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43|回复: 0

[新人报道] 用音响拨动记忆的琴弦,陈牧声《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纪念”》出版

[复制链接]
lzneng 发表于 2022-9-28 21: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用音响拨动记忆的琴弦,陈牧声《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纪念”》出版

近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牧声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纪念”》总谱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首具有中国韵味的作品,具有多体裁融合下的协奏曲思维,自2013年在上海首演以来,已经由多位优秀青年大提琴家在全国多地演出,并于2021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完成唱片录音。该作品将于10月2日由深圳交响乐团演出,并进行线上直播。

作为一位70后作曲家,陈牧声此前的创作已经相当成熟,他创作的各种体裁作品,在中外乐坛广受赞誉。《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纪念”》的深层创作源点是作曲家对于自我生命历程的一次驻足反思:它表达了作曲家对留学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时的恩师、已逝作曲家古迪拜尔的怀念;同时也是作曲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与感悟。音乐本身的叙事让“纪念”的情愫有迹可循,五个乐章都为听众带来关于“纪念”的丰富想象空间。陈牧声在创作这部大提琴协奏曲时有三点创新:

一、多体裁融合下的协奏曲思维。曲作者以五乐章打破了常规的三乐章形式,且五个乐章篇幅相对短小,具有组曲的意味。前三个乐章虽然都是速度接近的广板,但它们各自的情绪表达完全不同,每个乐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叙事,自成一体。这些不同音乐体裁特征的表现,使这首协奏曲具有一种多体裁融合的特点。不过,曲作者抓住了关键一点——始终强调大提琴的主导作用,包括它的抒情性、技巧性和华彩性表演,保证该曲在多体裁融合下的协奏曲艺术效果。

二、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音乐风格。陈牧声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同时谙熟西方文化。早年他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期间,便深入民间采风,广泛接触中国本土音乐,毕业后曾在瑞士日内瓦和法国巴黎两地深造。中外两种环境的学习经历造就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国际化眼光,并促使其作品中西共融。因此,《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语言虽然具有某些西方现代音乐的特点,但正如担任该曲首演的瑞士大提琴演奏家德蒙加所说,它的旋律段落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中国的风味”。

陈牧声在创作中把中国元素自然地融进现代化的音乐语言处理方式中,比如,第一乐章,作曲家在类似c小调这一西方典型的带有悲伤色彩的调性氛围中,融入了带有变徵音韵味的古朴的中国雅乐音阶旋律,中西元素的融合极其自然、浑然一体,却也处处留下中国印记。

三、以“追思动机”为引线使纪念主题贯穿全曲。作品的五个乐章各自表现内容不同、情绪反差大,但作曲家在处理各乐章的音乐语言上,却给人以强烈的内在统一感。把各主题与“追思动机”做一比照即可看出,尽管外部形式各不相同,但主题里面都有“C-C-降E-C”这个四音动机核心要素,从而形成了一个逻辑整体。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自贝多芬以来西方的主题贯穿技术,但陈牧声已经跳脱出这一传统写作方式,听众虽从音响上不一定能体验到它们同出一源,但音乐语言的内在统一却由此得到保证。作曲家或许正是要用这一不变基调的音响,来不断拨动心底那根记忆的琴弦。 陈鸿铎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4-18 08:29 , Processed in 0.0647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