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15|回复: 1

[原创散文] 善获的宝

[复制链接]
lyzydp 发表于 2017-6-2 09: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晋城有古镇,名为“高都”。高都历史悠久,史上可追溯到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高都产美玉,“垂棘之璧”传世玉石,曾作为晋国国礼,用于政治外交活动。然而,知高都者众,知善获的人未必多,知善获有二宝者,更是寥寥。

  善获如远古上苍之手洒落于泽州大地上的一颗珍珠,镶嵌在高都的锦袍之上,安居丹河东岸,村名如村风,务勤尚俭,良善之地,瞻望西城,获得通灵。

  通灵之一是尚存珍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泽州善获秧歌戏。秧歌在善获的历史渊源已无从考究,只知道最早名曰“干板戏”,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曾经有过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与发达的时期,千百年来,高都作为古国都、郡、州、直隶州、泽州府驻所、驻地,是华夏祖先发祥地之一,善获因势利导轻松融入当时的国都重镇中心发展圈,产生发达繁荣的古代文化便是非常正常之事,为后来的善获秧歌盛行,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一代一代村民口口相传,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元素。长期以来,农人口中、农舍田头,时时传来这种乡音调子,人们在吃饭的时候要听它,劳动时要哼它,男人们手把锄头犁铧也能即兴飙它几句,妇女们守着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叮咚砰响低吟几声更是不成问题。少男少女到了怀春之年纪,不知不觉也要钟情于它浪漫的风情与温存,几句秧歌的对唱,一段甜蜜姻缘便系住了一根红绳的两端。乡间农闲耍会,还要由当地秧歌戏名角们载歌载舞登台表演,每每此时,台前幕后,无不前拥后挤,台上台下,人头攒动,大人小孩喜气洋洋,节日的欢乐兼因有善获秧歌戏。



  曾几何时,这种依附于善获的传统乡间文化现象,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给后人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们,每每忆及自己儿时看秧歌戏的情景,无不扼腕叹息。他们至今清楚地记得善获村曾经把《梁山伯与祝英台》唱到了晋城县城,名噪一时,曾有“赶走回山,气跑犁川”的美誉,从村里走出去的秧歌名角儿的声誉,不亚于当今的上党梆子名家张爱珍、吴国华。在城里“摇摆场”的演出(老体育场旧址,今大华商厦背后)轰动了整个县城,十里八乡、邻县的戏迷也纷纷赶来,不管不顾地拥挤入场,人山人海,非亲眼目睹善获秧歌名家风采方能尽兴。散戏后,仅从戏场旮旯里清理出来的被观众挤掉的鞋子就装满了七个箩头筐,等人前来认领,可见盛况空前之势。善获秧歌突然失传,是有历史因缘的,暂且不提那些伤心往事。可喜的是,有智慧者在千钧一发之际,将心爱的善获秧歌剧本藏于自家粮缸之下,免遭了这一戏种的毁灭性破坏,直到国家又开始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并进行大力保护之时,才使之重见天日,城区三晋文化研究会出版了《泽州秧歌剧本》――善获村专辑,在晋城大地上曾引起不小轰动。善获秧歌这一民间瑰宝正在得到抢救与保护。

  上古时期,高都属“京畿之地”,中华人文始祖尧、舜、禹、汤,均活动于晋东南这一地带,由此晋城产生了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神农播谷、尧封丹朱、蚩尤冶铁等一系列高端大气的神话文化。善获依附于高都,神话故事必也是出神入化、活灵活现。那么,脱俗大气的善获牡丹便簇簇拥拥地竞放在人们的眼睑里了。



  如果说上苍把所有的恩赐都给了善获的牡丹,那也不为过分。在经历过大浪淘沙的岁月淘洗之后,许多东西逐渐像善获的神龙眼睛(指村中的东西泊池和新泊池)似的逐渐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那么,善获的牡丹恰恰相反,时光格外眷顾于她,不但让她保持了千百年来的旺盛娇美和国色天香,还赋予了她神灵般的象征意义。也许是善获人对她的极度崇拜和喜爱,凡有外来参观者,必定会反复得到一句“只敢看,不敢摸”的忠言相告。

  说是在三十年前发生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邻村人将一池牡丹偷偷挖走卖给一河南人。谁知偷者无意,牡丹有心,竞把偷盗者整治折磨的重病缠身,最后那人不得已只得敲锣打鼓把牡丹送还回来,身上的病魔才得以消除。村人们从此对牡丹更为敬仰,视若神灵,还有村民主动出来当起了护花使者,每天晨钟暮鼓,陪着牡丹一起生活,灌溉殷护,一晃三十年如一日,光阴似箭,牡丹未老人面衰,当年的护花使者大姑娘俊媳妇们,现在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但个个精神矍铄,语音朗朗,没病没灾,逢人便说是神奇的牡丹仙子给予了她们一生的平安和健康。

  不过,善获的牡丹确实为善获古村增添了鲜活之色,浅粉浅白的牡丹花,每一朵足有碗口大,花瓣儿鲜嫩肥厚,花蕊花芯等细节处均与众不同,花多叶少,株株竞相开放,争奇且不斗艳,而是散发出一股优雅之气。都说牡丹富贵、国色天香,这里的牡丹既富贵,又国色天香,还少了几分世俗的艳丽,多了几许旷世的清爽,连北京来的植物专家都说她是花中珍品,属实罕见。

  牡丹见证了善获的千年历史,她是善获的活文物,她和泽州秧歌同样堪称是善获的“垂棘之璧”美玉,是善获人的精神寄托,是承前启后给人以追求和力量的灵魂,硕大的牡丹花,花枝招展地迎接着八方来宾,或许这些牡丹就是善获村的每一个村民,又或许是每一位正在积极推动善获乡村民间传统文化的热心人。

  2017年5月22日写于晋城紫溦堂



  作者简介:赵欣,女,号紫溦堂主,笔名赵湘君,山西晋城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民协大会代表,晋城市民协常务理事,晋城城区民协主席,晋城市作协会员,晋城市第三届文代会代表。有小说、散文、诗歌发表在国家、省、市、县区等媒体。本文2017年6月20日刊发在《西部散文选刊原创》“初语阅读”版。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148228 发表于 2017-10-11 14: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谢谢楼主发布啊 ,我收藏了啊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5-7 02:45 , Processed in 0.04327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