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 1884—1969
德国钢琴家,1897—1898年在莱比锅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师从雷肯多夫(Reckendorf),成为最后一位莱比锡学派的代表人物。巴克豪斯16岁与尼基什指挥的莱比锯格万特豪斯乐团合作协奏曲而成名,其演奏生涯长达70年,1946年入瑞士籍,定居于与意大利相邻的卢卡诺。在老一辈的钢琴家中,巴克豪斯因演奏追求气魄,触键有力,有“健盘狮王”之称,在阐述贝多芬、布拉姆斯作品中体现出极强的张力。巴克豪斯在64岁之前专致于现场演奏,未录过唱片,所以实际我们在唱片上听到的是这位钢琴大师晚期追求的自然与清越,那种强劲的击键已不多见,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的是自然与清越中那种有张力的冷峻。巴克豪斯对布拉姆斯作品的解读胜于对贝多芬作品的解读,他与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1967年录制的布拉姆斯的第二协奏曲是其最优秀的唱片(可惜此时已年高,力量已明显不足),而他最感人的唱片则是Decca公司1969年6月28日的最后27分钟录音。
06.巴伦勃伊姆 Daniel Barenboim 1942—
以色列钢琴家,5岁在双亲指导下学琴,7岁就在出生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独奏会, 1951年全家移居欧洲,1952年定居以色列,入以色列籍。同年获美国的以色列文化财团奖学金,到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随埃德沮、菲舍尔学琴,1955年从法国钢琴家布兰杰。巴伦勃伊姆在演奏中的长处是乐句的表情处理,他对旋律线的表现能力很强,但往往过多地注意表面的效果。他的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全集是最能体现其才华的作品,而他与杜普蕾、祖克曼合作的室内乐往往长于他演奏的协奏曲与众多的奏鸣曲。
08.贝洛夫 Michel Beroff 1950—
法国钢琴家,幼年被梅西安发现才华而推荐进巴黎音乐学院,不满20岁就因演奏梅西安和其他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而蜚声全球。贝洛夫除莫扎特奏鸣曲外,从不公开演奏1900年以前的作品,主要以演奏巴托克、梅西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的现代作品为特色,对节奏感有极强的把握能力,能在钢琴上表现出丰富的打击乐色彩,是表现梅西安作品的权威。
09.毕肖普一科瓦塞维奇 Stephen Bishop—Kovacenich 1940—
美籍南斯拉夫钢琴家,出生于洛杉矶,1951年在旧金山首次公开演奏,1959年移居伦敦,师从赫斯,1961年在伦敦举行独奏会而成名。毕肖普一科瓦塞维奇以敏锐的触键和所表达的近乎透明而又富于诗意的音色而著称,他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狄亚贝利变奏曲》都是极获好评的作品,主要特色是充分展示了贝多芬细腻和充满诗意的一面,力量与宏大性上略显欠缺。他演奏的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钢琴作品,获爱迪生奖,其巴托克的表现明显比科奇什的表现更多丰富的表情。其实就其气质与演奏风格,他最出色的演奏还是贝多芬的两张钢琴小品,以及格里格、舒曼的钢琴协奏曲。
11.布伦德尔 Alfred Brendel 1931—
奥地利钢琴家,幼年在南斯拉夫师从德泽利克(Dezelic),1943年全家迁回奥地利,从卡恩 (Kaar)学琴。后在菲舍尔的钢琴班深造,1948年获布索尼比赛奖而扬名。布伦德尔编订了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他有极宽的演奏幅度,不仅深入研究作品内涵,而且极具挖掘作品的浪漫抒情的能力,他在处理装饰音与华彩乐段方面总能寻找到最佳的效果,其演奏以注重音色的细微变化为最大特色。舒伯特和海顿的作品,是他演奏的作品中的上品,其中的优雅与抒情性都无人能够企及。他演奏的贝多芬与吉利尔斯、施纳贝尔形成极鲜明的对照,把贝多芬解读得如行云流水一般,极具特色。而他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虽不如海布勒那样体现出极端的细腻,却赋予了莫扎特一种清纯隽永的色彩斑谰。他的布拉姆斯协奏曲,呈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那种丰富的层次。布伦德尔是德奥演奏家中少有把歌唱性和对结构的把握结合得天衣无缝者,他的特点可以“高雅的行云流水”来形容,但其表现领域严格限在古典——浪漫时期的德奥作曲家。
12.布赫宾德 Rudolf Buchbinder 1946—
捷克钢琴家,幼年随父母移居维也纳,1961年参加慕尼黑国际比赛,获钢琴三重奏奖;1966年获克莱本国际比赛特别奖,其与苏克、斯塔克组成的三重奏团,在阐述东欧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方面具权威性。
13.卡萨德絮 Robert Casadesus 1899—1972
法国钢琴家,卡萨德絮家族是法国有名的音乐世家,卡萨德絮1911年进巴黎音乐学院,1922年开始全球巡回演出。卡萨德絮的演奏具有典型的法国风格,这就是追求典雅与平衡感,他认为演奏最重要的是音质,而不是技巧。卡萨德絮演奏的拉威尔作品具有权威性,其阐释的弗雷作品典雅而华丽。他与弗朗西斯卡蒂合作举行奏鸣曲演奏会,与弗朗西斯卡蒂的境界极为契合,两人相得益彰,是极典雅的一对搭档。其与赛尔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录的莫扎特晚期协奏曲,也极具特色。
16.克莱本 Van Cliburn 1934——2013
美国钢琴家,17岁进纽约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师从列文涅,1947—1954年,7次获美国各种比赛奖,1958年因参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获一等奖而成名。克莱本在冷战期间,是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第一个在苏联获得成就的美国人,因而成为美国的宠儿,回国时像英雄凯旋受到夹道欢迎。克莱本的演奏,以亮丽的音色著称,尤其是高音部充满光辉,有“克莱本色彩”之称。遗憾的是克莱本仅在60年代红极一时,70年代就不再有出色的表现。他在演绎类似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上,显示出更宽阔的幅度和色彩变化。当然,最具轰动效应的是其1958年回国后录制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这张唱片上市10天便热销100万张。
17.科尔托 Alfred Cortot 1877—1962
法国钢琴家,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1886年获音乐学院钢琴比赛一等奖,年方30岁已成为当时法国音乐界出类拔萃的人物。1905年与蒂博、卡萨尔斯组成“黄金三重奏团”,1919年与马热奥创办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类似哈斯姬儿、李帕蒂、弗朗索瓦等优秀学生。科尔托追求高贵的气质、抒情性与迷人的音色的结合,他演奏舒曼与肖邦的作品,突出了其亮丽和细腻,强调了他们的丰富表情。二次大战期间,科尔托与纳粹当局合作,出任傀儡政权职务,并继续举行演奏会,卡萨尔斯因此与他决裂。1944年科尔托被盟军逮捕,释放后被法国人视为“法奸”和不受欢迎的音乐家。
22.昂特勒芒 Philippe Enterment 1934—
法国钢琴家,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是玛格丽特·隆的学生,17岁获玛格丽特·隆一蒂博国际比赛一等奖,而后在各地巡回演出。以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与拉威尔钢琴作品为专长。
23.埃森巴赫 Christoph Eschenbach 1940—
德国钢琴家,1950年经约夫姆介绍,到汉堡音乐学院师从汉森,后又转入科隆音乐学院师从施密特一诺伊豪斯。1962年在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德国广播电台奖,1965年在卢塞恩参加第一届哈斯姬儿比赛再获一等奖,从此开始演奏生涯。埃森巴赫在挖掘巴赫的大健琴的钢琴表达、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的阐释上都具特色,而他给菲舍尔一迪斯考演唱的舒曼歌曲的配乐,也深得舒曼的神韵。
26.傅聪 Fu Cong 1934—
英籍中国钢琴家,1948年以前师从意大利钢琴家帕奇,1953年在布加勒斯特国际比赛中获三等奖,1955年参加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获三等奖,1958年到英国定居,入英国籍。傅聪得中国文化之底蕴,从中国的诗意去体会肖邦、莫扎特和德彪西,比如把肖邦的作品比作李后主的词,在德彪西作品里找到禅机。他以他的方式阐释肖邦、莫扎特与德彪西,别具一格,但亦使作品更加文学化。
28.吉泽金 Walter Gieseking,1895—1956
法国钢琴家,父母是德国人,1911年在汉诺威音乐学院莱梅(Leimer)班上学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服兵役,战后开始巡回演奏,成为世界闻名的钢琴家。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吉泽金依然在德国及占领区内演奏,战争结束后,因有协助纳粹的嫌疑曾受盟军调查,1947年才重返舞台。1949年到美国巡回演出,因又有人控告他与纳粹合作,不得不取消演出,经德国联邦法院澄清,1953年才恢复演奏权利。吉泽金因受法国和德国音乐教育的双重影响,对这两国的作品都有深入的体会。他灵敏透明的指触和细致的音色变化加上微妙的踏板控制,使他成为阐释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权威。吉泽金一直追求清淡的表情,在演奏中强音都会处理得很轻巧,他演奏的莫扎特也极有味道。
29.吉列尔斯 Emil Gilels 1916—1985
前苏联钢琴家,6岁时在敖德萨音乐戏剧学院师从特卡奇和林戈尔德学琴,1929年转入敖德萨音乐学院莱因巴尔德班上继续学习,1933年参加莫斯科音乐家协会举办的比赛获一等奖,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成为涅高兹的学生,1936年参加维也纳国际比赛获二等奖,1938年参加伊萨伊国际比赛获一等奖,1946年获斯大林奖,1955年成为战后第一位到美国演奏的苏联钢琴家,获一致好评,1961年获苏联列宁勋章, 1967年法国授予他巴黎文化勋章。吉列尔斯的演奏特色是“钢铁般的触键”,由此而形成幅度与力度。吉列尔斯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其力度变化上,被认为是施纳贝尔之后的最好选择,他与约夫姆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布拉姆斯两首协奏曲也已成为这个曲目首选的经典。可惜他的贝多芬协奏曲与柴科夫斯基协奏曲没有留下很出色的录音。
34.哈斯姬儿 Clara Haskil 1895—1960
罗马尼亚女钢琴家,7岁登台,先在维也纳跟罗伯特学习,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是科尔托的学生。1910年获巴黎音乐学院钢琴比赛第一名,从此开始巡回演出,40年代定居瑞士。哈斯姬儿在当学生期间,就被小提琴演奏家伊萨伊选中,合作演奏二重奏;毕业后,还经常与埃乃斯库、卡萨尔斯合作举行演奏会。二次大战结束后,她参加卡萨尔斯主持的第一届普拉德音乐节,结识格吕米奥,开始合作二重奏。哈斯姬儿体弱多病,其演奏以追求细微的强弱音色变化而著称,在法国曾被称为“莫扎特再世”,她是莫扎特最好的演奏家之一,可惜大部分录音都是单声。Philips公司有她与马克维奇指挥拉穆勒乐团演奏莫扎特的第二十、二十四号协奏曲的最后录音,可充分展示她的魅力,而她与格吕米奥合作的贝多芬和莫扎特奏鸣曲,虽是单声,也都魅力十足。
37.卡琴 Julius Katchen 1926—1969
美国钢琴家,祖先是俄国移民,11岁在广播电台因演奏舒曼作品崭露头角,1941年入哈特福德学院,攻读哲学与英国文学。19岁毕业后得奖学金到巴黎留学,不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艺术节中,11天举办7场音乐会,轰动一时。卡琴是位学者型的钢琴家,对布拉姆斯的作品有独到的理解,他阐释的布拉姆斯钢琴作品全集具有经典意义,他与苏克、斯塔克组成三重奏团被称为“专家三重奏”,他演奏的布拉姆斯作品被公认为最符合作曲家的气质。
38.肯普夫 Wilhelm Kempff 1895—1991
德国钢琴家,9岁进柏林高等音乐学校从巴特学琴,除学音乐外,同时在柏林大学学哲学和音乐史,1916年起作为钢琴家在德国和北欧巡回演出,1917年获门德尔松钢琴与作曲奖。二次大战中,肯普夫停止了一切公开演奏,50岁之后才重新出山,成为战后德国钢琴家的代表人物。肯普夫被认为是现代阐释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的权威,他善于挖掘这些德奥作曲家作品的哲理内涵,对其结构性的把握长于其他钢琴家,而演奏又含蓄细腻,织体清晰。他演绎的贝多芬、舒伯特,给我们一种端庄、神圣的塑像般的效果,而他整理演奏的舒曼,也不是那种情感炽热和纤细的舒曼的效果,追求的完全是舒曼的内蕴。肯普夫的演绎是需要品味的演绎,它与霍洛维茨等演奏家的风格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39.克莱因 Walter Klein 1928—
奥地利钢琴家,在格拉茨音乐学院学钢琴, 1951年在布索尼国际比赛中获奖,崭露头角,1952年到巴黎深造,1953年参加玛格丽特·隆一蒂博钢琴比赛获奖,从而奠定了演奏家地位。 1953年后,与施奈德汉举行二重奏演奏会,其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获《企鹅》三星带花好评。
47.玛格丽特·隆 Marguerite Long 1874—1966
法国女钢琴家,早年在尼姆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后到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蒙泰尔,一年后获比赛一等奖,1906—1940年在巴黎音乐学院任教。1940年创办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音乐学校,后蒂博参加,改为“玛格丽特·隆一蒂博学校”。由于她和德彪西、拉威尔、弗雷等有亲密的友谊,所以她对这些作曲家的解读有一定的权威性。
48.鲁普 Radu Lupu 1945—
罗马尼亚钢琴家,6岁学琴,12岁登台演奏,他的钢琴老师穆济切斯库也是李帕蒂的老师, 1963年获奖学金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在涅高兹班上学习。1966年获克莱本国际比赛奖,1967年获埃乃斯库比赛奖,1969年又获利兹国际比赛奖。鲁普的演奏追求音的微妙与流畅,在微妙的音中追求透明的阴影感;追求强音及它所造成的鲜明的明暗效果,强调动态与幅度。鲁普演奏的舒伯特、布拉姆斯及与戈尔德堡合作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最具特色。
51.莫尔 Gerald Moore 1899—?
英国钢琴家,1913年全家移居加拿大,师从米歇尔·汉伯格,1919年回到英国,从1926年起专事给独唱演奏伴奏,许多著名的声乐艺术家都与他合作。他不但有优美的连奏、丰富的音色变化与巧妙的踏板运用,更主要的是可以自如地契合不同的演奏家,使伴奏和他们的演唱融为一体。
52.涅高兹 Heinrich Neuhaus 1888—1964
乌克兰著名钢琴家,1902年首次登台,1904年到德国旅行演奏,后到维也纳音乐学院从戈多夫斯基学琴,回国后,191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从1922年起一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钢琴教授,培养出里赫特、吉列尔斯等一代著名钢琴家。他演奏的舒曼、肖邦、斯克里亚宾的作品脍炙人口。他的儿子斯塔尼斯拉夫·涅高兹 (Stanislav Neuhaus,1927一),1964年接替其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其录制的斯克里亚宾和肖邦的作品亦获好评。
55.奥伯林 Lev Oborin 1907—1974
俄罗斯钢琴家,1921年在格涅辛音乐学校格涅辛娜(Gnesina)钢琴班毕业后,进莫斯科音乐学院,1926年在伊贡诺夫班上毕业,1927年参加华沙第一届肖邦国际比赛获一等奖,一举成名。其演奏风格朴素清晰而富表情,尤其是连奏技术极优美。他和奥伊斯特拉赫合奏的二重奏,是最佳搭档之一。
63.鲁宾斯坦 Artur Rubinstein 1887—1982
美籍波兰钢琴家,3岁就显露音乐才华,5岁登台,后被姐姐带到柏林,请约阿希姆听其演奏,约阿希姆称其日后必成大材,请巴尔特教其钢琴。10岁起,鲁宾斯坦随约阿希姆在欧洲各地演奏莫扎特等人的协奏曲。一次大战期间,因其能讲8国语言,曾在盟军司令部当翻译,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伊萨伊合作,经常举行演奏会。1932年与波兰指挥家兼作曲家姆利纳尔斯基的女儿结婚,婚后定居巴黎,并退出舞台,闭门钻研。1937年赴美,技艺大为成熟,被舆论公认为最杰出的钢琴家,二战爆发后全家定居美国洛杉矶,1946年入美国籍。鲁宾斯坦被称为“最正宗的肖邦”,他一生不断地录制肖邦的作品,使自己的气质与肖邦的气质真正合而为一。他的演奏有温暖亲切的抒情、敏锐的分句加上丰富的音色与浓郁的诗意的特色。除肖邦之外,他演奏的贝多芬、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都注重于抒情性,有自己的特色。鲁宾斯坦不仅是杰出的钢琴家,也是杰出的室内乐大师,他与海菲茨、富尔曼及后采的皮亚蒂戈尔斯基组成的三重奏被称为“百万美元三重奏”,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室内乐团之一。他还与“瓜纳里”四重奏团成员合作组成钢琴四重奏、五重奏,录制了大量优秀唱片。
65.施纳贝尔 Artur Schnabel 1882—1951
美籍奥地利钢琴家,7岁时全家迁往维也纳, 1891—1897年从莱舍蒂茨基学琴,1900年在柏林定居,1905年与演唱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作品的著名女中音贝尔(Therese Behr)结婚,二三十年代,除举行独奏会外,频频与小提琴家胡贝尔曼、西盏蒂,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富尔曼、富尼埃等举行室内乐演奏会。1927年,贝多芬逝世100周年,他在柏林演奏全部32首奏鸣曲,引起轰动。这之后,他1932年在柏林,1934年在伦敦又重演两次,编订了这32首奏鸣曲,成为演奏这32首奏鸣曲及《狄亚贝里变奏曲》的权威。施纳贝尔表现的贝多芬奏鸣曲织体的各个线条与结构中各种力度对比的处理,都达到完美的统一。他演奏的舒伯特,优美的抒情性和敏锐的节奏,也使各种因素达到完美无疵的地步。他晚年着力于莫扎特作品的表现,把莫扎特作品中的旋律线表现得特别有魅力。施纳贝尔1939年移居美国,1944年入美国籍。
66.塞尔金 Rudolf serkin 1903—
美籍奥地利钢琴家,少年时在维也纳师从罗伯特学钢琴,12岁时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协奏曲,开始演奏生涯。17岁始崭露头角,与著名的布什室内乐团在柏林举行演奏会,并与布什举行奏鸣曲音乐会,演奏巴赫作品,1935年成为布什的女婿。1926年起在巴塞尔音乐学院任教,1936年到美国与托斯卡尼尼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到美国定居,1939年入美国籍,任科蒂斯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塞尔金的演奏,触键敏锐,发音清晰透亮,有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他的莫扎特和巴赫可谓最具魅力,在音粒的清新精致方面,其意境无人能及。塞尔金属于精致型的演奏家,在演奏贝多芬时气势与幅度不足,但处理的精致自成一体,他与卡萨尔斯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与布什合作的一系列奏鸣曲和晚期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合作的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都是这些曲目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