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农家,饱读诗书,年少便有惊人才华;辛亥革命开始后最动荡又最闭塞的年代,他多次参加学潮,成为成都高师的优秀学生;他通过创办《四川学生潮》、带领学生游行示威反军阀等活动,成为英勇善战、驰名全川的学生领袖;为解救先进分子,他抛头颅洒热血,敢于和反动势力作斗争,30岁青春年华,却被杀害于成都……他就是盐亭人袁诗荛,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宣传鼓动家。
农家少年勤读书学识渊博怀大志
1897年5月18日,袁诗荛生于盐亭县柏梓镇龙顾井。父亲袁恩洪是个忠厚老实的庄稼人,母亲刘氏勤劳简朴,且善于理料家务。父母喜得头胎,故为他取名首群,以求将来人丁兴旺。祖父袁辉山是满清时秀才,在三台、盐亭几处书院教过书,劳作之余,常常教孙子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
袁诗荛7岁发蒙,在龙顾井私塾诵读诗书,不仅练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而且文章也写得很漂亮。1912年,袁诗荛到盐亭县城报考高等小学堂,挥毫而就一篇妙文,赢得师生喝彩,高分上榜。小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少年袁诗荛考进了享受公费待遇的遂宁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彼此大清倒台,民国伊始,学校在著名的革命者孙炳文的领导下正掀起反对日本强占我山东、反对袁世凯卖国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对刚刚走出家门的袁诗荛影响深刻,革命的热血种子逐渐在少年心中种下。
1916年春,全国倒袁义师蜂起,中国民主革命家张澜在南充宣布独立并招募护国学生军。激情满怀的袁诗荛,慷慨投笔应募,成为一名反袁战士。自此,闯天涯的少年,融入革命的历史潮流。
宣传革命火焰盛学运领袖威望高
1917年,20岁的袁诗荛考中了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国文部。在西南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袁诗尧如饥似渴地求知,其刻苦用功,享誉校园。中共绵阳地方党组织创始人张秀熟在95岁时回忆写道:“在学习上,诗荛真是好学不厌,在他们这一年级,接连四年都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的第一名。他的好学不厌,不是为了他将来要准备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更能对人民做出一番事业”。
正如张秀熟所说的一样,袁诗荛拼命读书是立志为天下。他一进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即投入学生运动中,常常上台演讲,慷慨激昂的宣传与演讲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拥护。“四川学生联合会”成立后,袁诗荛被推举为副理事长,群众游行,宣传演讲,都由他组织领导,为了做好宣传鼓动工作,袁诗荛创办了四川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四川学生潮》,在上面发表的文章笔锋犀利,直指反动营垒,引起了反动统治阶级的严重不安,但也唤起蜀中一代新青年。
1921年夏,袁诗荛从高师毕业,到南充县立中学任教务长,培育了罗瑞卿、任白戈等一批优秀的革命青年。四年之后,他回到家乡盐亭任教育局长,先后创办了盐亭国民师范学校和盐亭县立初级中学。此时,他也由共青团员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员。随后,党组织决定袁诗荛以川北国民党特派员身份到三台县,兼潼川(三台古称)联中校长。袁诗荛的革命之路不断延续,他发展了一批党员,为了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并把他们组织起来,特意编写了一部《新三字经》。“驱黑暗,勇献身,为人类,布光明……”这部《新三字经》二十年代曾在盐亭传诵,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宣传革命被杀害忠烈事迹代代传
1927年秋天,袁诗荛到成都任中共川西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继续鼓动宣传马列主义,传播红色之火。彼此,袁诗荛的公开身份是成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务主任。他把讲台当作宣传革命的重要阵地,上三民主义课,讲的是共产主义的道理,号召反对新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他还在附中举办的民众夜校,教工人识字,向工人讲授革命理论,给工人放映介绍十月革命的幻灯片……
袁诗荛的语言和行动惹恼了反动派,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正当反动当局四处寻找机会下毒手的时候,1928年2月14日,省一中学生因学潮失手打死了反动校长杨廷铨。反动当局诬称杨案系“袁诗荛等共产分子所为”。于是在2月16日,逮捕了袁诗荛。反对派对他说:“你今后只要不搞革命,即可不杀。”袁诗荛厉声怒斥:“闹革命,救中国,何罪之有!”他的言行再一次激怒反动派,随即他和十四位同志被押送到成都下莲池被枪杀。殉难时,袁诗荛年仅三十岁。
90年过去了,袁诗荛没有被遗忘,他的名字、他的革命事迹一直激励着后人,大家用各种方式纪念着他。如今在成都北郊磨盘山矗立着“二·一六革命烈士墓”之碑,袁诗荛赫然立于其中。在袁诗荛的老家盐亭梓江河畔的龙顾井雨台山,竖立起了“袁诗荛烈士墓”碑,他的故居也成为后人瞻仰祭奠英烈的地方。
“去年11月,盐亭县开始改扩建袁诗荛烈士纪念园。截至今年4月底,圆满完成基建工作。”盐亭县党史县志办主任陶文元告诉记者,新建纪念园总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由烈士墓、烈士母亲墓、纪念碑、宣誓墙、纪念馆、摩崖石刻等组成。接下来,盐亭还将围绕袁诗荛烈士纪念馆,打造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了解袁诗荛烈士的英雄事迹。
袁诗荛的一生很短暂,但却是辉煌灿烂的一生,正如著名文学家巴金在1988年3月,回忆起与袁诗荛在一起为革命奔走的岁月说的一样,“袁诗荛烈士,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