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61|回复: 1

[美文日志] 待到凌云始道高 ——解读何增鸾自选本《云溪山夫集》(作者:李清锐)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49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8746
赵良田 发表于 2021-10-18 20: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盐亭文坛“盟主”、学者、诗人何增鸾山夫先生系盐亭县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从盐亭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花了三年时间将毕生诗文检点整理,自选本《云溪山夫集》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给自己文学人生做个总结。“云溪”系盐亭县城所在地“云溪镇”;得名于诗圣杜甫的名句:“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全蜀多名士,严家聚德星。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山夫”即先生笔名,谦为山野村夫,亦为先生寓所名“山夫邨”。
    这个选本汇集,择其在已发表的诗文中增删取舍,那些应时应景之作不再保留。何先生不愿收入散佚于诸报刊的诗文,希望以后的有识史家就不再选编入集。先生虽不说变成恶鬼来敲君的脑壳,但读者想用很少的时间读到他们欣赏的作品就心安了。何先生自认为已选入集的作品也不一定都是读者喜欢的佳文美篇。他坦然,既然已经拿出手,就让时间和历史去检验。著作被国内外100多家大图书馆、博物馆收藏。作品多次获国家、省级奖。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妻子是别人的漂亮;文章是自己的好。”芸芸众生,皆为大俗。我们都是大俗队伍中的一员,自然不能免俗,当然就有自知之明。往往大家、学者的文章自感离“好”仍有半步之遥。从这本《云溪山夫集》,解读何先生作品,不外乎有以下这些方面的特点。
从创作角度讲,往大处讲,何先生主张文学创作讲求精气神的融合。“韩文如潮,苏文如海”,韩愈、东坡二先生在“精、气、神”面前,可谓“无限风光尽被占”。在创作实践方面,何先生对韩愈苏轼“心向往之”。往小处讲,何先生主张一篇好的作品应该给读者一点智慧,一点享受,有文采,有情感,有哲理,总之,得让读者觉得“有点味道”。
     何先生把后期作品编在最前面,展示作家最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精典作品,就像一个“倒金字塔”有递减效应,有利于读者先读到精品,有点像站在山巅观景的感觉。客观地讲,何先生老年时期的作品底蕴深厚,中年时期的作品意博域广,青年时期的作品朴实稚嫩。《云溪山夫集》以“倒编年”编成,十分罕见,饶有趣味。
     诗歌是何先生文学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他创作的一系列“微型诗”,很能吸引人的眼球。有学者认为,这种“微型诗”很有元曲小令的胎记,是一种小巧精致,韵味十足的“袖珍诗品。”有诗评家说道,谈何先生的诗,需要讲究环境的设置和心态的调整:平心静气,方能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仿佛“细数落花闲情在”,尤似“缓寻芳草幽趣多”。
    何先生的古韵诗作,无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作品,皆属意境高峻,章法讲究,炼字磨词,入木三分,耐人寻味。如七绝《赞文同草书》“方寸砚池深似海,毫端忘却作州侯。草丛冷眼观蛇斗,走笔行云胜龙游。”诗人把文同的草书技艺的真谛跃然纸上。“深似海”道出了砚端艺术的高深莫测;“忘却州侯”视名利如浮云,把书法学问当作人生追求;“草丛”与“观蛇斗”,“行云”与“龙游”,既素描草书艺术的龙游蛇行,随心所欲,又暗示社会与官场的纷杂缭乱。
    何先生撰写的楹联堪称大家。如“蚕龙吐丝心向人间冷暖;嫘祖缫茧手把世态炎凉”,说华夏祖母嫘祖发明栽桑养蚕缫丝,文明温暖生灵的典故。又如“居负戴东麓借高山练步;住昙云南侧学工部做文”,说在国家森林公园高山公园漫步曲径通幽,最主要是效法杜工部吟诗作赋之雅兴。何先生的楹联大多被机关、企业、寺庙、景区、婚庆等采用。
    从读者角度讲,何先生的文章有谁爱过?有多少人品过?何先生不清楚,也无法去弄清楚,也不必去弄清楚。只有在文学界、学术界、评论界见诸于报刊,颁奖词中看到对先生文章的评论,肯定其学术影响。见诸报刊的诗文、出版的刊物受到读者厚爱,更深感创作责任的厚重。因此,何先生从来就不敢苟同“玩文学”“玩文字”“玩名声”这种沽名钓誉的“玩家”。别人可以“玩”,他绝对不“玩”。至于说有些文章、诗歌、有些专集获得国家、省级大奖之类,绝不是“玩”出来的,是做学问做出来的。因为读者、评论者的评判才是最公正,最客观的。
     从文学角度讲,据统计,何先生已经出版的专集有:《山夫诗集》、《山夫文集》、《野花集》,合著《文同诗选注》、《文同研究》、《文同画竹》,主编《盐亭县志》、《盐亭县肿瘤防治志》等凡22种500多万字出版行世。收入选本的新歌112首、古韵140首、散文27篇、论文同14篇、论方志11篇、附录26篇。
在著名学者、诗人、作家、评论家中,王尔碑、克非、车辐、穆仁、傅平骧、张一璠、木斧、蒋明英、陶佳佳、苏菲、史凡、谢宗年、刘东等对何先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引起文化和学术界的关注。
    当代著名女诗人王尔碑对《山夫诗集》中《山行》 “一个脚印  一个陷阱  云走了  风躲进岩洞  望着悬崖绝壁  我长啸三声  山病了  没有回音”点评道:这八行小诗,隐喻文化大革命浩劫之年残酷的现实,人心惶惶,举步艰难的苦难历史。故有“一个脚印/一个陷阱”的悲叹。作者写直觉,写心史,纪实,而不泥实。大实大虚意境:“山病了/没有回音”。这种幻觉,太虚幻景;却又是真中之真,比真实可信。山为什么病了?是伤心人间的不幸而病的吗?是敢怒而不敢言悲愤成疾吗?浩劫之年,天人同悲吗?……耐人遐想。一首好诗,总是言淡意远,给人的想象是无尽的。
      此外,诗集中还有小诗、微型诗珍品,如《竹》、《池边》、《静观》、《拱桥》、《农家》、《古树》、《读史》、《春雨》、《冬咏白菊》、《老农》等等。其中部分已收入《微型诗500首点评》、《中国当代绝妙微型小诗点评》、《微型诗存》等多种选本。《池边》:“涟漪一圈一圈的思索/被鱼一口一口吞吃了”。穆仁点评:句中以“思索”取代实写的“波纹”一词,妙!不但完成了拟人化,而且情趣倍增,鱼也活了。广吞人间思索,聪明的鱼呀!此诗有新发现。马立鞭点评:好一幅《池边观鱼图》!“诗非一法所能尽”(清▪吴乔)此诗以灵趣把握胜。《静观》:“我坐在春光里/风在绿叶上检点往事”静观入妙,即是妙观。“风在绿叶上检点往事”,几人能道。《农家》“丈夫背回一季秋/妻子在锅里炒笑声”“背回来一季秋,锅里炒笑声”,虚得妙。若说背回来一捆禾谷和快乐地炒着什么便直白无味了。
     何先生的每一首诗都有诗眼,更有值得口授相传,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似的佳句妙语,令人赏心悦目。
从学术角度讲,何先生毕生潜心研究乡贤前辈文同,与人合作编著的《文同诗选》《文同研究》等,得到了众多文化名家的赞誉。
    史凡对《文同诗选》点评:“胸有成竹”是一句众所周知的成语,许多人还不知道它的来源是出自北宋著名画家文同提出的绘画理论。可是对于文同的诗,了解的人恐怕就不太多了。和文同相知最深的是三苏父子,特别是苏轼。东坡曾说:“文与可有四绝:诗一、楚词二、草书三、画四。”他甚至因读了文同的诗而想把自己的诗“为之一焚”了。后来的一些诗评家如叶梦得、杨慎等,对文同的诗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何增鸾、刘泰焰选注的《文同诗选》,是建国后为广大古典诗歌爱好者了解欣赏文同诗提供的第一个选本。现载于《丹渊集》中的882首诗词,196篇文章,以之刊行于世,多是家诚之的功劳。本书选注了其中代表性的215首,编目以文同的年岁和活动地区先后为序,基本上反映了文同诗的全貌和诗歌艺术成就。在具体的注释方法上,力求简明,意到为止;对古人故事一类的典故,略征史籍诗文,而词语类的一般不作征引,以避免烦琐,节省阅读时间。
    《诗选》不仅是一个普及读物,也是一部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附录》收入了司马光、王安石、三苏父子等写的有关对文同评价的诗文赋和书画序跋,还收入了《宋史本传》、《<丹渊集>拾遗卷跋》、《文公墓志铭》、《文同年谱表》(注者撰),可使研究者免去许多查阅翻检之苦。
     何先生合作编著的《文同研究》,已故著名作家克非对此有很高的评价:文同实实在在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文同的存在,已经一千年。作为一个旷世奇才,在人们眼里,他仍然光辉不减。真可以称得上中国文化上空一颗闪耀千年的巨星。本书除开精湛的研究文章外,重在资料的整理汇集。何增鸾等先生长时期投入对文同的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心血。资料的完备性和翔实性很难得,对今后的文同研究提供极大的方便;从事文化、文学、艺术的人,亦可从中得到借鉴的教益,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和领悟到美学方面的滋养。
     张一璠先生点评:清康乾年间的王白田经过20余年,四易其稿而终成《朱子年谱》。按梁启超的评说,王氏“终身仅著此一书”已是令其“不朽”。因为《朱子年谱》是研究朱熹其人其学的“唯一的好书”。我们要知道朱熹是怎样一个人,“非读这部书不可,而且读这部书也足够了”。文同之与《文同研究》,则庶几近之。
     从修志领域讲,何先生主编的《盐亭县志》,历时10年,带领编纂委员会一干人马,铸就皇皇百万字,于1991年5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省级方志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对《盐亭县志》的颁奖词评价称:“篇目结构科学合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精炼,较好地突出了地方特色;有较好的‘资治、教化、存史’价值”的评价。古今名人大家参与修志的记载,自会让我们生出诸多感慨。顾炎武参与过《邹平县志》修纂、戴震参修《汾阳县志》、王闿运主撰《湘潭县志》、缪荃孙修《昌平县志》、张澍独撰《大足县志》、章学诚独撰《永清县志》、杭世骏主撰《昌化县志》、张森楷修《合川县志》,等等。绵阳学者张一璠先生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会有更多的优秀甚至杰出的科技类人才出现,但我们将不易发现能耐得住寂寞和清贫胜任方志修撰的专门人才,更不用说名人大家之类。
《盐亭文化丛书》,在国家日史委、国史馆、文同诗书画研究中心的指导资助下,文化界精英和社会贤达的参与,由何增鸾先生主导领衔编辑部同仁精心策划,严密分工,确定选题,坚持作品原创,材料翔实,取精华,去糟粕的原则,突出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地域性、史料性、唯一性,达到学术性、知识性、品鉴性、可读性的功能性。历时五载,完成了《丛书》包括古籍整理、嫘祖文化研究、民风民俗集萃、现当代文学和艺术等类型24本,基本展示百年来盐亭文化全貌的编修出版工作,赢得了广大读者、学者、专家为盐亭这片孕育和滋养了如此绚丽多姿的文化景观的土地点赞!
     从文艺角度讲,作为盐亭文坛“盟主”何增鸾先生的创作成就和领衔作协之功都十分显著。盐亭建县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是古巴文化和蜀文化的交汇点。嫘祖文化、岐伯文化、文同文化、字库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秀美的山川孕育出了华夏母亲嫘祖,中医始祖岐伯,北宋诗书画大师文同,四川早期革命家先驱袁诗荛,历史学家蒙文通,当代著名女诗人王尔碑等大批杰出名流,则为其中之翘楚。更有李白、杜甫、陈子昂、苏轼、苏澈、李调元、陆游等历代名家,他们或游历盐亭山川,怀古凭吊,或寄墨盐亭名流,唱咏和鸣,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墨迹和名篇佳作。何先生乃文坛老将,虽年近九旬,文心尚在,著作等身,影响及于巴蜀。以其长者之风,文学之范,主持培育着盐亭一方文化沃土,乃深受众望的文坛“盟主”。何先生除了写诗做文,也与天下文人交往甚密,既受他风影响,也影响他人,师友相长,文友相启,提携后生,扶持新锐。在他的影响扶持下,盐亭作家协会活跃着一批风头正盛的文艺创作人才,形成了阵容可观的盐亭作家新生代及盐亭籍作家群,他们如同“文学高墙上的蜘蛛侠”,只问攀登不问高,用创作的精品传承讴歌伟大的时代。
何先生对盐亭文化的繁荣与弘扬,对文艺创作的执著追求,对文朋诗友情感的真挚,对做学问的严谨认真,透视作品和社会效应,可鉴其心,可鉴其情,可鉴其神,可鉴其魂。终然不负凌云志,会向蓬莱顶上居。
    我们有这样的期待:若干年后,如有人要重写地域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我相信,何先生和他带领的“盐亭作家群”会有精典流传的精彩华章。
微信图片_20211018204421.jpg 微信图片_20211018204432.jpg
(原载《绵阳日报》2021年6月13日第3版副刊;《云溪文学》转载。)
通讯地址:绵阳市剑门路西段46号雅典苑小区;电话:15281698415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5 10:51 , Processed in 0.117534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