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44|回复: 0

[音乐发布] “校园歌曲”时代要终结了吗?悼沈庆及那白衣飘飘的年代

[复制链接]

784

积分

1

听众

3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新手

积分
784
26926180 发表于 2022-5-27 07: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校园歌曲”时代要终结了吗?悼沈庆及那白衣飘飘的年代
3 R4 O5 {, H6 d* T
; l" J* A, a( {, e沈庆就这么突兀地走了,我能想到的八个字就是“初心未变,矢志未酬”。
% a; W0 S' j) L9 J7 X+ u6 G
% ^, _! i2 n+ ]( Y几乎所有的圈内人念及沈庆,一定会提到他是“校园民谣”的重要推手。当年他拿着小样四处奔波于唱片公司之间时,恰恰是他自己的《青春》打动了刚刚“一朝权在手”、供职于大地唱片公司的黄小茂,“便把令来行”,导致了“校园民谣”歌潮的产生。
; T! R/ ?/ ^8 n; B, W0 R# `. x+ J7 [) G+ X& R9 Y  Q
我与七零年代的朋友们自然是有代沟的,当年听《校园民谣》的DEMO,第一反应是“太无病呻吟了,根本无法与老崔相比”。我称赞《同桌的你》写出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式少年“男女界限”,但听了《青春》我的反应是——“太罗大佑了”。同时也就曾经到处说:“其实说起来,还是第一代校园歌曲更厉害。”! i7 b! g" s, m
628ed444e4b08986ebac499c.jpg
. @% r8 \! J% N# l2 \: q& F* {# z! L
所谓“第一代校园歌曲”,是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进入音乐界后道听途说的一干人。
6 I7 r: W# L, F首先是从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音乐编辑吴海岗那里听到的胡杨的专辑小样。网易音乐上对胡杨的介绍是——“北京校园民谣老炮儿。代表作《我把心儿融进琴声里》堪称清华校园民谣开山之作。曾在CCTV、BTV、TJTV、首都体育馆、天津体育馆等演唱原创校园民谣。长期在美国留学就业,2017年海归回国发展。”
+ h2 r8 P6 H8 b5 N9 r% C
2 m/ [1 Y/ _" }) _胡杨出国太早,归来太晚,恐怕知道的人不多。另一位只知道出自北大、绰号“老幺”的写了一首《星期天的下午》也曾流行一时,据说也是很早出国了而鲜为人知。但当年和刘欢分别夺得北京教师演唱外国歌曲比赛冠亚军的宋柯,最早操作音乐产业的许晓峰,曾创立普涞文化公司、签约崔健的陈戈,八十年代初起就开始填词的黄小茂等人,都曾是北京各大学内“校园歌曲”的风云人物,其中很多人至今也还在风口浪尖上,尚未被后浪拍倒。至今还记得宋柯制作朴树后成功把其签约给华纳唱片后的那场大PARTY上,他和许晓峰、陈戈同台演唱《光阴的故事》的动人场景。
9 a. D) m  ^1 P8 d/ ~
/ H9 C9 S) a% q1 T& K自然,谈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还必须提到王昕波——“老哥”等人的“万马李王”乐队,提到曹平,他们是最早了解摇滚乐、并且身体力行地成为了早期摇滚乐启蒙者的一批。# _: g5 l; f& ~
628ed444e4b08986ebac499e.jpg 0 {  W4 \' ]) y. @, @' i/ r

* n/ G" ~6 T% t) ]校园民谣代表人物之一沈庆。摄/张雷
% r) k/ e0 Q4 I8 \" @* V% H+ o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歌曲首先自然是以翻唱为主,当时翻唱的歌曲大致上是引进的外国影视剧插曲、各种渠道传入的港台歌曲、主要由早期外国留学生带来的欧美歌曲。这些歌曲的传入也就催生了内地早期流行歌曲创作的不同模仿方向——流行、民谣、摇滚。当然,内地也有了以谷建芬老师为代表的校园歌曲。
7 S9 O& @: j: p+ Y! |8 y' Z: G: x
3 W. c2 A% R" y5 q1 F( C! E不管怎样,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内地的校园歌曲是持续了将近二十年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校园歌曲基本上是自生自灭,尚未大量进入商业传播领域,倒是台湾校园歌曲的大规模流行给了校园里的学生们强烈的刺激和启蒙。
0 t/ o# z3 r8 ^
+ `- }7 g$ W# c4 `/ a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大规模转型,校园歌曲才遇到了发展的契机,当然,这契机是在着力推销同代人作品的沈庆、青春之心尤在的黄小茂、由香港来内地经营的“大地”唱片公司刘卓辉等人的具体运作中变成了现实。2 Z) m: g  U  U6 F0 H, v9 o! Y+ u2 V
/ I0 J6 Z7 {# U' |& g; b
1993年到1995年间,由于《同桌的你》的火爆,引发了校园歌曲的创作和出版狂潮,虽然不乏一些粗制滥造之作,但还是出了一批优秀的创作者、歌手和作品。其中叶蓓、丁薇、金立、郁冬、贾南等人都推出了自己的作品并得以发行,虽然用我当年的话说是大多“叫好不叫座”,但也确实成为了当年“民谣”概念下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这个潮流中的弄潮儿们也大多日后成为了流行乐坛的各种人物,例如除了歌手外还有词曲作家小柯,北京十三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民谣在路上”创始人卢中强,一直供职于国际正大音像公司的尹青、现在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供职的简巍等等,多年来互联网产业音乐领域的操盘手也大多是“校园”的一代。
% L. t, m; @; } 628ed444e4b08986ebac49a0.jpg
4 k4 Y8 h- J1 W$ M有趣的是,1994年前后的校园音乐人们也有没赶上当年那班车,却一直苦撑而待变的,最典型的就是卢庚戌和李健、缪杰等人,他们一直坚持到2000年才得以浮出海面,最终获得了各自的成功。
0 `' S* c2 N- A* Q1 U6 c, T1 P0 G) @4 x: T2 H: |/ F8 L4 U; V1 `9 a
大约十多年前一次纪念“校园民谣”的活动中,大学生们问何以现在出不来当年的校园民谣了,高晓松的回答十分精辟:我们的时代北大清华类似于世外桃源,如今北大的院墙越来越矮,未名湖的水越来越浅,学生们上了大学就准备考托福或者找工作。校园都快没了,怎么还可能有“民谣”。+ p3 B( A! H  a  V' c
- p, M& e; T( D6 m2 l$ `4 ?/ B
628ed444e4b08986ebac49a2.jpg
6 l4 |2 M+ [  e3 y音乐剧《少年郭沫若》总监制&出品人 沈庆(中)、制作总监 杨剑军(中后)、饰演童年郭沫若 谢允菥(左)、饰演幼年郭沫若 金文皓(右)( V! [! L- N9 k9 R; \2 I. O
其实,“校园民谣”还有一层另外的意义,就是自那以后,中国流行乐坛开始“校园化”了,相对于所谓“草根”音乐人,出身于高校的音乐人成为了流行乐坛的主力军。当年“超女”出现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以为歌坛为草根音乐人打开了一扇门,殊不知最终成功者李宇春等人,几乎全都出自专业音乐院校。
) l5 }6 E! d3 ?; f3 u. z- M/ S1 C  x. ~2 d9 t
当年我常遇见沈庆的时候,他已经在经营着广告公司,我发现他是个“复合型”的人,并不那么意气飞扬,但前几年听说他又回到音乐圈的时候,意识到他终究还是“少年”。
% u0 P, i) F7 ]# ~
0 I( m" D/ Q6 K; m难道说他的离世真正宣告了一个“校园歌曲”时代的终结?我不敢说,但他早就唱了:
; X8 v; g$ w  h+ Y, d  f6 i& k8 K1 V$ e* `6 j# A+ u  U1 _9 n
歌 词:
" u  m+ U- [5 t! v; o8 Z8 P' R3 J, u5 L$ k: w9 j- F
在那片青色的山坡
6 g! i/ U; J; @/ X9 p, O4 F
. R( N& j$ v8 t4 n; X7 ^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 ~. N! i1 t! g1 q9 F# |6 v$ r9 l4 q
" E. I/ f2 j& e9 w% m. ^
等待着终于有一天) i+ v* A$ W$ G* q
9 Y& ^9 l& f9 N; G5 X# c0 a/ n' r
他们在世间传说
- Z% Q/ O5 K" B; G8 s" h' T# N" Q
, b$ V, W( ~7 \' s- h& a+ A* R& {: {" d青春的花开花谢
6 q; x, A  }8 {4 d) O3 A' p8 X. a" u4 Y6 [8 c& D
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j4 ~, b. G1 T' B$ K# `

; U  O1 U- ]1 q8 ?4 ]* Z) {$ V……
# W) x# O) H+ i/ D( k0 p# d" e: }( K2 H$ V0 j
(原标题:“校园歌曲”时代要终结了吗?悼沈庆及那白衣飘飘的年代)
2 N  h8 X3 V( d- d9 ~9 d! n- [( D! i% I- H" B0 h  x3 a2 A
来源:北青天天副刊微信公众号 | 作者 金兆钧
" i* @& h2 I! N$ P4 r/ I
3 U) P5 a' b+ t' L- v3 d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8-29 04:33 , Processed in 0.118231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