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42|回复: 0

[杂文|随笔] 刘崇兴:盐亭玉龙古镇往事追忆

[复制链接]
赵良田 发表于 2021-11-25 10: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盐亭玉龙古镇的昔日繁华

                           

玉龙古镇位于盐亭县境东南,与射洪地界接壤,北据盐亭县城26公里,南距射洪县城太和镇34公里。清澈见底的榉溪河从东至西蜿蜒而来,与自北向南流来的梓潼江(简称梓江)在西子山麓的飞龙寺下龙嘴处汇合往南绕梓江半岛向射洪流去。

古镇一半青山拥抱,一半江河环绕,有闻名遐迩的磁窑遗踪、西山锦屏、月台望佛、书院风光、榉溪虹桥、飞阁鸿图、麒麟吞水、龙戏金珠等八景。镇东南背靠新老官山(即过去由官府管辖,供镇上墓葬的公共之山),面朝梓江,右临榉溪河,西望磁窑坝(后来的梓江大队),也与西子山隔河相望。至于玉龙古镇究竟成镇于何时各说不一,地方志虽以“王玉龙”之名为始,似乎也缺乏可靠的证据(只是传言)。但是,从远古神话传说、祖辈口口相传和解放后磁窑坝出土的大量古陶器和新老官山层层叠叠的古墓,古诗文《玉龙八景》中“磁窑名广汉”句分析,玉龙镇至少有千多年的历史。据传,镇的遗址在现梓江村的昆仑山下,后因避洪水迁于现址。磁窑坝最早成名于西晋时,归东广汉郡管辖,治所设射洪县境南柳树沱,辖遂宁、射洪、盐亭、三台、中江、潼南、蓬溪七县。其实,据老一辈说,在镇址迁到现址前,榉溪的“打鼓滩”(现单拱拦河堰)上,很古就有几户人家居住,从上游或下游经过客商往往在此歇脚。

古镇因其水陆交通非常方便,曾是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和陕西等七省商贾的集聚地,后来还有山西人到此经商。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叶,玉龙古镇街道上各类商铺仍鳞次栉比,相向而立,街面后大多有幽深的内院,是住户的生活或生产用房。解放前,镇上除少数人家靠船吃饭和打鱼为生外,大多都以经商养家糊口。下游许多商旅北上盐亭、梓潼、剑阁等地,上游者南下太和镇、遂宁、合川和重庆均要经过玉龙镇。因此,这里是盐亭县城以南的重要商埠口岸,也是涪江和嘉陵江流域重要的水陆码头之一。据过去拉船的纤夫和跑太和镇至重庆的客商讲,重庆朝天门、嘉陵江河边街一带许多商家和居民都知道射洪县太和镇上边有个玉龙镇,还不知道有个盐亭城呢。

因其地理位置局限,古镇“丁”字形的街道依山坡走向而建。一横处两边街道随弯就势,左为横街,长约四五百米,街道狭长;右为半边街,不到两百米长。之所以叫半边街,主要是由于靠山一面有主要建筑王爷庙和古书院,没有多少临街房屋。其实,半边街也并非为半边,在王爷庙左边和右边也有街。书院(解放后的区政府所在地)下边还有一段陡而窄的阶梯式小街(现仍存在),解放后,玉龙的第一个区公所就设在小街中段的大树下,从这里往下30来米的江岸还有被冲毁的桥头遗址。公私合营和农业合作化后,横街和半边街除少数机关单位外,主要居住的是农业社的社员。“丁”字一竖处为正街,正街上主要居住的是吃商品粮的居民、供销社、合营合作店的职工和机关干部。

到解放初,玉龙古镇上占地最宽,规模最大的建筑莫过于王爷庙和书院了。大庙正殿前广场与书院前院各有两棵七八个人方能合抱的古老而高大的黄桷树,有人估计这四棵树的树龄近千年。其中。庙内的两棵树中间原有一座高高的木塔,这样的木塔在许多庙宇中常见。而玉龙的这个木塔,顶上有一镀金木球,在太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与两树伸展的虬枝形成“二龙抢宝”的奇景。可惜的是,解放前一位新上任的镇长认为木塔遮住了塔后观众看戏的视线被强行拆毁。木塔拆毁不久,该镇长就暴病呜呼,许多善男信女说那是他得罪菩萨的下场,这也增添了王爷庙的神秘色彩。

八十年代中期,据街上老人在我家开的茶馆里讲,王爷庙大门处的灵官菩萨、四大天王和庙中的罗汉堂完全可与新都宝光寺媲美。他们说每到庙会日,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蜂踊而至,庙内烛火长明,香烟袅袅,鞭炮阵阵,空气中也弥漫着火药味。庙前广场前方的戏楼上,川剧轮番上演,生、旦、丑、末等演员均是镇上的新老戏骨。看戏的观众挤满戏楼和正殿前两座十多节的石梯,广场上更坐满了人,当然前方坐的大多是镇上有头面的人物及家属了。庙内除设立各大殿供奉佛和神外,还有各商会的会馆,其中还有林知县题赠的“七省一堂”牌匾。五十年代初,王爷庙内的泥菩萨被毁后改建为区粮站的仓库,主要收储农民上交的小春粮食。为了安全修建成消防水池,这两棵黄桷树被挖掉,甚至连树篼和树根也没有放过。

紧邻王爷庙右边的书院,原是兴镇时建的文庙,正对梓江。后来,镇上几位商家开始在里面设立私塾,学生主要是他们的子女。清末,县教谕马某来玉龙牵头,发动镇上名流和商户捐资,在原基础上扩建为书院。书院常年设置六个年级的小学班,最兴旺时,师生员工达300余人,这里是镇上及周围乡村子弟求学的圣地。解放后,书院改为玉龙区中心小学,五六年级迁到离街3里远的罐子沟,一至四年级迁横街水巷子上边的刘家坡(现医院)。古书院原址即改建为统管玉龙、高灯(现西陵)、龙凤(龙泉)、三星、高凤、天垣、永兴(黄溪)三河、利和(后划黄甸区管辖)等九个乡(公社)的区政府。区政府石梯下原书院操场右侧修了一座戏楼,靠河一面筑了围墙,这里即变成演剧、放电影和打篮球的场所了。

1957年以前,玉龙古镇的街道全是由青石板或石条铺成的台阶或阶梯式路面。其中,正街分为三个大的台阶,“丁”字横与竖结合部至原黄家糖酱店一段叫“上闸子”。之所以用“闸”字取名,据老一辈口口相传是取其如“开市如闸放水”之意,含生意兴隆,财源涌进的寓意。“上闸子”由两段缓平的街面组成,其中供销社与合营总店相邻几节石梯处为一台,小时候,我曾在这里看过皮影戏。石梯到糖酱店为“上闸子”的下段。糖酱店至后来的兽防处为一台,以下至月台石梯上方另为一台,这两段街道坡度较大的街面叫“下闸子”。其靠兽防站与机面社之间还有一宽约三米多,长近三四十米的水巷子,巷子中住有张姓、黄姓、何姓、陈姓和纪姓等人家,另就是榨房和酒坊。下雨天,正街上的水流一直向下,通过水巷子和石梯流入江河。横街从“丁”字左边起至弯角店处(后来的区供销社收购门市)和我家门前(我家与处于弯角店对面的台阶上,先后经营过茶馆、药铺和客栈)一段街面分为两半,由淌水石板阶梯组成街面,雨天的水流通过淌梯在弯角店左边的水巷子注入榉溪。从弯角店至原街一村小学(现卫生院,原最古的横街场口)的流水经对面的水巷子流入榉溪河。从卫生院至后来的场口地势比较平坦,街面也要宽一些,场口处原有马正荣祖辈开的骡马店,凡来玉龙客商的车马都集中在店里。过去,玉龙镇街道两旁的店铺或居民的住房门前均有较宽的街沿,这方便雨天人们行走避雨,暑天遮阳。平时,行人走在街中心就可一览左右两边店中陈列的货物商品,很具有人性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玉龙古镇的街道明显不合“时宜”了。1957年初秋,为方便车辆上街通行,区政府决定对古街进行改造。于是,全镇不分职业,不分单位或个人,干部群众齐动手,拆除原铺古板、石梯和街沿,将所有大块的好石板集中到正街安砌。考虑到车轮碾压和石板不足,横街和半边街改为以卵石铺成有坡度的路面。为了整齐划一,全镇街面上方的屋檐被锯掉伸出部分,这下,汽车可开上街了。后来,因横街和半边街长期被车辆碾压变形,影响通行,尤其是下雨天,汽车上街常发生事故。后来,尽管经过几次修补,仍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正街是一条直接面向江面且比横街和半边街宽的街道,虽无横街长,但它是过去古镇最繁华的街道,因为这条街最早是七省来玉龙镇的最大商户营贸立业之处。除解放初取缔福音堂,英国传教士离开,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后至八十年代初,正街上有分别由区供销社、合营合作总店统管的批发部和百货、棉布、理发、茶旅、酒类、中西药、餐饮、糖果、副食、五金、电器、日杂、农具、竹编、木器等商店或作坊。书店和照相馆原为县城下设的分馆,后移交给区供销社经营。正街上另有县局(行)派驻玉龙的机构或部门,如农业银行营业所、酿酒、兽防、茧庄、烟草、税务、工商、市场管理等。开设于原福音堂对面的文化馆办了一两年就关闭了,酒厂、邮电支局和卫生所等几个单位七十年代初即从正街迁到横街或玉龙中学大门外公路边。正街上还有社办或街道办的企业,如榨油、缝纫、机面社等店铺或作坊。一到逢场日,正街上所有店铺和门市大开,摊位也摆了不少,除了农忙季节外的场期,正街上人如潮涌,接踵摩肩,叫卖声此起彼伏。当然,横街和半边街也有许多店铺,除党政机关外,区食品站、豆腐坊、医院、土陶、染房、小学、化肥、农药、木材、水泥、煤炭、修鞋、铁器社等分布在这两条街上。打米厂由孙家祠(后来的玉龙公社处)迁到游马岭下的陈家湾。横街和半边街也是四乡八岭来玉龙赶场的大多行人和客商至正街的必由之路,因此,逢场天也很热闹。

但凡一个地方,老一辈既看重风水,又注重外在形象,玉龙镇也是如此。最早的时候,古镇建有四座漆木雕花大牌坊,一座在现卫生院下水巷子原街口,一座在原书院(后区政府)下场口,一座在正街“丁”字横竖交汇处,这个地方叫“上闸子”,另一座在正街下部水巷子(后来的兽防站)处。1950年春节期间,镇上庆祝新中国成立,举办大型元宵文化活动时搞游行,因牌坊会阻碍高跷和戏剧高台队伍通行而拆除。其后,五十年代的国庆和过春节时,镇上还在原牌坊处和场口用竹木、柏树枝和纸花搭建临时牌坊,让镇上充满了节日喜气。月台石梯上的街口建有三层(不含底层)悬空翘角飞檐傲天的牌楼“闸子门”,有的叫“栅子门”,这是大多古镇水码头上的标志性建筑。平时,古镇人们常在这里远望片片江帆,渔舟穿梭;汛期,这里更是观看水涨潮落和洪峰汹涌而下的最佳去处,也是雨天过渡者避雨,三伏天避骄阳客商或行人候船的地方。从江对面或航船上看,“闸子门”给人大气巍峨,似有凌空飞去之感。可惜的是,六十年代初期,因门楼年久失修,镇上无钱,为了安全,区政府派人拆除上面两层,改建成现存的一层房盖模样的建筑,当然飞檐翘角更没有了。1981年和1982年,梓江和榉溪两次发大水,洪水曾涨到“闸子门”上面,也给靠近江河的单位和人家造成损失。

   “闸子门”下的石梯两侧中部,各有两棵黄桷树,这是八十年代初按区政府决定,合营合作店公方经理蒲明清组织职工,从区政府大院的树上锯来的粗枝杵栽的。由于有专人管理,两树生长很快,远远望去,犹如黄山迎客松一般。石梯下是月台,白天,这里是过渡人候船的地方,也可供镇上人赏月之用。在通航期间,月台也是堆放上下货船货物的地方。月台下还有几节石梯直达江边,也就是说过河人及货物可顺着石梯直接上下船。

在八十年代以前,梓江河通航时,我曾几次乘坐机动客船进城,一路饱览沿江风光,惬意极了。那些年月,每当夕阳西下时,玉龙月台下的江河边停有数十到百余条货船,从赵家滩以上的煤坪到月台右下榉溪木桥处(现为钢筋水泥桥)的江河边挤挤挨挨地停靠着。到了夜晚,江河边炊烟袅袅,船灯闪烁,欢声笑语,船歌飘渺,偶尔还能听见二胡、京胡的旋律,真算得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闸子门”上边的大半条正街更是灯火辉煌,老板热情待客,堂倌周到服务,尤其是“闸子门”下右边被称“大胡子”的胡继国开的茶馆里更是座无席,人声鼎沸。直到下半夜,这里仍是灯光不眠,看皮影的、说评书的,听川戏的,高声叫卖的,划拳喝酒的,热闹极了,别有一番繁荣景象。

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街上的许多农户开门做生意,乡下人也上街租门面或摆摊经商,玉龙镇的古街又热闹起来了。后来,由于供销社、合营合作店和其它社队、街道企业实行改制,玉龙镇老街原有的许多门市、作坊全部实行租赁承包,有的店铺折价卖给个体户。受优胜劣汰的潮流冲击,除部分有经营头脑的人家生意还可以外,部分店铺因经营失利不得不关闭或转向。随着市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加和交通大发展,老街上的许多店铺不得不迁移至中学外滩或陈家坝新区,原有的门面大多变成私有住房,正街、横街和半边街也因此逐渐冷落下来。

八十年代初,由县和区镇出资在镇东车站下修建影剧院后,区政府下的戏楼和围墙被拆除,这里成为区政府的停车场了。当然,在书院南面还有一座古老且的六角形字库石塔,塔身高约十来米,塔面四周的石刻浮雕主要为栩栩如生的佛像。过去,镇上许多人称它为“字孔”,因古时人们非常敬重孔子和先生(老师),有字的纸是不可随意丢弃或污辱的,无用的书和字纸必须送到这里来焚烧,表示对知识和夫子的尊重。这座字库历史悠久,就是在汶川“5.12”特大地震中也未倒塌,它永远守护着古镇的读书人。

后来,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公路运输有航运难以达到的快捷优势。再加上梓江系季节性河流,沽水期行船艰难,更不用说沿江上游几座水电站大坝的修建,阻碍了船只的能行。由此,梓江全线不得不停航。玉龙镇的水码头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仅存在的渡口也因过江桥梁的竣工而停摆了。自此,玉龙镇的“下闸子”、“闸子门”、月台就很少再有人问津了。前两年,玉龙镇利用专项资金治理江河,先在榉溪两岸修建河堤时,重建码头,增设钢筋水泥栏杆,仅供人们休闲观景之用。

二十一世纪初,区粮站仓库被善男信女出资赎买,恢复为王爷庙,但其泥塑和香火与过去比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了。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重建期间,原区政府右侧的新粮仓被拆除新建为玉龙镇新的党政办公大楼。这一期间,镇上重新对横街和半边街规划设计,施工改建为钢筋水泥街道,解决了过去的老大难问题。横街和半边街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居民依靠国家补助和自筹资金,把旧的木质、青瓦、石灰泥墙的老屋新建为三层临街贴有磁砖的楼房,过上了好日子。

“5.12”地震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龙镇几届党政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全镇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场镇占地面积比过去扩大数倍,达两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两万。老街发生巨大变化,新区街道宽敞,商铺林立,随着部分外地客商入驻,市场日臻繁荣。如今,玉龙镇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各次全会精神,加快了发展步伐,古镇焕发了青春。经济突飞猛进,市政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绝对贫困户为零,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在国家历史名镇中,古老的玉龙也占有一席之地。在陈家坝新区,麒麟广场和嫘祖大酒店充满现代气息,水泥、沥青道路四通八达。高等级的盐射路和盐蓬路穿镇而过,以前,人们乘车进城或到太和镇要受近几个小时的颠簸折腾,而今只需20或30分钟,不仅平衡而且快捷。白天,镇上人流如织,夜晚,华灯明亮,霓虹闪耀,轻歌盈耳。老人们幸福安康,青壮年拼搏进取,孩子们努力向上,好一派梓江河畔新的繁荣景象!

离开玉龙古镇虽几十年了,但从未忘记生养我的故土,日日回味供我吮吸乳汁的母亲河。我时时怀念那店铺林立,生意兴隆的“丁”字老街和繁忙码头;梦里也常见儿时夜晚嬉戏的古街道,店铺后幽深的庭院和江边灯火。每当乘车回老家时,从老远处见到玉龙镇,心里无不感到格外亲切。当我站在老屋门前的石阶上,仿佛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少儿时代,眼里浮现出古街的青石板、雨天的涓涓流水、夏夜躺在铺了凉席的石板上乘凉望星空,数星星和赏明月的情景。耳畔又响起川剧锣鼓、戏骨唱腔、纤夫号子、江边飘渺的琴声和粗犷的船歌。毫不夸张地说,如是地处成都这样的大城市周边,有巨资投入,玉龙经过打造,恢复古镇原貌,完全可与黄龙溪、洛带、街子等古镇媲美!  

水到东海留源头,树顶蓝天不忘根,千山万壑难阻隔,游子思乡恋故情。热爱您,我的古镇和老街!愿您永远富饶美丽,繁荣兴盛,财源滚滚!您永远铭刻在游子的心里!

  原载《四川经济日报》(2021.11.24)(有删改)


【二】玉龙桃片的追忆

                       

有人说山青水秀的地方肯定出能人,能人辈出的地方必然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的确如此。千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玉龙古镇出过许多能人,他们曾为国家和地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本文要追忆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玉龙区供销社食品厂创立商业部优质产品玉龙桃片的故事。


  三代师徒的接力传薪


玉龙桃片,因其传统工艺精湛,切片均匀透明,薄如蝉翼,吹可上天,既能卷成烟卷状不断片,伸开后又完好如初,且点火即燃,散发香甜气息,正如有诗称赞的那样:“玉玺一记身自好,薄片层层藏馨香”。

说到玉龙桃片,就必须先要提到创造这一品牌的技师覃克仁。他,

1911年出生于射洪县仁和镇广升乡家子沟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三岁时,被父母送到离家几十里外的玉龙镇,在正街张某干杂店当学徒,其中的苦就不必细说了。由于店主人经营不善,不到三年,该店就关门歇业了,覃克仁学艺不成只好回家务农。

但贫穷的家境,仅靠父母二人难以养活一大家子。作为年不到十六的长子覃克仁决心为父母分忧。他说服双亲,又回到玉龙镇,通过亲戚介绍,进入正街黄守忠家开的糖铺做学徒工。其时,黄家有一来自贵州赤水河畔古蔺县的老师傅向某,他有清代祖传制作桃片的秘方和独门手艺。此人曾在重庆、合川当糖果糕点技师多年,后被玉龙镇黄家花高价聘来。覃克仁到黄家后,已有三个徒弟、并打算不再收徒的向师傅见覃聪明能干,遂决定收其为关门弟子,约定三年教会毕生所有技艺。从此,覃克仁认真观察,把师傅的制作糖果,尤其是桃片的配方、操作和解说全都铭记在心,不懂就问,反复实践,直到能熟练操作为止。在向师傅的耐心指导下,覃克仁的桃片技艺比其他三个师兄进步快,做得好,深受向师傅喜爱,当然已付出了比师兄们更多的艰辛。三年学徒期间,他在基本学会所有糖果糕点制作方法基础上,重点掌握了桃片的配方和制作技术。到最后一年,覃克仁做出的桃片和其它糖果与老师已没有半点差别了。

转瞬三年即逝,覃克仁学徒期满,技艺已成,便决定离开黄家另立门户。黄家主人见覃克仁做事老实,技艺也好,不愿放其离开,故提出再帮三年的要求。迫于师傅的情面和主人的真情挽留,覃克仁又干了三年。三年届满,覃克仁再次谢绝黄家好意,辞别师傅和师兄,在玉龙镇正街上栅子租铺面开店。再后来,向师傅告老还乡,其他几个师兄要么学未大成。要么中途离开,黄家糖铺的桃片知名度逐渐被覃氏取代。由于覃的桃片完全传承了向师傅的工艺,质量上乘,点火后很快燃烬,所以,不少有钱人烧烟时都买覃克仁的桃片从油灯或炭火上引燃点烟。这无不使玉龙街上和周边民众既感到惊叹,又感到可惜。……

1955年,按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玉龙镇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覃克仁、黄守忠的糖铺和其它几家酱园店合并,成立手工作坊和销售合二为一的玉龙糖酱店,具体归区合营总店管辖。地址仍在黄家糖铺,街面门市作糖果和调料经销,偌大的后院主要为库房和生产用房。

在计划经济时代,糖酱店的人员编制、工作安排、食材供应和生产指标等都有严格的限制。那时,县以下的糖果、调料等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对象是经济状况远低于城市的农村,所以生产规模都不大,人员配置也不多。在盐亭,除县城外的第一区级大镇玉龙的糖酱店仅有十几余名职工,公私方经理赵映民和黄元祥分工合作负责管理,几名技师和其他职工分别承担食材采购、生产和经销。

为使优秀的制糖工艺传承下去,覃克仁同意两位经理的建议,把自己学到的桃片、蜂片、饼干、渣食、鸡骨糖等技艺分别传授给其他愿学的青年工人,而桃片制作工艺仅传授给了聪明好学,踏实肯干的青年何久华。在传艺和学艺期间,覃克仁也像当年向师傅一样,不藏着掖着,耐心讲授和示范;何久华也尊重老师,默默观察,虚心求教,埋头若干,因此学艺精进。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两人在生产各个环节配合得很好,直到覃克仁退休,二人既是师徒关系,也是亲密的忘年交,无不令其他职工羡慕。

玉龙区糖酱店的糖果生产,除领头技师覃克仁、母学清和几位徒弟外,其骨干成员还有黄元祥、黄元祯、何久华和女职工汪成珍、白凤琼、刘良贤等人。覃克仁在传承向师傅工艺过程中不断摸索,按群众反映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配方,改进制作方式,因此,他制作的桃片全系精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覃师傅七十岁离开工作岗位后,糖果生产许多重担落在何久华和其他人身上。覃老虽人已退休,仍心系奋斗了一生的糖果糕点,时常要回厂走一走,看一看,了解桃片等的生产情况。当他看到青年职工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尤其是看到亲传弟子何久华完全继承了他的制作工艺后,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


勇于进取的团队精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绵阳地区一分为四市后,市、县商业局先后作出食品经济发展决策和争创名优产品规划。玉龙区供销社遵照上级指示。顺应改革开放大潮,积极进取,在争创名优产品大道上阔步前进。在通过市场调查和发展前景展望基础上,领导集体作出决定:瞄准市场,增加投入,充实人员,把糖酱店扩建为食品厂,力争在糖果方面创立名优产品。为提高糖果、调料产品质量和产量,区供销社新设立科技股,主要为食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其它保障。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玉龙区供销社领导和食品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作的。玉龙桃片之所以能走出川北,畅销八方,扬名省内外,其中值得肯定的是区供销社领导、食品厂管理干部和职工勇于进取的团队精神。覃克仁听说要争创名优产品,心中非常激动,主动向供销社领导请缨,要让玉龙桃片和蜂片在省内外扬名,主任被老师傅的精神感动后,同意覃的请求,并嘱咐他注意保重,切不可勉强。

至区供销社改制前,几届领导集体不仅从政策、资金、人员和物力等方面对食品生产给予了大力支持,在精神鼓励、生活待遇等方面也为生产一线的职工做了许多实事。

1983至1984年,区供销社先后任命年富力强的何志政、何志中担任厂长,全力抓桃片等的生产和创优工作,另指派工作认真,聪明能干,勇于吃苦的刘明辉等青年职工负责食材采购和产品经销。争创名优品牌方案确定后,覃克仁不顾年高体弱,与徒弟何久华一道,依靠老师傅汪成珍、青年工人张正敏等骨干,按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将传统工艺和科学配方紧密结合,一丝不苟地处理每一道工序。

食品厂一成立,厂长按县区商业部门要求,及时组织召开全体职工会议,组织学习上级下发的有关文件,宣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确定在重点创立玉龙桃片品牌的基础上抓好蜂片等其它传统糖果的创优工作。在会上,厂长提出桃片争创的目标和任务是:一年县优,两年市优,三年省优,五年国优。听到这个规划,全厂职工非常激动,大家在讨论中纷纷表示决心:以实际行动让玉龙食品厂名扬华夏。

奋斗目标确立后,科技股长何志中主动与何志政配合,一边抓技术研发和生产,一边向上争取资金,在完成厂综合楼设计后,经筛选,由广汉某有资质的建筑公司承建。一年后,三千平方米的综合楼胜利完工,其中糖果糕点生产车间面积就占三分之一。何志政调任区供销社副主任后,何志中接任,全权负责生产、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

从创优开始到实现目标的几年中,厂长除参加区、县、市必须的会议、参观学习等活动外,常常深入车间,听取工人意见或建议,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例如:针对过去生产桃片的本地糯米品质较差,厂长千方百计从外地首批购进泰国优质糯米一万斤。后考虑到成本太高,又到成都购进优质糯米水稻种子,委托龙泉乡某队栽种,由食品厂给予生产补贴。另如,为解决桃片用水,厂里从玉龙镇附近几处优质水源提取样本化验,筛选出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矿泉作为专用水。为了解决过去制作桃片使用锡盆重金属超标问题,厂长几进成都,最后找到纱帽街一有名老铜匠师傅打制符合国家规定的高质量铜盆。在更换过去传统红、白软纸包装时,身为教师和书画家的何秋涛老师亲手为玉龙桃片题字,描绘外包装彩色图案。厂长三次亲自设计桃片外盒图案,先后请重庆601厂和成都某食品专用包装厂生产几批精美桃片纸盒共几十万套。

争创名优产品期间,除覃师傅、汪成珍、何久华、刘良贤、张正敏外,原工人经理范华坤主动配合。青年职工杜本武服从区社安排,三进三出糖果厂参与桃片生产毫无怨言。在实际制作桃片过程中,关键工序用人仅五六人,而某道工序完成后临时需要多人协作,像缷货、包装、装箱、搬运诸多环节,其他职工如范国元、任启瑜、梁桂琼等职工也踊跃参加。

团队精诚团结,努力生产,最终得到的是丰厚回报。1984年,玉龙桃片率先在县内评比中荣获第一好成绩,1985年和1986年,该产品先后参加省市商业部门组织的展评活动,荣获绵阳市和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8年,玉龙桃片由绵阳市商业局送国家商业部参加展评。经随机抽样检验,每封玉龙桃片的包装设计精美,盒内桃片色香味俱佳,整体的长、宽、高一致,每片的厚度相同,光泽无差别,无菌度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经多轮遴选,玉龙桃片在全国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市委书记和县委书记闻讯后亲自到厂祝贺,对生产桃片的职工表示亲切慰问。市商业局领导从北京代玉龙食品厂领回奖杯和奖牌后,连同市内其它食品厂的奖品在市商业局展厅向社会公开展出,产生轰动效应。


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一块璞玉、石头或树根,要雕刻成精美的摆件或挂件,必须有技艺高超工匠的心血付出;一盒优质桃片的制成,生产的技师或工人也必须具有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要制作出优质的玉龙桃片,首先是精选糯米、核桃、猪油、绵白糖、鸡蛋等食材。在选择糯米和核桃时,创优组排除万难,从所进食材中剔除霉变和杂质。接下来的是熬制清糖、潦米和炒米,这几道工序必须掌握好火候,不及和过之都不行,来不得半点疏忽,稍不留意不仅浪费食材,更是前功尽弃。例如炒米,是在锅内倒入适量桐油,待滚烫后加入从梓江河边采回的毫无杂质并晒干的细沙进行翻炒,等到油干沙热到规定温度后,把用干净布袋罩住而潦过的糯米入锅炒热,除去水分,再把网筛去掉沙子后的糯米打成粉,这叫火粉。火粉制成后的回潮和去潮反复三次,最费时间、人力和精力。其过程是:先在洒上干净冷水的室内地面铺上消过毒的竹席上均匀地铺上火粉,上面再盖上一张同样的竹席,让火粉吸潮。一天后,地面水分已被火粉吸干,接着把它放入锅中用五十度左右的低温翻炒,其间不能用铁、木为铲,全系消过毒的双手在锅中翻炒。米粉干燥后又倒出,再次铺在地面洒水的竹席上回潮,时间一到又入锅翻炒,如此操作三次这道工序才算完成,如此,半成品已制成。

随后是提糖、清除杂质和猪油搅拌等几步,其过程是:将绵白糖入锅熬化,这更要掌握好火候,既要使白糖成粥状煮沸,又不能使它焦化。与此同时,另在盆中按比例加水和鸡蛋清搅匀,用竹刷子分批把蛋清水洒入锅中,等到煮沸的绵白糖表面出现浮起的泡沫(杂质),再用勺子将其舀出倒掉,直到杂质全部清除后,将纯净的糖液装进缸内,倒入化猪油,用擀面杖搅拌,使之冷却翻砂还原为纯净的含油白糖。接下来是把缸中冷却的油糖倒入方形铜盆中擀散,按比例加上备好的米粉半成品,待混合均匀后,再把糖粉和核桃分层(共三层糖两层核桃)均匀铺开压紧,取出装盆再入锅以四十度水温蒸煮十分钟端出冷却,到此时,才基本完了桃片制作的二十多道工序。与桃片生产同期,食品盒的设计制作完成,最后一环是桃片包装。

从制作开始到桃片包装,无论是厂领导、技师,还是工人,必须是身体健康者,且要遵守生产制度,佩戴消毒工作帽和围腰,双手也要经过肥皂水反复清洗或消毒液浸泡,方能进入无尘无毒车间。桃片制成后,最后两步则是手工切片和封装,而切片这项高难度的工序许多时候是覃克仁、汪成珍和何久华三人完成。在包装时,桃片入盒前必须经过紫外线灭菌灯照射。最后一步是用国家规定的无菌无色纸张内包桃片,外盒再用食品薄膜包装贴上标签,这样,桃片生产才算最后完成。

         

   

    增产促销的务实精神


玉龙桃片先后荣获市、省和国家优质食品殊荣后,在省内外声誉可与合川桃片媲美。食品厂在迅速提高产量和产值。广泛开拓市场两方面做了许多务实工作:

一是厂长、销售员和临时抽调人员多次带上玉龙桃片,分赴盐亭县内各区、乡抢占市场后,积极向市内各县及相邻的射洪、西充、南部等县投放产品。在取得良好战绩后又向省城成都进军,经成都火车北站、双流国际机场和市内部分商场准许,厂长与经销员多次亲自送货上门。由于玉龙桃片质优价廉物美,往往是货到后很快被顾客抢购一空,从此,玉龙桃片随汽车、飞机和火车驰名全国。

二是在市场销路打开后,生产任务直线上升基础上,改进传统操作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随之进行。例如切桃片这道工序,过去切一盒长宽高分别为12-15、10-12、2.5厘米,片厚仅1毫米左右,重量为80至100克规格的桃片,需要花费10多分钟时间。为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厂里从外地购进电动切片机,同样是一盒桃片,用机器切片不仅工效提高至少两倍,更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玉龙桃片创优成功后,区供销社继续向上争取资金,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为生产和销售保驾护航。由于厂领导锐意进取,身先士卒,职工群体不辞劳苦,积极肯干,从1988年起 玉龙食品厂年产桃片比改革开放前翻了十几番,其销售额和赢利也大幅度提升。几年间,玉龙蜂片也先后荣获市和省优质食品称号,从一个区供销社下属的食品厂角度看,其成绩在省内外也算是很突出的。这以后,每到国家法定或传统节日期间,尤其是中秋节和春节前的两个月,订购玉龙桃片的函件从全国各地如雪片般飞来。一到这个时期,厂长、采购、销售、技师和职工紧密配合,加班加点进食材、生产、包装和检验,尽最大努力满足每位顾客的需求。

九十年代初,盐亭县乡镇企业局抽调何志中等进城办食品厂,重点生产玉龙桃片。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区供销社主任汪继彪还按市经委和商贸局要求,亲自组织何久华和张正敏等人再次生产玉龙桃片供应市场,直到企业改制,区供销社解体,厂房卖与个人为止。                                                     

几点启示


几十年虽然转瞬过去,尽管县内许多糖果厂早已停产或转产,但玉龙桃片的香甜仍留在许多人的心口里。今天,每当看到超市货架上的桃片,绵阳市许多人就会想起玉龙食品厂曾经拥有的辉煌,记起覃克仁那一代糖果人的付出。

在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殷切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出台激励政策,积极发现、培养糖食制作工匠,传承民族优秀技艺。与此同时,要教育和鼓励青年热爱传统的中华食品文化,更希望广大青年向大国工匠学习,摒弃浮躁的生活或工作观念,脚踏实地工作,在食品创业中再现独特工艺的玉龙桃片等名优产品,研制出更多完全中国元素的绿色食品,满足市场供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美食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在洋垃圾食品充斥中国城乡市场,中华民族几千牛的优秀传统食品文化遭受严重冲击的严峻形势面前,重新开发玉龙桃片等地方或国有名优糖果糕点更具有特殊意义!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3-28 21:01 , Processed in 0.1852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