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b( }; P1 ~; c% ? 一首《光辉岁月》让中国人认识了曼德拉,他是电影和音乐不朽的灵感源泉,没有一个政治人物能像他一样赢得如此超越种族和国界的爱戴,南非文化问题专家纳丁·多尔比认为,毫无疑问曼德拉是一个文化偶像,他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甚至超过其在南非国内。伴随着曼德拉的人生起伏,这些作品的主旨从抗争精神逐渐演变至宽容和解,而曼德拉又是怎样通过文化影响力重塑南非民族认同感——建立一个白人与黑人共融的新南非?( w" o; v* _+ b0 F
4 H2 U' ?, C( J. a) i, L7 G. A 用音乐记录抗争精神* n: Q6 E8 h& s6 l1 R" N
) T1 h V" G: S5 Z5 M; X& j
曼德拉曾经说过:“艺术家所到达的领域,远远超出政治家。艺术,特别是娱乐和音乐,能够被所有人理解,振奋人心。”从曼德拉入狱到获释的27年时间里,艺术家从未停止用他们的作品向这位抗争者致敬。据称,曼德拉深信,这些对自己的获释,起到了推动作用。
) x6 Q/ T" h/ o/ _
+ N6 e) E; C G 那些为曼德拉而作的歌曲影响力很大,很多被南非种族隔离政府禁止。美国著名黑人歌手史提夫·汪达的《电话诉衷情》获得1985年奥斯卡最佳歌曲奖,他因将这首歌曲献给仍在狱中的曼德拉,而被南非禁播。& X, O) V$ ] ^+ |1 r" _
- A3 q F) h: D2 \) Q
1988年,伦敦举行了一场向曼德拉致敬的演唱会,演唱者包括南非音乐家休·马斯盖拉。离开南非的马斯盖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在美国向世界展示南非黑人同胞的绝望处境。这场活动宣示着音乐是如何影响反种族隔离制度的,那时距曼德拉出狱还有不到两年时间。
- f: u2 M# M u/ U' I4 Q1 @- Z4 O" _+ ]1 {% T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美艺术界多支持左翼思潮,一方面,曼德拉的事迹感染了他们;另一方面,曼德拉抗争、入狱的经历是最好的素材,非常符合他们的创作思潮,因此涌现出一大批有关曼德拉的歌曲。/ Q, J4 l# Z A8 e F% X/ ?1 |, \
. ^# ~9 s ^4 o “释放曼德拉,释放曼德拉……”这是英国乐队Special AKA在1984年推出的《还曼德拉自由》,被誉为具有预测性的歌曲。" z1 H5 a$ m1 C% F
/ r! t/ L# {; V0 \. C 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杰瑞·戴墨思说:“我起初对曼德拉了解不多,直到听了反种族隔离音乐会,产生了为曼德拉创作歌曲的灵感。这首歌曲在世界流行,然后传回到南非,在体育赛事和非国大集会上都会播放这首歌,已经成为圣歌。”2008年,曼德拉90岁生日音乐会上,这首歌是压轴。" O+ S; J5 y/ X4 n6 i2 v& B, ^
8 B, A+ V, r, Y- Q: h& ]) x+ F
“这是一首杰出的歌曲,朗朗上口,黑人和白人,每个人都喜欢它。”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非洲历史学教授乔安娜·刘易斯对新京报记者讲起音乐家为南非反种族隔离而战的那些岁月时,特别提到了这首歌。' n: B; O5 R5 ?( E3 B
! }) m& V' k. @6 F" G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熟悉的对曼德拉致敬的歌曲,无疑是Beyond乐队的《光辉岁月》。“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歌声的高潮唤起人们对自由的渴望。
+ r! t0 [% e6 |% ~% a$ v }
/ s+ ?2 {5 ~8 F* O3 \* s8 l+ N' [% Q 就像很多中国青年是通过《光辉岁月》了解曼德拉的,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西方年轻人也是通过音乐了解到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和曼德拉。反种族隔离的艺术家们利用音乐会,传播为自由抗争的理念,使“曼德拉文化”深入人心。7 T# m0 q2 d9 v' D) I1 h( F! B$ j
6 c1 a3 L0 [8 n/ [' B 用电影讲述宽容和解
& m; D9 u z, ]# K: G( Q
8 Q) h9 u' k/ n “在上世纪80年代,曼德拉成为抗争种族隔离制度政权的标志,一张标志性的面孔。”刘易斯教授说,为坚持众生平等和黑人的人权,曼德拉不得不忍受牢狱之苦。当被释放后,他不怨气冲天,也不贪恋权力,更不为权力所动。% c, R# a! l$ K
# o% a8 `: b, I' q' n3 \- w 音乐作品中的曼德拉多是以抗争的形象出现的,随着曼德拉被释放,近几年有关曼德拉的电影作品开始表达他精神的另一面,即如何消解种族仇恨,这反映出人们对曼德拉精神的理解不断深入,这比单纯强调抗争更能接近曼德拉理念的真谛。: x# }* W* e2 n
: h, d* A9 I9 P* [$ | Y3 p. m1 Z" A 电影作品中,最为人知的是2007年的《再见,巴法纳》和2009年的《不败雄心》,前者由欧洲多国合拍,后者是好莱坞制作,由大牌影星摩根弗里曼和马特达蒙出演,这两部影片将重点放在塑造曼德拉如何通过宽容和消解仇恨实现南非种族和解。《再见,巴法纳》讲述了曼德拉服刑期间,看守葛瑞格里如何从种族主义者到最终理解曼德拉的理念,葛瑞格里意识到曼德拉通过斗争实现的是一个白人黑人共融的南非,而非用黑人专政代替白人专政。影片最令人动容的是,当葛瑞格里告诉曼德拉自己多年前因向当局透露情报,间接害死了曼德拉的儿子。曼德拉说,那只是葛瑞格里的工作,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放下仇恨。6 y( U* d; d6 R( \! W' K
/ N! w% \2 p1 d, m 刘易斯教授对此解释说,曼德拉有尊严、自控、勇气和无私。1994年南非大选,世界各大媒体驻南非的记者,都等待着目睹一场大屠杀,但是他们没有等到。* y* M6 s; L- e/ E) Z! \$ _" u
* A4 `/ a- _- I4 t1 V; a& k 正如刘易斯教授所说,曼德拉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享有如此高国际声望的政治人物,我们很难说是文化产物成就了曼德拉,还是曼德拉将自己的精神塑造成文化符号,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文化影响力在努力告诉我们曼德拉精神的真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