出拂尘,乖乖让贤。俗话说:“落帔的凤凰不如鸡”,下野的伞头好象一辈子都抬不起头似的。因此,伞头们个个精神抖擞,妙语连珠,不断赢来阵阵喝彩。
伞头们的诙谐,给人们留下了欢笑,而压轴好戏——东北打口落子,更引人入胜。没有富丽堂皇的舞台,没有漂亮的舞美设计,在这露天的秧歌队围起的场子,男女二人各执一扇一绢,或男的耍花棍,女的舞花扇,又唱又跳,好不热闹。“锔大缸”、“小放牛”、“马寡妇开店”……等民间小戏,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只见得花扇舞的金线穗子乱飞,花棍耍的铜钱乱响,闹的整个小镇都沸腾了。难怪家乡人常说,一场大秧歌,人间百出戏。
确实如此,家乡大秧歌,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深受百姓喜爱。可是它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却遭到了厄运。伞头成了牛鬼蛇神;锣鼓成了文攻武斗的武器;行头也被当作历史垃圾彻底扫地出门;家乡人不得不舍弃大秧歌,跳起忠字舞,整整十年,家乡的大秧歌消声匿迹。终于有一天,家乡的大秧歌,就像农民的日子红火起来。它不但在歌舞升平的节日里,独领风骚,而且作为中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登上了世界舞台的大雅之堂。可我更关注它根植于群众这片土壤。在城里的街头巷尾,在农村的广阔天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也许是我对家乡大秧歌情有独钟,每当看见老年秧歌队的表演,听见阵阵锣鼓,声声唢呐,我就情不自禁,欲欲跃试;也许是它独特的民间艺术的深深感染,我心中永远有一个舞动的敦煌飞天;也许是游子对家乡故土的留恋,我无时无刻不热恋着家乡的大秧歌……这一切都是我至纯至爱的情怀。因为我永远忘不了傻柱子那反穿的破皮袄,傻里傻气点燃的二踢脚;忘不了老蒯婆子耳朵上挂的红辣椒,手里拿着的破笊篱;更忘不了花轿那根颤悠悠的纤绳……
哦!家乡的大秧歌。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密林老狼 发表于 2013-4-3 11: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禅空 发表于 2013-4-3 18: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密林老狼 发表于 2013-4-3 11:32

谢谢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简美人 发表于 2013-4-5 08: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禅空 发表于 2013-4-5 09: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禅空 发表于 2013-4-5 09: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简美人 发表于 2013-4-5 08:39

谢谢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5-18 17:20 , Processed in 0.057836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