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宽裕想法就多,孩子们也是年前几十遍的算计吃啥,买啥,置办啥,钱虽然还没到位,但那是罐里的蛐蛐跑不了,压岁钱肯定有,不信爹娘信谁呀。 钱进兜,昨晚上没睡都忘了,初一大清早就往外跑,人群熙攘叫卖嘈杂,卖艺的十八般兵器样样会耍,大刀抡的呼呼响。花叉耍的哗啦啦,那架势颇具飞檐走壁之势海底捞月之功。 做糖人的捏面人的那个巧啊想要啥就做啥,“皮老虎”“泥娃娃”还有会跳的“大青蛙”,“ 竹蜻蜓”“ 吹气蛇”一拉就叫的“小小鸭”,“九连环”“卜卜咚”多孔的“竹笛”挺好听,“吧嗒人”“小喇叭”会转的“灯笼”和“烟花”,“糖葫芦”“麦芽糖”“糖稀”能搅会缠像个花。 “皮影戏”是纯粹国货,“拉洋片”为啥还要加个“洋字”整不明白,凸透镜加彩色的透明片,充其量是幻灯的前身吧,是不是凸透镜和灯泡的使用所致。精彩的是说唱人,没有喇叭扩音器。没有什么电动啥的就靠手拉脚踩换片,声音就靠现唱和乐器击打。 煮熟的大虾按对卖,两个叉成一团成了名副其实的“对虾”,儿歌里就有这词“一对大虾两毛五,一个公一个母”,熊小子虽然用此嘲弄和女孩玩耍,不经意间留住了时代物价和制作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