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D" V, w+ m! L# \. @0 G, G# R2008年,由著名歌星周杰伦演唱、词坛大咖方文山填词创作的《青花瓷》,因歌曲填词古雅、中国风浓郁而广受好评。收藏家马未都却指出:该歌词犯有常识性错误,传统青花瓷瓶的底部,从来不会书写汉隶。
( d9 i7 H+ D5 G6 \; ^* A7 a8 E2 Y e3 \" U' K; Y+ C
; }! [* b% F5 O- }9 T& P' ]( \ l
8 j" L- r# @ y& y5 e( G+ }& u
舆论一时之间炸开锅,有说马未都吹毛求疵的,也有说方文山浪得虚名的。面对批评,方文山在一档节目中笑着说:错的岂止是文化常识,歌词第一句就有逻辑问题,但是我觉得好美,听众不一定知道我错了。所以就……你懂的。' _: J% W" a! V
) O) t4 k, v% P f ]0 x
一、《青花瓷》的“朦胧”美6 X! ^' b2 u7 S7 s" I
* Z' Z2 c2 N$ B$ m) d3 ~& s/ j& s“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方文山写完了这一句歌词,觉得既对仗又押韵,自己非常满意。但是,随后他就意识到,天青色不是青花瓷的颜色,并且天青色是不可能等“烟雨”的。; u6 p/ O1 G! I
6 n; e. B: ?0 N" v( d1 {3 r国画中的“天青色”就是指“天蓝色”,代表晴空万里。歌词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气候变化的过程,只有从“晴空”到“骤雨”,才能对上后半句的“我”和“你”。& G6 H: L& L: l! e1 |; p2 o
4 b9 @; G5 R/ B1 C8 t" [
但是“骤雨”总是给人一种狂风吹林雨坠瓦的粗糙感,配不上青花瓷的美。只有淡淡的“烟雨”才能搭配。于是,方文山最后决定用“烟雨”。他也知道不合逻辑,可是他觉得“我不讲人家也不知道”。) J1 y! f6 s' O3 S* O& a
; O3 P2 }/ P- o' q- B
$ a3 h) `/ P% F4 V& b: W k E8 u1 T% l1 c
; G3 y& F( P! {
方文山写完了开头的几句之后,一边查找资料一边展开联想,最终才决定以“青花瓷”主题来进行创作。至于后来《青花瓷》发行,被马未都挑出错误,涉及到了他的知识盲区,已经算不上是大问题了。
5 u4 x G& u |; P9 S1 q6 O" ?# c5 g3 x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优秀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经在菊花落瓣的问题上面,犯过“常识性”的错误。民间传说中,苏东坡和王安石亦友亦敌。他们二人政见不合,却经常有书信往来,在诗词上进行较量。5 H, G. [' C" Y1 M. I% I3 R+ Z
3 F; i, S$ k" s* \# L* `- E C
有一次,苏东坡前去拜见王安石,而王安石刚好外出,在书桌上留了两行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看,心想:菊花是最耐寒的植物。秋风吹菊花,菊花能落瓣吗?! E+ Q$ f( W9 ~( i
0 S% k' `2 ~% ~* w! I于是,他拿出一支毛笔在舌尖儿上舔舔,补了两句诗,告诉王安石菊花生在秋天,是不落瓣的,你知道吗?结果,王安石回来看到了,就把苏东坡贬到黄州当团练使。苏东坡去了黄州后才发现,当地的菊花果然到了秋天会落瓣。. u. X# o8 R! E) g2 B
) Y3 f" v' Z" Z# p& d% O) V( h3 L! s
0 N# j4 l6 h9 s4 M* l* r- P
7 Q# d4 E' r" G8 @/ a这人世间的知识太多,属于“常识”的知识,体量非常庞大,几乎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会踩中“雷区”。8 E0 c* M1 l2 s. _% X1 T% ~) |7 u
1 u2 [) t/ g# ~/ x
再说回马未都批评方文山的事。听歌,不是考古。关于青花瓷瓶子底部那些事儿,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太专业了。你不说,方文山也不知道。即使你说了,一般人也未必有兴趣。毕竟,歌词是“以情取胜”的。
' R- z5 t4 E5 ^; g: A/ J
0 j0 W+ s9 y9 G) g( Q2 m- c当然,马未都能够及时指出错误,给大众普及一下文物常识,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8 S5 V7 z2 \* @' P. U
: W; g7 i$ z- k' s; s二、歌词的常识与逻辑" U/ B2 q/ T2 p4 J, \
& I+ k2 b, C3 }3 E歌词其实和诗词一样,它不太讲究逻辑,有时候甚至是根本不知所云的。今天的歌词,就是过去的唐诗、宋词和元曲。诗词允许夸张、变形,利用各种复杂、前卫的修辞手法,营造一种朦胧的美。
7 W0 t' `; Z( V6 K7 h
* K+ w) D. y5 `% ^0 P* _( `& P' q9 Z) r比如李商隐写《锦瑟》,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这里的“珠有泪”可理解成鲛人的眼泪。但是“蓝田日暖玉生烟”里面的“玉”,为什么能生烟呢?这个根本无法解释。只是因为它唯美,仍然得以流传下来。
! V* \& M: V5 k- H6 \4 I0 w" c3 q
: Y7 V6 s) k! c7 w1 k
$ G6 s6 h- D6 ^/ b. u- g
0 B/ C) P$ U* J+ P至于当代的歌词当中,让人看不懂的东西就更多了。早年有一部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那歌词唱的就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说了半天和没说一样。但是,毕竟没有逻辑问题,仍然有人觉得好。+ C# q9 W. X' B6 N' h
% T+ K$ z3 n8 J2 _4 N- u而且这些年流行音乐的歌词,也是越来越奇怪了。怎么个奇怪法呢?著名歌星林俊杰,在一首《曹操》中唱道:“独自走下长坂坡……曹操不啰嗦,一心要拿荆州。”而胡彦斌在《秦时明月》的歌词中唱道,“有多痛,无字想”。这个“无字想”是怎么个想法?完全无法理解。
0 t+ V$ c1 a2 {0 a3 c( a" z. n
但是它们伴奏的旋律好听,也很受欢迎。至于曹操是不是一心想要拿下荆州,这个对于非三国迷来说,问题比较复杂,一般我们笑过就算了。而“有多痛,无字想”,在《秦时明月》全曲中占的时长也极短,所以可以忽略不计。这两首歌和后来的比,都不算太过分。# r- b/ w9 S" e: g; _$ y& z0 O( q" U
* M& T# j- v! h* B% U5 i
+ O% t; F5 }4 @+ f$ y
, O% W8 s: u" v. a7 O! B
: h. n* _) t; j) x0 @$ X, E; |因为后来,又出了一首“网络古风歌曲”,名叫《盗将行》。歌词前言不搭后语,狗屁不通。其中最经典的一句莫过于,“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了我心弦”,以及“枕风宿雪多年,我与虎谋早餐”。6 Y+ g9 q" P% U# i9 ~9 x/ i* a
@4 E' r: {: `+ r/ s0 ?& @& c8 F
歌词可以不要逻辑,情绪和美感才是重点。但是《盗将行》这样前言不搭后语,情绪表达混乱,毫无美感的东西,最后竟然也能够引发网络舆论大爆炸。还有不少人表示写得好,真是令人欲辩已忘言!7 R% o" l/ K: }; u! z
0 n$ R/ f9 x8 l. A6 O4 F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方文山所犯的“错误”,简直小菜一碟儿。“青花瓷瓶底部不写汉隶”,属于文物收藏圈子的“小众知识”。用“天青色”配“烟雨”跟“我和你”来对仗,只能算不太工整罢了。6 ]! t" E6 t: L8 N' [6 d
, e& ^, t* C8 J; j& h0 {4 [- t2 L1 M# f% t
5 R0 s; `8 B. t/ i: z' I w l- n; H& Q
& C" c" H: j1 S# @4 D而方文山在回应自己的错误时,却说了一句最准确的话,那就是——“歌词嘛,通俗文化嘛,我不讲人家也不知道啊!”
' R+ i! z# b1 s, v1 R) M- C; A/ N. u; [* O# Q3 x
结语
6 |4 [2 y5 N) o2 `$ y
/ x8 J. ~- v, S |) H) V- a方文山在回应中讲的话,可能会让有些歌迷觉得被冒犯到了,但是他讲的也是实情。收藏圈儿的知识,对普通人来说确实算是小众的。而“骤雨”、“烟雨”都是书面词,涉及到对仗的问题,普通人也不会吹毛求疵。
; Y$ U& z1 k, w/ p+ i% c
- ]* ?6 x% o0 f" s, F$ u1 x另外,不管你承不承认,当代的中国年轻人,普遍汉语水平下降,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许多新生代“叶公”爱听“古风歌曲”。事实上那些歌的填词,多半如“恶犬”拨乱的“早餐”一样,令人闻之掩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