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86|回复: 2

[剧本台词] 回顾86版《聊斋》十二部经典故事下

[复制链接]

7187

积分

9

听众

4573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187
应城明哥 发表于 2016-6-27 08: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顾86版《聊斋》十二部经典故事下
001lP9GFgy71TRpkhswbc&690.jpg


    1、 《地府娘娘》

     改编自《锦瑟》。这是写阴间地府的故事,同时也是对阳间人世的一个比照,很有特色。锦瑟,显然是借著名大诗人李商隐的名作,寓意地府仙子苦守阴间耗费青春年华的那种外冷内热的心境。李媛媛很好的演出了这种冷美人的情绪,剧中专门改编了一段锦瑟前往王生家中了解他的遭遇,尤其《聊斋》系列剧的总制片人、也是导演之一的刘印平还客串演出了与王生妻子有奸情的贾中,表演也很不错。
    片尾锦瑟与王生终于结为良缘,刻意点出了锦瑟新婚之夜的热情妩媚。由于这个故事大部分情节都是讲述阴间,因此场景设计非常考验编导的功力,80年代国内影视拍摄技术十分有限,但这部剧在营造“给孤园”时充分显示了美术、灯光、布景、音响方面的功力,确实很有些水平,即使是电视剧画面,也不亚于当时港台电影的场景氛围。


    2、《乔女》

    改编自同名故事,要论整个《聊斋》电视剧给人震撼最大的,其实当以《乔女》为第一,当然不是说那些涉及鬼狐的不是好故事,但是,恰恰《乔女》故事基本没有神怪诡异的内容(原著只在结局乔女死后有一小段显灵的情节),却把中国古时一段普通人家人生沧桑刻画的淋漓尽致,这就是艺术的动人魅力,也体现了蒲松龄杰出的创作功力。
    大家都知道,《聊斋》故事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妙龄美女,唯有这个乔女是一个相貌不美,而且身有不便,是一个跛脚的大龄女子,一出场都要奔三了,由于她的种种局限,一直没人前来提亲。她为家中挑水干活,经过村落之时,许多小孩都取笑模仿她一瘸一拐走路。但其实故事一开始就暗示她手脚灵活,纺线织布水平极高。
    相比原著,《乔女》较大的改动是后半部分,去掉了乔女死后情节,完全成为一个演绎真实人物生平一般的故事,非常有深度,非常震撼人心,把人生的苍凉际遇揭示出来,与《聊斋》写鬼狐写人世的主题相结合,发人深省。乔女得知曾经追求他的孟公子暴亡,孟公子不计较她的相貌,她曾经嫁为人妇,还那么坚持要娶她,可实际上他们只有一面之缘,当时乔女还数落孟公子。那么,整个后面的故事实际都是写他们一种心灵上的相知,乔女后来照顾孟母和孟公子的儿子乌头是某种意义上报答知遇之恩。然而,当乔女无意中听到乌头和妻子担忧仕途前程,因乔女一来形象不佳,二来与乌头的关系说来“名不正言不顺”,乔女连夜同自己的儿子远走他乡,这一结局实在发人深省。

回顾86版《聊斋》十二部经典故事下


    3、 《西湖主》   


    改编自同名故事,这是《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先生导演的一部《聊斋》故事,不无凑巧,这一《西湖主》中不少演员同《红楼梦》都有些瓜葛,如演绿珠的马春慧演过北影厂电影版的薛宝琴,而演陈明允身边书童小二的侯华则演过电视剧版的蒋玉菡。
    相比原著,《西湖主》也是改编的很成功的一部,并非刻意渲染分身术的神奇,而是直指人性。从故事本身来看,起初陈明允(原作叫陈弼教,字明允)被困龙宫,西湖主除了对陈有爱慕之意外,她大概已摸清了陈的本性,亦或是男人的通性。西湖主让陈明允分身享受人间荣华富贵、尽孝道、传香火,回到人间体验二十年。回报了自己的父母,给老婆孩子留下了丰厚的家底,足以把陈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心满足了。电视剧巧妙的是侧重于演绎陈明允回家的部分,还加了一个更换舞女的情节,更说明了陈对青春常驻的向往,同时掩盖了分身的悬念。
    另外,原著是陈明允的故友在湖上无意中发现陈明允的画舫,电视剧改动为过去陈明允效力的贾将军还乡,集中了剧情线索。所以绿珠让他做出选择的时候,矛盾都归结到陈明允作为凡夫俗子的内心冲突。最终陈明允的棺材空空,也留下悬念,或者只是一个替身,更或者只是一个幻象而已——西湖主的手段更加令人惊叹。

    回顾86版《聊斋》十二部经典故事下


    4、  《云翠仙》


    改编自同名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少有的男女最后反目的一个。云翠仙与梁有才的结合本属于极为牵强,云翠仙基本是为了遵从母命。梁有才起初较为得意,忘却身份,将货郎担给了朋友,自己过起公子哥生活,引起地痞无赖嫉妒,哄他入局。梁有才在好赌的歪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到了卖妻的地步。
    但电视剧的结局还是较为温和的做了改动,原作梁有才从山下回家过了先一段很潦倒凄苦的日子,然后难以忍受才立志寻仇,杀人被捕死在狱中。电视剧为了刻画人物,只表现出梁有才最后再次利用赌博杀人复仇,点出他虽然出于悔恨但不顾一切,仍然骨子里是赌徒的悲哀心理。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87

积分

9

听众

4573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187
 楼主| 应城明哥 发表于 2016-6-27 08: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7、《阿绣》

  改编自同名故事,电视剧大体也尊重原作,整个故事略带喜剧色彩,只是最后部分狐仙变作阿绣来到刘子固家中戏弄他们时,原作揭示狐仙要变为阿绣是因为她们本来前世就是姐妹,此后狐仙时常来刘家窜门,尽管狐仙一直看顾刘家,但家中上下为此颇为惊惧。电视剧改动较为美满,把狐仙描绘的更加人情味,虽然有一些争风吃醋,但最终是一番善良美好的意愿撮合了阿绣和刘子固。而刘子固和阿绣也真把狐仙视作家人知己。

  8、《陆判》

  改编自同名故事,这是由著名演员牛犇导演的,另外他还主演了《狐仙驯悍记》,是根据名篇《马介甫》改编。《陆判》这部也特别注重诡异气氛的营造,开始朱尔旦和朋友去参加聚会时,专门走小路捷径,遇见判官处理鬼神的景象,似乎已经隐含朱尔旦为人不知敬畏,希望功成名就,最终将会迷失本性的结局。他大胆结识了阴间的陆判,陆判时常来朱尔旦家里饮酒聚会,家里人都十分惊骇。前面部分也刻画了朱尔旦妻子虽然相貌不好看,但为人贤惠体贴,十分关心朱尔旦,为后面的结局埋下伏笔。

  陆判替朱尔旦剖胸换心,剧中演了陆判在阴间寻找合适的心,再次点出朱尔旦日后八成会受到影响,改变心性。朱尔旦果真变得才华横溢,高中魁首,虚荣心开始泛滥,他又想为其妻王氏割头换貌。陆判其实问过朱尔旦当真要换,成了全剧最经典的一幕,陆判用判官笔割掉朱尔旦妻子脑袋的一幕真的颇有惊悚效果。哪知换上美貌小姐头颅的妻子一觉醒来不认朱尔旦,家里闹得不可收拾,还引来街谈巷议。这样一个悲喜交集的故事,结局也十分引人深思,

  回顾86版《聊斋》十二部经典故事下

  9、《窦女情仇》

  改编自《窦氏》。多数人都知道,元代有个著名的悲剧《窦娥冤》主角姓窦,不无凑巧,《聊斋》中这个悲剧主角也姓窦。故事前面一大半也是很现实风格的感情悲剧,公子哥南三复四处游玩,哄骗了平民女子窦氏的欢心,赌咒发誓不会相负,导致女方有了身孕,不久南三复却攀附权贵,娶金员外千金为妻,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痴心女负心汉”的故事。

  可《聊斋》的特色往往在于有“奇迹”和“反转”发生,窦女被金家小姐凌辱,抱着孩子活活冻死在南三复家门外,窦女父亲前往高官被拒之门外的情节算是惊心动魄了。可死后窦氏听了老道士之言,只有自己讨回公道,于是展开报复,弄来另一有势力的姚家千金的尸体诬陷南三复盗尸,最终南三复临刑前向窦氏表达了悔恨之意。

  显然,这个故事不是要重复始乱终弃的悲剧,并非单纯刻画窦氏的冤屈,而是借此揭露社会的不公,欺弱怕强,乡野女子窦氏年少无知受南三复花言巧语而失身,在那种社会背景下几乎注定了不幸,父亲为女儿讨公道求告无门再次强化了这一社会现实,所以唯有利用“鬼魂异术”来“复仇”,但如果看透这一本质,实际上反映的是借助另一个有钱有势的姚家,给官府施加压力,才能治南三复的罪,显然,这个故事的深刻超出了寻常男女感情故事的范畴。

  10、《司文郎》

  改编自同名故事。这是《聊斋》中少数没有女主角的故事,也是针对封建科举比较尖锐的一个范本。该剧大部分时候看不出宋生其实是已死的可怜文人,而王平子则是一个潜心好学的普通书生,与宋生一见如故。而另一书生余杭生是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家伙,结果却是余杭生考中。之前宋生和王生请盲僧评价文章判王生为优,余杭生不服,盲僧后来还评价选中余杭生的考官也是平庸之辈,讥讽八股取士埋没真正有才学的人。最后宋生告知王生他和盲僧都是冤鬼的身份,并安慰他看开一切。

  这个故事大体还是比较乐观的,尽管人间充满了余杭生和考官这样的平庸之辈,但王平子能够结交知己宋生,而宋生能成为梓潼府司文郎(梓潼府是民间文曲星的故里),还是有光明的希望。另外,这个故事还有南北文人之争的背景,王平子、宋生以及盲僧都是北方人,前面就因为余杭生讥刺北方文人“不通一字”引起宋生打抱不平。余杭生提到自太祖以来八股取士,正是明朝立国南方,江南文人倍出的历史背景。但随着明清两朝几百年,自然北方文化也有进步,但当时开科取士,南方文人恐怕仍占一定优势,北方文人颇受冷遇,而蒲松龄自己连年不中,或许是有过切身体会。

  回顾86版《聊斋》十二部经典故事下

  11、《荒山狐女》

  改编自《张鸿渐》,虽然《荒山狐女》主要角色是狐仙施舜华,但原著以男主角张鸿渐为题,重点确在刻画凡人,甚至包括张的妻子方氏。电视剧大体也尊重原著,因此,一开始张鸿渐回忆妻子方氏劝他出逃一幕,显出妻子的见识不凡。张鸿渐逃入荒山遇到施舜华又转变了角度,围绕施舜华和张鸿渐的关系,施舜华妒忌张鸿渐思念家庭,电视剧则比较淡化这一层线索,而是通过张鸿渐遇见一个卖孩子女人引发的心理变化。

  施舜华很大度的亲自送张鸿渐返家,但发生意外杀死要告密的无赖而被捉拿,判处流放,施舜华再次设法相救,帮助张鸿渐流亡十年后遇新皇帝大赦天下而返家,提升了施舜华的形象。原著虽然也有此意图,但更重要的是张鸿渐、方氏凡人遭遇离乱的人生百态,其实在《聊斋》中也是很难得的。这个故事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有真实背景,写的是清朝顺治末年发生在江南的一次案件。故事中的“卢龙令赵某”,隐指台州知府郭曰燧、纳巨金的“大僚”则喻浙江总督赵国祚;被杖毙的“范生”是为赵齐芳;而主人公“张鸿渐”便是应鸿渐之化身,故事说张鸿渐“十年”乃归,意指此案十年始解,应鸿渐在戍“十年”才得遁回;“年十八”实为“十八年”之倒语,暗指顺治十八年(1661年)。这种文字游戏,在清朝文字狱背景下的文学创作中很多,后来被鲁迅等研究者称为“炫耀才学”,而蒲松龄另外还把《张鸿渐》改写成俚曲形式的《磨难曲》。

  这个真实的事件又牵涉清初重大历史背景,包括南明抗清,郑成功反清等,直接导致顺治十八年江、浙、闽、粤四省的“迁海”事件。台州府属县临海、黄岩、太平、宁海概“撤边海三十里居民入内而空其地”。尚书苏纳海亲自坐镇台州勘定界线,强行毁拆,民不聊生,情状惨不忍睹。显然,故事中张鸿渐思家之情与“狐仙”所居的温柔乡似乎还隐藏清初江南书生的大义立场问题,没有表面上写男女情感选择那么简单。

  12《细侯》

  改编自同名故事,该剧前半部分美好的有点不可思议,杭州歌妓细侯谁也瞧不上,一次偶然扔了一块橘子皮(原著是荔枝壳)砸中教书先生满文贞,两人一见钟情。满生没钱,细侯竟然倒贴钱让他逛青楼相会。私定终身后,满生奔走他乡筹钱为细侯赎身杳无音讯。后面惊天逆转,富商贾盛才要骗占细侯,设计圈套,困住满文贞两年,却充好人说满文贞已死,娶了细侯为妾生下儿子。这时满文贞出现痛斥细侯变心,细侯惊骇不已,偷听贾盛才谈话得知陷害真相。细侯回房中含泪掐死亲生婴儿,当着贾府亲友的面怒斥贾盛才,告知儿子已死,贾去看儿子的时候,细侯举刀自刎。

  不论古今,亲手杀死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的女人,这种违逆天性伦常的骇人举动实在非比寻常。因此,细侯这个人物在《聊斋》中显得极为罕见。关于她这样做的动机必须结合原著才能尝试理解,但原著中细侯最终并没死,而是与满生再次重聚,因而分析细侯杀子历来都立足于她想要回到满文贞身边来解释。电视剧显然为了要体现细侯杀子这一行为能够在今天有一种更符合现代观念的解读,在表现了满生的痛斥和细侯得知自己被骗的冲击后,细侯要报复贾盛才所以要杀死孩子,剧中演了一幕细侯闷死孩子但又不忍心,她也知道外人不会理解她的做法。所以,最后她不得不为这一残忍的行为负责,所以改成了她也自杀。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87

积分

9

听众

4573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187
 楼主| 应城明哥 发表于 2016-6-27 08: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30年前,由福建电视台牵头与南昌电影电视创作研究所(这个机构据说成立于1985年,似乎是隶属于江西省文联的)联合拍摄的47部多达72集(据说有《水莽草》《凤阳士人》《白秋练》等3部4集被删未能播出)的《聊斋》堪称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佳作。不过,流传拍摄于1986年的说法并不正确,实际上,由福建台编剧李栋提出计划拍50-60个故事,得到台长俞月亭认可支持,组织启动全是1987年春节以后的事。整个摄制工程持续了约3年半,获得巨大社会反响和好评。

  据俞月亭台长的回忆,《聊斋》在全国30多个省级台播出,收视率普遍高于一般电视剧,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当时收视率很高的“海外影视”。据浙江台调查,一般电视剧的收视率只有20%左右,而《聊斋》的收视率达到了34.6%;上海台第一次安排播出的时间不太好,应观众要求改在晚上八九点钟重播,收视率达到了29%,上海台收视率一直很高的“大世界”专栏也只有17%,最高的“海外影视”也不过36%。该剧阴森诡异的片头和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成为不亚于《西游记》《红楼梦》的80年代后期象征中国电视剧艺术最高水准的精品力作。

  但是,像《西游记》这样由中央台拍摄的电视剧其幕后历程都一路波折重重,被总导演杨洁比喻为“九九八十一难”,当时播出只有25集,同样经典的《红楼梦》也才36集。那么,福建台这样的地方小台想要完成号称60集的大型古装剧,自然更有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困难。本文所及,基本都引述自俞月亭后来所写的文章《忆聊斋》。

  这部电视剧汇聚了全国许多电影电视界的创作精英,最初商议改编哪些故事的创作研讨会就开了12天,编导顾问人手一套《聊斋志异》,还看了港台拍摄的《聊斋》影视剧,还请山东大学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袁世硕做了《聊斋志异》艺术成就的专题报告。整个团队只给报销差旅费和伙食费,此外没有任何补贴,连稿酬都未商定,大家关在一个偏僻的招待所过苦行僧般的生活。借着这个会议,筹拍《聊斋》的消息经过媒体宣传闹得沸沸扬扬,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一支由中国著名剧作家组成的创作队伍近日开赴福建宁德附近的一个海岛,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大奇书之一《聊斋》编写电视系列剧……”文汇报的消息说:“来自北京、上海、长春、济南、江西和福建等地的一批电影导演、剪接师、剧作家和蒲松龄研究专家们最近聚会福建,商讨如何把我国又一部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搬上荧屏……”

  聚集的编剧方面有王一民(原江西省文联主席)、毕必成(江西九江人,轰动一时的《庐山恋》为其代表作)、李栋(福建台编剧)、盛曼姝(长影厂编剧,作品有《走出迷魂谷》,后与雷献禾合作有《秃探与俏妞》)、周毅如(南昌市文联创作室主任)、赵大年(北京人,编写有电视剧《公主的女儿》《皇城根儿》,该剧由赵宝刚导演,王志文、孙淳、葛存壮、许晴等主演,轰动一时)、苏叔阳(北影厂著名编剧,有《丹心谱》《夕照街》等作品,他改编的《聊斋》拍出来的是《佟客》《莲香》,另有《凤仙》《聂小倩》后面未能开拍);导演方面有谢晋、陈家林、王扶林、李歇浦、赵焕章、张仲年(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牛犇、张亮(著名演员,参演过《宋景诗》《上甘岭》《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经典名作)等大腕。顾问方面除了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世硕外,还有文怀沙、王朝闻、王太华、冯至、阳翰笙、苏里、范曾、何少川、苗枫林、姜椿芳、曹禺等一系列响当当的前辈名宿;主题曲《说聊斋》作词乔羽,作曲王立平(为经典的《红楼梦》全部音乐作者),演唱彭丽媛。

  很难想象,许多大导演是后期托人捎信甚至亲自登门加盟《聊斋》的,例如谢晋导演了《辛十四娘》,王扶林执导了《西湖主》,陈家林导演了《鹦鹉奇缘》,赵焕章参加了《生死情》、《瑞云》的导演,中叔皇执导了《封三娘》等等,都是如此。

  1987年下半年第一批剧作播出后,俞月亭与编剧李栋、制片人刘印平(刘后来常用的名字是刘大印,他本在上海电视台,听闻福建台筹拍《聊斋》后主动接洽,还建议成功以后再搞《三国演义》,他更著名的作品是《武则天》和《康熙王朝》)受邀访问日本,在日本签约东和公司(属于东宝影视集团)购买全部《聊斋》电视播出和录像带放映权。俞月亭回忆,在日本八天,东和公司总经理深泽一夫几乎天天作陪,非常热情,后来分析他其实是在限制我们,尽量不让我们和别的影视商家接触。一直到临上飞机前,才在候机厅里签订购买全部《聊斋》电视播出和录像带放映权,以及以预买版权的方式与我们合作拍摄100集《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协议,随即支付15万美金预付款。

  不久,《陆判》和《瑞云》两部由东和公司翻译成日语上电视台播出,据说这是中国电视剧第一次被翻译成日语播出,此前卖给日本的中央台《西游记》和湖北台纪录片《长江第一漂》也只是打上日文字幕在午夜播出。跟着《聊斋》就进了台湾地区。过去进台湾的大陆录像带都是无偿赠送的,这一回却是台湾影视商人主动找上门来付费购买的,价格虽比日本便宜,但这是台湾付费购买的第一部大陆电视剧,其意义超出了金钱。

  虽然《聊斋》在国内外反响很好,但前期拍摄过程困难重重,许多剧集都资金困难,前面还能拉一些企业赞助,后来越来越少,如《鲁公女》的筹备是制片主任自己拿出了6000多元开展工作。更出名的例子是赵焕章带《生死情》剧组到上海某郊县出外景,戏拍完一结账钱不够了,外景地要扣下服装道具做抵押。剧务挺身而出愿留下做人质,赵焕章知道后当即拿出所带私房钱,其他人见赵导带头,也纷纷掏出自己的钱凑足数把账结了,这时大家的劳务费一分钱没拿。编剧李栋去香港筹资也十分尴尬,但好在海外版权销售都比较看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以及前苏联等国家都有影视公司派人或发函来联系购买《聊斋》。

  1990年俞月亭离开台长岗位,新领导中止了《聊斋》计划,原定故事中还有第三批的《画皮》《聂小倩》《凤仙》《张诚》《青娥》《宫梦弼》《向杲》《黄英》《罗刹海市》《席方平》《珊瑚》等诸多经典故事留下永恒的遗憾。另外,已经酝酿了一年多的更为宏大的100集《三国演义》被广电部艺委会收回。俞月亭在位时,已经获准由福建台来筹拍,五个编剧各写20集的剧本已经完成,据说打出来的剧本达到150万字,比小说原著翻了近一倍,日本东和公司还来福建洽谈过合作。但俞月亭被免去职务后,广电部艺委会收回《三国》,不让福建台继续弄,不久,转给中央电视台来拍,最终在1994年播出了84集版本。

  由俞月亭台长拍摄《聊斋》引发的风波,可见一部良心之作的命运,对于《聊斋》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的坎坷,其实还不止于此。随着国家广电总局多年来在影视创作上的种种限制,虽然现在对《聊斋》故事也可以进行创作改编,但许多方面都已经无法按照原著的设定呈现,这一拥有丰厚底蕴的中国艺术宝库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停留在文字层面供后人想象了。

  当年拍摄《聊斋》的严谨和对艺术方面的追求,可以引述一段俞月亭的回忆:“13位剧作家创作的60多部集电视剧本已陆续寄到总部,总部经过初步挑选润饰,打印成册;第一批投拍的江西组《陆判》已经制作完成;总部又已在三明筹集到够拍10集的资金(条件是由三明地区另出两集的资金,由总部负责聘请作家创作一部反映三明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电视剧,并负责摄制,这就是后来得到全国许多观众好评的《一个农民在三明的奇遇》)。据此,总部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三明召开第二次《聊斋》艺术研讨会,邀请《陆判》的导演牛犇和制片主任,拟参加第二批剧目拍摄的部分主创人员和部分编剧、顾问,录委会和总部成员以及一部分新闻单位的记者,观摩和讨论《陆判》艺术上的得失,总结经验;讨论拟在三明拍摄的5部10集《聊斋》剧本并建组的有关事宜;请文怀沙教授作《聊斋》与风、骚、韵的学术报告(邀请三明文化教育界人士参加)。为了保证今后各剧组工作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确保艺术质量,录制总部根据两个多月来各剧组拍摄中出现的问题,拟订了一个《聊斋电视系列录制程序与有关艺术质量的若干规定》草案,录委会也对这个文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决定修改后发给今后所有剧组遵照执行。”

  除了创作坚守艺术品位外,当时文艺氛围还比较宽松,在国内各电视台公开播出的《聊斋》部分镜头确实尺度较大,如《陆判》的换头,《田七郎》最后无头复仇,《云翠仙》结局梁有才复仇斩首都是典型。另外,《鬼宅》《地府娘娘》《杀阴曹》《狐仙驯悍记》等部分内容也刻意营造阴森诡异段落,还有许多故事里男女欢爱的画面,虽然说不上特别大胆的裸露,但宽衣解带也确有一些表现,从今天的电视剧创作看来,大多都是不敢奢望的了。

  对于《聊斋志异》的封建迷信予以否定,今天是可以理解的。但原作的本意或许并非为了渲染妖魔鬼怪,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有点类似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如《三国》写战争谋略,其实是希望出现刘备诸葛亮那样的贤君名臣,渴望和平安定的世道,且提倡“德治仁政”反对阴谋权术;如《水浒》写官逼民反,也是渴望太平盛世,反对奸臣弄权,没人愿意去落草为寇;再如《金瓶梅》写色情,其实并不赞成沉迷女色,整个故事对世态炎凉、欺男霸女的社会表现了极端控诉,读来令人脊背发凉;还有《儒林外史》写文人科举,则讽刺八股取士和感叹文人一代不如一代的社会现实。同样类似,《聊斋志异》描写种种鬼狐,并不为了宣扬这些诡异,而是借此反映古代社会中难以抒发的压抑和不公,又主要集中在对民间男女影响最大的科举和婚姻,实际上很有现实意义。

  因此,《聊斋》电视剧的改编也都比较注重现实主义美学风格,对于还原狐妖鬼怪的场景限于拍摄技术,都注意气氛烘托,并且尊重原著思想,适当改变人物结局来突出美好与希望,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对比今天的影视圈,过去资金不足还能留下不少好的作品,也没有谁时时把“市场”挂在嘴边,但那些好剧好电影观众都爱去看,就自然形成了所谓“市场”。如今大量投资方主导了行业,时时刻刻把“市场”“观众”当作紧箍咒挂在嘴上,可作品真的为“市场”和“观众”量身定做了吗?虽说广电总局时常挥舞大棒干涉题材和内容,但也都无法阻止垃圾横空出世,那么,到底是谁之罪呢?

  回顾这一版《聊斋》电视剧,并非要在40多部完成的故事中厚此薄彼,主要是感慨当年影视界对待经典的真诚和崇敬,今时今日,态度决定一切,不可能再出现这样的作品了。

  回顾86版《聊斋》十二部经典故事上

  1、《阿宝》

  改编自同名故事,剧情基本遵照原著,应该说这个故事没有什么妖鬼,但有传奇的地方,故事刻画一种“痴迷”或者说“走火入魔”,孙子楚被捉弄对阿宝一见钟情,一是出于公子哥,二是阿宝联手的捉弄。但孙子楚不改初衷,离奇的连番灵魂出窍,一次魂魄却跟着阿宝到了她家里。以原著的描写每晚都有亲热,阿宝也为此神魂颠倒,但电视剧只展现孙子楚和阿宝“神交”略微带过。第二次孙子楚的魂魄变成鹦鹉飞到阿宝家,开口说话,阿宝终于为孙子楚的真情感动,决定嫁给他,最后还上演一出死而复生的桥段才成就美满结局。

  灵魂出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大传统题材,从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就有苗头,元明时代两大作品,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和汤显祖的《还魂记》也就是《牡丹亭》都是大名鼎鼎,影响深远,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继续了这一题材,有了《阿宝》这一名篇。其实名为阿宝,但刻画的核心是孙子楚,以几番“魂不附体”追随阿宝深化了爱情与灵魂紧密相联的主题,可谓“先锋派”“魔幻现实主义”的老祖宗了。

  2、《辛十四娘》

  改编自同名故事,为大导演谢晋执导,整个作品自然有不少电影手法。开篇就是一段诡异色彩的段落,由孩子引出鬼魅辛十四娘,然后讲述冯子平遇到辛十四娘的故事。

  同原著相比,这个故事略有改动,主要是起因和结局涉及禄儿的部分,原著这个女子是辛十四娘买来的丫鬟,这是塑造的很出色的一个狐女,有情有义,为了爱人愿意付出一切,不惜折寿和放弃美丽的青春。因此,在《聊斋》故事里,“辛十四娘”被改编的影视版本甚多,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故事。

  从人物而言,辛十四娘虽为狐女,但非常写实,前面她对冯生的追求一直小心翼翼,提出种种要求和规劝,可她守护爱情的结果却非常令人感慨,与其说冯子平是落入旁人的圈套,不如说仍旧性格决定命运,又或者辛十四娘其实是以一个凡人女子的心态经营婚姻却劳而无功,写出人间现实婚姻一种极为真实的状态。辛十四娘付出巨大代价,虽然换回冯子平性命,但他最终是与另一个女人相守下去,冯生对辛十四娘的感念算是仅有的安慰而已。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5 15:52 , Processed in 0.168946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