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处长、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我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我还是一个普及音乐的爱好者,我要先感谢无锡的朋友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特别来到阿炳的故乡,今天对我来说也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叫俞伯牙的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弹琴时来了一个樵夫钟子期,钟子期一听俞伯牙弹琴,张嘴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俞伯牙非常惊讶,因为他心里就是要想表示高山,一下子被人听出来了,这回我再来一段表示流水,钟子期一听就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是什么意思,于是他们就成为好朋友,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钟子期死了,俞伯牙非常伤心,就把琴给摔了,发誓终生再也不演奏,既然没有人能听得懂我的音乐,又弹给谁听呢?于是留下一段知音千古难觅的佳话。故事讲的是2000多年前的事情,一晃人类文明过去了2000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听不懂音乐的人士好像一点都没有变,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多年后仍有很多人认为音乐高深难懂,不知如何来欣赏,大家今天一听是音乐讲座,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来讲音乐,我估计你们脑中十有八九出现过不懂这两个字。那么音乐为什么这么难懂呢? 今天我们讲座的标题是“走近音乐的世界”。在这个讲座的后面还有一个小标题是“严肃音乐欣赏一点通”,今天的讲座有三个目的,通过这个讲座,一是使大家对音乐这门艺术最基本属性有所了解;二是使大家从此终生享受伟大的音乐艺术;三是使大家能更加重视艺术。 音乐何须懂 我的第一个话题是:音乐何须懂?很多人觉得惊讶,本来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能多懂些音乐,为什么打出这样的标题呢?其实我是要在这个标题后面介绍音乐的基本属性和分析一下音乐为什么这么难懂。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是我们的研究生在北京六所国家重点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做过的对比性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你不喜欢严肃音乐,原因是什么?在众多的原因中,“听不懂”,“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占了最大的百分比。其实在做这个调查前我早就知道,很多人之所以不去听严肃音乐、高雅音乐,主要原因就是觉得听不懂。一想到自己什么也听不出来,坐在音乐厅里装模作样挺尴尬的,一般遇到这种事也不爱去,有时电台电视台赶上这样的节目了,听一会儿没意思赶快就转走了,有时你稍微想多听一会儿,旁边就有人冷嘲热讽,听得懂吗?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从小就学钢琴,是钢琴专业出身,我有类似的经历。我印象非常深,有一年我考上了沈阳音乐附中钢琴学科,已经是一个钢琴专业的学生。那年我练一首曲子《春江花月夜》,我练琴时我父亲来到我面前,他是写小说的,一个作家。他说这个曲子你练了这么长的时间,练得这么熟,你给我讲讲看哪个地方表示春,哪个地方表示江、哪个地方表示花、月、夜,当时急得我涨了个大红脸,讲不出来。我父亲非常不满意,还学钢琴呢,连自己弹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叫什么钢琴专业,他转身就走。我小时候特别自卑,听别人说这话,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结果一回头他又说了一句话,以前只听说对牛弹琴,没想到牛也弹起琴了,我听了特别难受。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它不是一个一般的故事,在它背后蕴含着一种审美观念,这种观念告诉我们在音乐当中包括各种各样的表现内容,如果你听不出来说不出来,就说明你不懂音乐,就说明你没有音乐细胞,缺少音乐修养。当一个人说我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时,他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指不知道音乐表现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音乐这么难懂? 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年后的现代人听不懂,在座的各位听不出来,我这学了多年钢琴,连自己弹的曲子什么意思都听不出来,这困惑了我很多年,直到我在学校上了一门音乐美学,老师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让我有了豁然开朗、如释重负的感觉,大家不用上音乐学院,不用上音乐美学,凭我们日常经验就能想透这个道理,音乐这门艺术它是声音构成的,它最基本的材料是声音,声音没有造型性,“当”的一声,你说它是长的还是圆的?它不是个语言概念,由此也可以推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实那些搞音乐的人他们也“听不懂”音乐。说搞音乐专业的人能听懂音乐的表现性,普通院校的同意率很高,而音乐院校的同意率很低,这说明什么呢?就是圈内人人都知道,只是不敢告诉大家的事实,搞音乐的人他们也听不懂音乐。高山流水在这样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后面所蕴含的审美观念,给我们每一个人都造成压力。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年后的现代人听不懂,在座的各位听不出来,其实那些搞音乐的专业人也听不出来,道理就在于此。所以我们说听不懂,说不出来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不是说我们听众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表达视觉性、寓意性的内容。 其实用我的话说,就是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内容去解说音乐。这一定是大家以前很少听到的观点。因为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正是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带来很大的障碍。在过去很多年来,在我们国家进行的音乐普及音乐教育基本上都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的。这种观念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大家的头脑。在这种观念里,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具有深度的思想内涵的,要欣赏它你就要理解它,要理解它你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每个主题什么意思、甚至要学点乐理知识……这种经年累月的宣传,充斥在我国电台、电视台、报纸书刊、唱片、节目单以及各个层次的教材上,形成和强化了人们头脑中的这个误区。所以今天我来到这里要提出一个口号:音乐何须懂。 让想象来赋予音乐内容 如何来欣赏音乐?其实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复杂,大家了解点联觉的领悟就差不多了,什么叫联觉呢?味觉、重力、视觉、触觉都和听觉有某些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觉,高音给人凉快的感觉,低音给人厚重、深沉的感觉,联觉和视、听、味、嗅、触一样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感觉,人人都有,不过大家不去注意它,正因为联觉的存在,才能使得音乐这样一门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形象、场景、情绪、情感、思想、哲理等等这些听觉之外的东西,核心道理就在于此。 音乐在联觉的层次上和情绪发生了对应,真情实感透过音乐的旋律音调都能表现出来,作曲家就是凭这种感觉来组织声音,去表现他想表现的东西,而我们听众也是在同样的心理反应机制下在作曲家的音响当中感受到了他的表现意图,核心道理就在于此。 首先我们说,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音乐何须懂。但同时我们要指出的是,一个作品是否能够引起人们正确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其实大多数的作品它的影响往往都是在不断变化当中,所以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是很难听出那么明确的表现出什么感觉的,作为我们听众,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大家不用担心自己联觉的能力,联觉是与生俱来的。好,总结一下: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人人有,就看你是否关注它,每个人的音乐细胞都很发达,感受能力都很强。 经常有人问我“这段音乐的主题我们理解得对吗?”我自己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理解的和音乐解释的对不上,为什么?研究告诉我们,那些特别具体的明确的东西,抽象的概念如法律、经济等,音乐都表现不了。那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大多数作曲家都没有透露出自己的创作意图,我们大家知道贝多芬创作过“命运”、“英雄”、“田园”交响乐,可他还创作出很多没有标题的交响乐,莫扎特写了40多首交响乐,海顿写了100多首交响乐,都没有说明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意思,绝大多数音乐解说都包含了解说家个人的主观想象成分,甚至有些作品的标题都是后人起的,所以不同的人对音乐能产生不同的感觉都是正常的,就是叫你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心情都能产生不同的感觉,这是它的表现机制决定的,就连演奏家对同一个作品都有千差万别的表现。 在音乐的欣赏当中,体验重于理解,个人的感受重于别人的意图,理解得不对无所谓,重要的是,你听着这音乐好听,你听着舒服,你有你发自内心的感受,这才是音乐审美当中最重要的感受。给大家两个建议:第一,放松听,就像听轻音乐一样地听;第二,尽情地想,让自己的想象来完成音乐最后的生成过程。
/ y9 O' d/ ]) T; L' w. e |